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裝不下1800億的泡泡瑪特

TMTPost
03-23

文 | 價值星球Planet,作者 | 方歌,編輯 | 計然

截至3月19日,泡泡瑪特總市值達到1830億港元,股價完成5連漲,報收136.3港元/股。

“我做過最正確的事,就是買了泡泡瑪特的股票。”某位從事財經報道近十年的同行前幾天和我們如此說道。

他是那羣幸運的抄底者。“沒有人真正預料到它的起死回生,包括我們這羣踩着風口起飛的豬。”

從24年開始,泡泡瑪特似乎每幾個月就要火一次。

Labubu掛滿東南亞消費者的包包,Zimomo在全網激情熱舞,原價599元的搪膠娃娃被炒到和20g黃金一個價。“Hirono小野”阿那亞主題藝術展、上海中環主題新店前後舉辦,成爲年輕人的“精神烏托邦”。哪吒聯名供不應求,線上預售已經排到了七月。

但在熱潮之下,泡泡瑪特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東南亞市場的迴流究竟能在國內熱多久?何時處理日本市場屢次出現“強制不消費”、歧視爭議?招收編劇開啓內容開發,能爲IP賦能到什麼程度?

在“無用之用”終於被認可的當下,我們試圖從成果倒推泡泡瑪特的長期主義,看看這羣真正“開門做生意”的人,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

01

在大坂心齋橋的大丸百貨對面,有一座通體黑色,上標橙色老虎logo的店面。從這裏再往前走30米,就能到永井百貨大樓一層,Nike Store的所在地。

五六十年前,菲爾·奈特因爲鬼冢虎拒絕受理獨家經營權不得不自創品牌,如今,Nike和鬼冢虎在日本本土緊貼着,佔據了最熱門的商圈。

  圖源:小紅書@朱朱歐尼

王寧和朋友講過Nike和鬼冢虎的故事。現在,泡泡瑪特正在經歷同樣的情況。

24年11月20日,泡泡瑪特在鬼冢虎斜對面的parco大樓裏開設了店面,2016年拒絕了王寧獨家代理的sonny angel,就在與其相距一站地鐵的難波商圈裏售賣。

成功的商業或許擁有透視性。尤其像泡泡瑪特這樣,從渠道品牌變成產品品牌的極少數案例。在這背後,一個重要的思考是,品牌的成長確實取決於對IP價值的理解程度。

在討論如何進行IP孵化這件事上,王寧把泡泡瑪特比作了唱片公司。就像內地流行音樂風起之初唱片公司簽約港臺明星,藝術家進行IP創作,泡泡瑪特簽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將IP產品化,通過既有的成功案例,實現小衆到大衆的破圈。

依託於商業的關係似乎不夠穩固,所有人都在問,泡泡瑪特拿什麼保證藝術家對品牌的粘性?

“我們想跟你一起讓一百萬個人喜歡Molly,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2016年,王寧和Molly創作者王信明如此說道。

有趣的是,王寧用了“喜歡”這個詞,這種不夠理性的目標在商業談判很少見,但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泡泡瑪特能夠和藝術家共同生長的原因——尊重創作者的獨特性的基礎上,找到藝術和商業的平衡。

早先,有人建議王信明把molly的嘴角上移或下拉,賦予她更具體的情緒,被王信明拒絕了。泡泡瑪特尊重了王信明的想法,讓molly遵從了王信明的設計初心——開心的時候看它,它就是開心的,不開心的時候看它,它就是不開心的。

微博@POPMART 泡泡瑪特"/> 圖源:微博@POPMART 泡泡瑪特

這個看似只有軀殼的娃娃,因此擁有了更自由的靈魂、更廣域的情感投射。2016年7月,泡泡瑪特推出星座系列、運動系列的molly,單個售價59元,700多元一套,上線4秒200套庫存售罄。8月12日,泡泡瑪特三里屯店開業,新系列molly20多天銷售量超8萬個,銷售額近500萬。

2017年,泡泡瑪特在新三板市場掛牌,王寧在一場飯局後坦誠公司不再融資,主要是泡泡瑪特不再缺錢。

也正如2016年王寧和王信明因“Molly是安撫更多人心靈的IP玩具”一句話達成的高度共識,泡泡瑪特一直在尋找那些“不理性”。

Dimoo外表開朗內心孤僻,承載了那些“需要被治癒”的呼喚。以暗黑美學爲標籤的SKULLPANDA,關聯着“酷女孩”、無拘無束、拒絕被定義的核心理念。最近走紅的小野,是泡泡瑪特設計總監Lang以自己兒子爲原型設計的形象,也給予了他對孩子的期望,“野一點,純粹一點,自由一點,不要活得和別人一樣,也不要太聽大人的話”。

