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源媒匯
“你這個券要加個一體座才能覈銷,499塊。”
“在小牛線上官方旗艦店買的時候沒說啊!”
“那你找他們,反正不加裝我這賣不了。”
因爲換了一個離家不遠不近的工作,廣州市民陳先生今年2月在選購電動自行車。綜合品牌、性能、顏值以及價格,陳先生最終在某電商平臺的小牛電動旗艦店,下單了一輛MT鋰電款電動自行車,線上補貼後售價3484元。
小牛電動車旗艦店的提車攻略
按照指引,陳先生拿着從線上旗艦店獲取的核銷碼,到提前選定的線下小牛電動門店覈銷,就能完成交易喜提新車。結果在門店裏,陳先生遭遇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我其實在小紅書上早就刷到過這樣的情況,所以下單的時候專門問了客服會不會覈銷時要加錢,那時客服說了不會。”據陳先生分享,他已經把情況反映給了小牛官方客服,對方也承諾會去核實情況並進行處理,但因爲對小牛感到失望,他已經申請退單併購入其它品牌的電動自行車。
對於小牛來說,陳先生不是第一個因爲線下門店服務“掉鏈子”而損失的用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源媒匯讓DeepSeek評價小牛電動車的線下門店服務水平,總結出了用戶反饋的三個典型問題:
服務態度兩極分化——直營店員工素質較高,但部分加盟店存在推銷過度或敷衍維修的情況;
保修政策執行嚴格——人爲損壞(如進水、摔車)界定爭議多,保修期內免費維修門檻較高;
跨區域服務不聯動——A城市購買的車在B城市維修時,部分門店推諉或要求額外費用。
爲何線下門店成了“電驢界愛馬仕”的軟肋?因爲賣小牛電動車不好賺錢了。
加盟商狹縫中求生存
小牛電動車的線下門店分兩種,一種是直營店,另一種是加盟店。
小牛電動線下門店
直營店顧名思義,就是直屬小牛電動車的線下門店,盈利、虧本都是小牛自己買單;加盟店則是經銷商開的店,給小牛交貨款進貨賣車,需要遵守統一定價或促銷政策,賺錢了大家都開心,虧錢了經銷商自己承擔。
陳先生選擇覈銷線上券碼的小牛門店,正是一家加盟店。陳先生之所以必須加裝499元一體座才能提車,按店家給出的理由,是因爲以廠家定價賣的“素車”,賣一輛虧一輛。
“小牛這種三千多的車,我們利潤就小幾百塊。”有小牛電動加盟商向源媒匯訴苦,“以前主打的都是四五千甚至更貴的車,賣一輛能抵得上幾輛MT;現在開始卷這種三千多的入門車,要是賣得多還能算薄利多銷,但關鍵量也達不到,算上鋪租、水電、人力各種成本,賣一輛虧一輛真不是開玩笑的。”
上述加盟商告訴源媒匯,部分小牛門店要求線上購車客戶加裝配件才能提車實屬無奈,“每個月從廠家進的車數量相對穩定,一輛車賺少了很難從別的地方找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加盟商提到的MT,指的是小牛在2024年8月推出的一個新系列產品,以“智能鉛酸顛覆者”爲賣點。因爲使用了相較同容量鋰電池成本明顯低的鉛酸電池,小牛MT系列上市之初售價3999元起,目前優惠後部分區域可低至3199元起,是小牛最親民的電動自行車之一。
針對線下門店“無利可圖”情況,源媒匯日前聯繫小牛電動方面,未獲回應。
不過,從市場走訪來看,不願意配合官方線上渠道原價賣車,不是小牛電動獨一家,其它電動自行車品牌也有類似的情況,原因大同小異。但相比其它品牌,尤其是定位相對更大衆化的友商,小牛加盟商的處境更加尷尬。
因爲品牌定位高,小牛電動一般要求加盟商店面面積不小於100平方米,愛瑪、雅迪在非核心區域能接受加盟商店面在50-100平方米。另外,因爲小牛的車型均價相對較高,加盟商被佔用的貨款也非常多。
小牛電動線下門店商品
相對高的運營成本,在小牛電動自行車不愁賣的日子不是問題。但在銷量不復當年之勇的今天,小牛加盟商“壓力山大”,進而導致銷售動作變形,無奈通過“盤外招”來維持經營。
越賣越便宜的小牛
實惠新車,消費者看到卻買不到,轉頭選擇別家車型後,還不忘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吐槽一下。在這個品牌、加盟商以及消費者“三輸”的局面背後,是小牛電動正在轉型。
單看2024年的銷量,小牛電動每個季度的銷量都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其中四季度增長幅度達到65%,全年實現兩輪電動車銷量924340臺,國內和海外銷量分別爲759094臺和165246臺。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至近5年,小牛電動2024年成績單的搶眼,是建立在2023年銷量跌入低谷之上的。數據顯示,小牛電動2023年累計銷量70.98萬輛,是2020-2024年間的最低水平,也是小牛電動在2021年銷量突破百萬、創歷史高峯之後,表現持續下滑的第二年。
從積極的角度看,小牛電動2024年銷量回暖;從消極的角度看,小牛銷量止跌回升,是以大幅讓利爲代價。
財報數據顯示,小牛電動2021-2023年的毛利率都徘徊在20%上下,但進入2024年後“跌跌不休”,截至第三季度毛利率已經跌至13.8%。
作爲參考,據國泰君安研報數據,與小牛電動定位相近的九號公司的電動兩輪車業務,2024年第二季度的毛利率爲22.17%,同比增加2.94個百分點。另外,九號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兩輪電動車國內銷量累計213.47萬臺,同比增長86.08%。僅僅3年前,2021年小牛銷量達到巔峯時,九號的銷量還不及其一半。
對於毛利潤下降,小牛電動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原因在於產品結構的變化——在中國市場,價格更實惠的高端系列車型銷量佔比明顯提升;在海外市場,售價相對較低的電動滑板車成爲主銷產品。
高端系列車型便宜賣,同時大力開拓3000元級甚至更低的大衆化市場,這意味着曾經以高定位立足市場、高客單盤活經營的小牛電動,開始轉走親民路線。同時,也代表小牛將要與雅迪、愛瑪等大衆化電動自行車品牌正面交鋒。
在規模遠遠落後於行業領跑者的背景下,小牛電動難以憑藉絕對的性價比與友商競爭。在消費者心中相對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及外形設計、產品功能等以往一直擅長的部分,成爲小牛電動轉型的關鍵。
在這方面,小牛電動CEO李彥選擇了跨界遊戲圈層作爲突破口。2024年9月,小牛電動官宣與《和平精英》合作,基於FX、MT兩大產品推出聯名款新車,在外形設計、產品功能上都加入了不少遊戲獨有元素。
天眼查顯示,《和平精英》是騰訊旗下一款知名手遊,上線6年仍有超8000萬日活。小牛電動CEO李彥表示,希望通過與《和平精英》的跨界合作,爲年輕用戶打造更具個性化和趣味性的出行體驗。
不過,據源媒匯從各大電商平臺瞭解到,這個“大動作”並未爲小牛電動貢獻太多。至少從兩款聯名款車型的銷量來看,效果有限。目前MT的和平精英聯名款已經全網下架,FX聯名款在天貓旗艦店的累計銷量也只有70輛。
要加速轉型並盡快回到發展正軌,小牛電動和李彥還要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相比斥重金跨界聯名遊戲,也許,先穩住加盟商、確保其利益更加重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