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探客出行 魏帥
禾賽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在3月11日發佈的2024年財報中,在Non-GAAP標準下,禾賽在2024年實現經調整後淨利潤轉正,爲1370萬元。雖然並不高,但卻足夠讓禾賽“站起來”。
基於年內淨利潤轉正的指標,禾賽稱其是全球首家且唯一實現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達企業,也是全球首家全年經營和淨現金流爲正的上市激光雷達公司。
衆多的限定詞語下,禾賽終於穩穩地站在了臺前。
作爲首家在美上市的激光雷達企業,禾賽在納斯達克上市之時的募資規模,是繼滴滴之後,中國公司最大赴美IPO。
但發行價19美元、首個交易日報收21.05美元,成爲全球最高市值激光雷達公司之後,禾賽的股價卻長時間處在“跌宕”之中。
最低點時,禾賽的股價只有4美元。
直到如今回到20美元左右的水平,禾賽CEO李一帆自己也感慨萬分:禾賽的股票經歷了風風雨雨,終於回到了發行價以上,把大家從海底撈回水上。
資本市場的變化,或多或少是禾賽企業發展的映射。
拋開美股本身的波動性,智能駕駛背後的路線之爭以及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身處其中的禾賽走過了一段堪稱艱難的道路。
除了拿到更多的企業定點外,選對合夥夥伴,也是包括禾賽在內衆多供應商“上岸”的關鍵。既包括曾經的理想,也包括現在的比亞迪。
縱觀整個激光雷達行業,在友商的對比下,禾賽的產品售價依然相對較高,產品迭代、成本控制依舊是這家企業的關鍵議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禾賽的道路比以前走得更穩當了,但關鍵還要一直走下去。
走出來,難
2014年下半年,李一帆、向少卿和孫愷三人聯手創立了禾賽。三位創始人中,具備斯坦福機械學科背景的孫愷擔任首席科學家,向少卿擔任CTO,李一帆則擔任CEO角色。
在此前接受採訪中,李一帆表示禾賽第一年是摸索期,最初的落地場景是危化氣體檢測。
2014年,中國氣體傳感器市場整體規模在4億元左右。這個市場空間和後面的激光雷達顯然無法比較。
直到三年後,禾賽纔開始了對激光雷達賽道的探索,並且是“AII IN”。
儘管如今中國激光雷達企業已經佔據全球出貨量的85%以上,但在當時,所有企業都存在於全球第一家車載激光雷達公司Velodyne之下。
對標這個行業第一,也成爲禾賽的目標。因此,禾賽最開始的目標便是瞄準高端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所以最初,依靠幾乎媲美Velodyne的產品品質,禾賽先後拿下了包括百度Apollo在內的一批Robotaxi公司。
當時的百度,是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採購方,身爲供應商的禾賽也在2021年成爲了Robotaxi市場銷量第一的公司。
但在2023年上市之前,禾賽在乘用車領域探索的失利,一度造成其發展的低迷。
2021年,在禾賽之後成立的另一家國產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拿下了40個車型的定點,而當時的“國內第一”禾賽卻僅拿到了四家車企的十餘款車型定點。
差距顯而易見。曾經的高端定位下略顯高昂的售價,成爲禾賽發展的桎梏。資料顯示,2021年前9個月,禾賽激光雷達的平均售價爲8000美元。
另一方面,當時的禾賽遠比現在“執拗”——它是當時市場上唯一一個選擇芯片化半固態激光雷達的公司。
在禾賽看來,芯片化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激光雷達內衆多電子元件的高度集成,本質上可以降本增效,但處於探索階段的技術,也讓更多的企業望而卻步,其中就包括小鵬汽車。
好在禾賽等到了理想。
在2021年拿下理想定點之後,藉助於理想L9、L8、L7(高配版)的熱銷,禾賽的激光雷達出貨量迎來了快速增長,幾乎打下了2022年和2023年整個出貨量的基本盤。
數據顯示,理想L9所搭載的禾賽AT128在上市首年出貨量迅速增長至6.2萬臺,更是帶動2022年全年銷量增長4倍。到2023年,禾賽在全球乘用車市場中激光雷達裝機量約佔37.3%的市場份額。
純視覺的十字路口
但歷史的敘事,鮮少有一帆風順的劇本。
在暢銷車型的帶動下,激光雷達進入到了消費者的視野中。對比偌大的汽車市場來說,仍略顯小衆。
彼時,激光雷達產業面臨的最大爭議,便是智能駕駛本身:我是不是需要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真的能帶來便捷性麼?
