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MSTR.US)豪擲5.8億美元加倉比特幣! “售股買幣”推動加密市場大反彈

智通財經
03-24

智通財經APP獲悉,邁克爾·塞勒(Michael Saylor)所執掌的Strategy公司(MSTR.US)通過出售所謂的永續優先股籌集超過7億美元之後,購買了價值大約5.84億美元的比特幣。此舉也被加密貨幣市場認爲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價格在近日大舉反彈浪潮的核心推動力,塞勒大舉加倉比特幣風險敞口推動比特幣價格從78555美元/枚的一個月內最低點反彈至當前的87500美元附近,同時也推動Strategy股價週一大漲超5%,3月以來則在比特幣反彈推動下Strategy股價漲近30%,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與比特幣價格

塞勒的這筆加密貨幣大手筆購買是自去年10月底以來幾乎Strategy公司每週持續增持比特幣配置敞口的最新舉措,使這家從互聯網時代SaaS軟件製造商轉型爲槓桿型“比特幣影子股”,該公司所持有的加密貨幣總價值達到大約443億美元。

有着“比特幣持倉大戶”以及“比特幣影子股”稱號的Strategy(該公司此前名稱爲MicroStrategy)曾多次在比特幣價格暴跌之際果斷選擇出手買入比特幣,告知全球幣圈粉絲Strategy力爭穩定比特幣價格趨勢,以及該公司對於比特幣的長期堅定持有信心。

人類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行

Strategy聯合創始人塞勒在四年前下定決心帶領這家多年來徘徊在破產邊緣的小型企業軟件製造商走上一條與衆不同的“荒野生存之路”——即押注比特幣價值攀升的道路。在他的帶領下,MicroStrategy在過去四年裏積累了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的比特幣。事實證明塞勒賭對了,比特幣四年間從1萬美元左右上漲至10萬美元,期間翻了十倍。

Strategy甚至被一些財經名嘴予以“人類金融史上最成功投行”的稱號,從在破產的邊緣持續苟延殘喘,再到如今在大量比特幣持倉帶來的投資者狂熱情緒助力下總市值超過800億美元,該公司確實配得上這一稱號。該公司當前的總市值遠超該公司所持有的比特幣市值,此前因持有大量比特幣而跟隨2024年比特幣牛市實現股價“狂飆式上漲”。

據瞭解,自10月下旬以來,這家由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塞勒控制的科技公司頻繁逢低購入比特幣。這家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泰森角的科技公司目前持有價值約443億美元,乃持幣規模最龐大的非加密貨幣交易所類型公司。

售股買幣、發債買幣

根據週一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最新文件,邁克爾·塞勒所執掌的Strategy公司在3月17日至3月23日期間以平均每枚約84,529美元的價格購買了6,911枚比特幣。

自塞勒於2020年開始將公司現金幾乎全部投資於比特幣以對沖通脹以來,Strategy的股價已上漲約2,350%。同期,比特幣價格上漲超過670%,無愧爲“人類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行”。

除了發售優先股來爲加倉比特幣提供所需的“子彈”,發行“可轉換債券”也是塞勒所執掌的Strategy公司爲加倉比特幣持有規模而籌集所需資金的主流金融模式。Strategy也從對沖基金們對於該公司股票以及可轉債的狂熱交易浪潮中大幅受益,並且這些最頂級對沖基金,一舉將“Strategy交易”追捧成爲華爾街最熱門的交易策略。

對於沉迷於高槓杆的對沖基金們來說,一直在推動對Strategy可轉換債券的相當一部分需求,這些債券通過公開募股方式發行,這些對沖基金的交易員們通過買入債券並做空股票的複合交易策略押注標的股票的波動性,通過劇烈波動性來獲取基於可轉換債券與股票的超額收益。

儘管這種策略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可轉換債券套利交易者通常會使用對沖來隔離債券的兌換等特徵,並將其視爲價值與股票波動性掛鉤的股票期權。股票價格波動越大,交易獲利就越多——而Strategy的波動性一直非常大。

可轉債領域的研究機構韋爾斯利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戴維•克洛特表示:“如果比特幣確實出現大幅度調整,而幣圈大戶MicroStrategy持有的比特幣相對於負債以及整體市值的溢價大幅壓縮,那麼它將開始影響可轉換債券的相關信用價值。現在,這筆圍繞MicroStrategy的交易在下跌時似乎有點不對稱。”“也就是說,只要波動性仍然較高,比特幣交易價格處於相對合理的區間波動,這些重大的套利機遇胃口可能就會變得難以滿足,對沖基金們無法拒絕。”

截至發稿,在週一美股盤初交易中,Strategy股價上漲約5%至319美元,今年以來累計上漲5%。自12月以來,比特幣已下跌約6.4%,相比之下Strategy股價表現強於比特幣以及標普500指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