文|商業黑板報
房地產市場仍在觸底需求企穩,A股、港股共90家內地房企預告2024年業績,七成預計繼續虧損。
房企日子不好過,上下游如陶瓷、家居等企業同樣受壓,更不用說購房者了。
但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去年,便有媒體留意到,中介商貝殼業績堅挺。
事實上,貝殼已經連續兩年盈利,2024年營收更是達到935億,創下歷史新高,兩年淨利潤加起來也將破百億。
大家都好奇:爲何貝殼能在這樣的市場賺錢?它賺錢的點在哪裏?
擴店增員
近幾年,帶貨主播突然爆火,成爲尋求低價好物的消費者和缺乏銷售渠道的品牌間的最強橋樑,靠坑位費、帶貨佣金賺得飛起。
而在低迷的樓市裏,貝殼這位最大的中介商,就像是帶貨主播,成了賣家的救命稻草。
據灼識諮詢,按總交易額計算,貝殼是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同時也躋身全球前三大商業平臺之列。
圖源:AI
不久前,貝殼發佈了2024年財報,從財報中能夠看出些什麼?
房產中介業務始終是貝殼的主業。財報顯示,2024年,貝殼二手房GTV達到2.25萬億元,同比增加10.8%,淨收入達到282億元,貢獻利潤率達到43.2%。
新房業務GTV雖然環比下跌了3.3%,爲9700億元,但淨收入同比增長10.1%,達到337億元,貢獻利潤率也有24.8%。
目前,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買方市場,房子成交難度在增加。
貝殼的應對策略是,新房業務與優質開發商合作,縮短應收賬款週期,還提高了央國企開發商比重,由2023年的53%提升到2024年第四季度的58%;
同時,由於近年期房的交付、質量都出現問題,客戶新購、換購二手房的意願也在提升。
因此,貝殼也進一步打通、整合新房和存量房的客戶資源。
爲了增強帶貨的覆蓋能力,貝殼仍在逆市擴張,門店達到51573家,增長高達17.7%;經紀人約50萬人,同期增長超7萬人。
門店和經紀人大大增加,內部運營成本自然增長,付出了這麼多,貝殼又是如何盈利的呢?
錢從何來
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對中介公司帶來了衝擊,一些中小型中介公司被洗牌,而貝殼作爲頭部企業,憑藉資本實力和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這是貝殼的基礎,而貝殼本身的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模式整合了跨品牌經紀人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在行業競爭中更具抗風險能力。
可以這麼說,貝殼的業績逆勢增長,並非依賴房地產行業整體繁榮,而是通過平臺化整合資源、深耕存量市場、數字化轉型及業務多元化,在行業下行週期中抓住結構性機會。
其模式本質是通過提升行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擴大服務邊界實現增長,而非簡單依賴市場增量。
需要強調的是,ACN合作網絡,將整個房屋買賣成交過程劃分爲十個角色,可以從客源方和房源方兩方賺取收入。
好處是,一個或多箇中介人,可以據實際情況承擔一個或多個角色,並獲得不同比例的分成,這也打破了“猜疑鏈”,讓合作共贏成爲可能。
當然另一方面,貝殼也能通過這個網絡,在每一筆交易中抽取佣金。
圖源:貝殼官網
貝殼除了直營品牌鏈家,也有加盟品牌如德祐地產等,如果通過加盟擴張,那麼這些加盟店不僅要自負盈虧,養活手下的經紀人,還要給貝殼佣金提成。
門店數量增長17.7%,而門店成本幾乎沒有變化,擴張的方式呼之欲出。
此外,貝殼還有一些其他收入來源。
在二手房交易方面,貝殼中介費佔二手房交易成本的比例更加顯眼。
據媒體測算,以一套100平二手房爲例,滿二不滿五,目前契稅爲1%,增值稅滿2年後免徵,個稅爲1%,而中介費爲2-3%。
這樣算下來,中介費大約佔交易成本的50%到60%,成本已經高過稅。
不僅是中介費,貝殼還有“好贊”服務,簡單而言,就是爲賣家的二手房打上“好贊”標誌,增加推廣力度,代價是1%的服務費。
黑貓投訴平臺也存在對好讚的投訴,有用戶認爲好讚的服務費用,本質是把對買家的讓利空間轉交給了貝殼,損害了買賣雙方的利益。
至於在新房業務,降本增效的房企們引流銷售能力大降,更依賴貝殼這樣強勁的中介商,在應收賬期、佣金方面都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還有,在高速發展的租賃業務省心租,貝殼答應爲業主解決長期空置、專屬管家等問題,商業模式則爲向業主收管理費、空置費,向租客額外收取租金的約10%當服務費。
收取這些費用的背後,都依靠門店和經紀人的覆蓋,這也能夠多少解釋貝殼去年門店與經紀人爲何繼續大幅增加。
由輕變重
然而,對於貝殼這份看似漂亮的財報,資本市場並不買賬。
自2024年財報公佈後,貝殼股價已經連跌三天,從公佈當天最高68.6元港幣股價,一路下滑至3月21日收盤的54.65元,累計下跌超過20%。
在外界看來,目前的貝殼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淨收入935億元,同比增長20.2%,經調整淨利潤72.1億元,同比下降高達26.4%。
分析財報可知,原因主要是營業成本總額同比增長25.78%。成本增速比收入更高,這方面有增加分傭、提升福利以留住經紀人的原因。
圖源:貝殼財報
更深的原因是,貝殼的“一體三翼”戰略。
在房產中介市場幾乎沒有對手後,貝殼把增長放到了租賃、家裝家居和貝好家上面。
前兩者還可以理解,一魚多喫,同樣的門店和經紀人都能完成這些業務增量,賺取更多利益。
但目前新業務還在增長期,自然成本也不低:房屋租賃服務成本同比增長121.02%,畢竟在管房源數量翻倍至2024年底的43萬套;家裝家居成本增長32.76%,主要用於家裝家居業務的銷售和市場費用增加。
外界更大的疑惑來自於貝好家:號稱按需建房模式,2024年下半年實際拿地費用高達25億元,堪比一家小型房企。
以一個輕資產的中介,介入重資產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週期長、佔用資金大,可行嗎?
深耕貝殼20年的創始人左暉因病離世後,2021年底,新任掌門人彭永東就宣佈進行“一體兩翼”戰略升級,切入家居和房屋租賃業務。
2023年又升級到“一體三翼”,切入房地產開發業務。
業務越來越多,商業模式越來越重,負債越來越高;收入在增長,利潤在下降。逆市擴張的貝殼,外界猜測其在市場冷的時候率先佈局。
畢竟,投資的邏輯還是低吸高拋。
圖源:貝殼公衆號
另一個被外界關注的是,掌舵人彭永東的薪酬。
隨着他執掌貝殼,2021年他的薪酬爲847.8萬元,2022年暴增55倍達4.75億元,2023年的薪酬更增至7.13億元。
此外,聯合創始人單一剛的薪酬也增長了52倍,2023年的年薪高達5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
2023年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中,工資最高的是三一重能的周福貴,年薪爲4236萬元。
據2023年年報,兩位創始人擁有7.9%的股權,但通過授權方式,累計擁有50.3%的投票權,是公司事實上的話事人。
但目前貝殼還未披露兩位創始人去年薪資。
也不知道這兩位年薪相當於多少箇中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