類似爭議帶來的最大問題便是,消費者似乎不願意爲代表智能駕駛程度的激光雷達買單了。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理性、不盲從成了中國消費者的代名詞。
早在2024年初,“探客出行”在走訪阿維塔體驗店時,銷售顧問就表示,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會選擇打造高階智駕版本的車型。而彼時,阿維塔一大賣點便是搭載的華爲高階智駕。
這種想法是直接且致命的,尤其是對於激光雷達這樣的前置傳感器。
與此同時,以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爲代表的純視覺路線踐行者,開始在中國市場收穫擁躉。
不搭載激光雷達的智駕方案——純視覺技術路線,開始進入到了市場下沉階段。畢竟,相較於激光雷達方案,純視覺方案需要更少的硬件成本。這對於降本至上的汽車產業鏈來說,具備強吸引力。
先是小鵬汽車直接跟進純視覺路線,採用“AI鷹眼視覺方案+自研芯片”,打造產品的護城河;而另一個行業頭部企業華爲也發佈了智駕方案ADS SE,並應用在多款合作伙伴的車型中。
也正是這一年,禾賽在美上市。
據公開數據,禾賽在2023年以22.21萬顆激光雷達的出貨量,位居國內市場第一位。但代價是更低的售價和毛利。
2023年開始,禾賽進入了快速降本的階段,從單個售價超10萬元人民幣,降至千元。在全產業鏈的降本壓力下,即便禾賽仍處於行業頭部,但其毛利率在2023年二季度已經降至低點的29.8%。
或受行業預期影響,僅一年時間,禾賽股價就跌至4美元的水平。
市場的孕育,始終需要時間。作爲前裝件的激光雷達,早就是需要“賭”上長週期的“期貨市場”。
新的智駕平權風潮,以及更加強烈的市場競爭,拯救了略顯飄搖的禾賽。
相比於市面上的產品,禾賽的優勢在於體積小巧與性能強勁。在芯片化的路線下,禾賽基於芯片架構進行平臺型的激光雷達研發,性能上的躍遷與摩爾定律下的成本下降,讓需要智駕能力的車企看到了禾賽。
在2024年財報數據中,禾賽全年營收爲20.8億元,保持了同比10.7%的增速。當然,更大的亮點是全年業績扭虧爲盈。
據悉,目前禾賽新一代激光雷達ATX已經拿下了包括比亞迪、奇瑞、長城等11家主機廠的多款車型定點。而作爲業內唯一頭部企業的比亞迪,在全民智駕的目標下,未來或將帶來遠超理想的出貨量。
圖 / 禾賽 ATX 小巧型超高清遠距激光雷達
按照禾賽的規劃,在大規模出貨的情況下,其單品價格有望在2025年下探至200美元。
海外市場,前途未卜?
有業內人士坦言,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下誕生的新型汽車零部件中,激光雷達稱不上是標配件,市場傾向一旦發生變化,也存在被市場拋下的可能。
與速騰聚創類似,在車載激光雷達之外,禾賽也前瞻性地挖掘起人型機器人的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禾賽在機器人領域的產品交付量爲2.88萬臺。
研發生產銷售的正向循環,正在引導着禾賽步入發展的正軌。
李一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將中國激光雷達企業間的競爭比作中國乒乓球隊,“中國人自己打得頭破血流,國內業務大家都不掙錢。但能力建設後,出海時發現競爭力非常強。”
這也對應禾賽近期拿下的海外大單。禾賽日前宣佈與一家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多年的獨家定點合作,爲其下一代汽車平臺提供高性能超遠距激光雷達產品,覆蓋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多款車型。
外界多猜測這家歐洲主機廠爲奔馳。
在業績長期性向好的同時,在海外上市的禾賽,卻一直受諸多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包括此前與美國政府的訴訟。
而最新消息顯示,3月19日,沽空機構Blue Orca Capital發佈針對禾賽的做空報告,其指控了禾賽“失去了最大客戶”“正在裁員30%”“毛利率令人懷疑”等事項,認爲其一直在欺騙投資者和美國當局,正走在退市的路上。
禾賽對此回應稱,禾賽始終秉持嚴格的商業道德標準與合規要求,強烈反對Blue Orca Capital報告中的指控,並認爲其毫無根據。
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近期也有消息表示禾賽擬啓動回港二次上市,或是其規避風險、獲取資金支持的選擇。
如今的禾賽,正處於盈利的轉折點。在市場的廣闊空間和與日俱增的行業競爭壓力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走過彎路的禾賽,離真正“上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