圖源:小紅書@泡泡瑪特頭號玩家

這些形象,一次次打破"不做影視開發就沒有未來”的質疑,在市場展現了強大的槓桿效應。截至2024上半年,泡泡瑪特收入過億的IP就有七個。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逐漸認可了當年王寧的發言,泡泡瑪特是一家IP公司。

“尊重時間,尊重經營”,這八個字在泡泡瑪特的公司裏貼了近十年。也是這家潮玩第一股,在激流勇進的商業戰場裏,有點獨特的長期主義。

02

泡泡瑪特不止想賣玩具。

2015年,泡泡瑪特在北京王府井開設了第一家lifestyle概念旗艦店,第一次把“販賣生活方式”,放到了明面上。

這家店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主題樂園——店內佈置了巨型的“鎮店玩偶”、可互動的主題場景、限定“海景”展示,當然還有夾雜在其中的產品售賣。

依靠於“零售娛樂化”的建設思路,這裏促成了粉絲的聖地巡禮,濃縮了以“樂”爲中心的情緒場域,進而實現了“非理性因素”的商業。

 圖源:大衆點評@誰也不是天使

這似乎已經無限趨近於王寧和李翔對談時提到的高階消費概念——“celebrate life”,即不爲實用性,而是爲每一個生活瞬間慶祝、買單。當然現在,它有了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悅己消費”。

不過彼時,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消費視角,都聚焦在新興潮玩企業的誕生,零售行業的“擊球點”,草根創業的融資困境,沒人預料到1300億的奇蹟,也沒人意識到泡泡瑪特的野心。畢竟2016年的王寧還在向投資人解釋,給大人賣玩具的泡泡瑪特,不是在“把洗髮水賣給光頭”。

從2015年到2019年,投資市場似乎一直在評估“潮玩究竟是大衆消費還是小衆消費”,這樣的考量恰恰給了泡泡瑪特動力,去完成品牌印象層面的核心價值構建。

“盲盒”在消費裏留下的文化印記,某種角度上是泡泡瑪特在“Lifestyle”上最成功的一步。

“盲”這種消費形式,可以追溯到日本明治末期的福袋。和二次元文化深度融合後,它逐漸演化成扭蛋、非明袋的穀子、一番賞等形式,後期,也以“超過售價”爲賣點成爲引流的短期宣傳手段。當年,王寧也是在考察日本市場之後有了靈感。只不過當初,這種消費形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

日本扭蛋機。圖源:小紅書@jinjin去哪兒玩

泡泡瑪特標準化了這個流程,細化了這個規則,設定了“盲盒”的概念,又讓這種“5-10分鐘的多巴胺”的販賣,被消費者所接納,甚至於應用到了所有的消費品類裏。從某種程度來說,泡泡瑪特確實“開創了一個行業”。

當然,它沒有止於“celebrate Life”。

就像何愚曾評價泡泡瑪特的那句,“好的公司和產品,一定是可以去照顧人的”,這兩年,泡泡瑪特的“celebrate”式消費,正在進化成 “accompany”式消費。

一方面,Lifestyle作爲關鍵詞,一次次地融入了品牌。

2021年,泡泡瑪特推出MEGA COLLECTION系列,五大產品線之一就被命名成lifestyle,包含可口可樂、謝霆鋒、蘭博基尼等主題。2023年,泡泡瑪特和Minor Lifestyle合作,拓展泰國市場。2024年,Dimoo推出了ITTLE FAIRIES LIFESTYLE系列,產品涵蓋首飾盒、項鍊、香薰蠟燭等七個品類。

另一方面,越來越豐富的產品形式正在環繞消費者的日常。

2023年,泡泡瑪特樂園落地朝陽公園。去年,熱舞的LABUBU就是在這座佔地4萬平米的線下設施裏走紅。2024年6月,泡泡瑪特推出了首款自研手遊《夢想家園》,今年年初,王寧帶着珠寶品牌POPOP落地上海、深圳、成都。

2月底,泡泡瑪特還進行了一場消費生態的重塑。“Hirono小野”新店在上海中環開業,在這裏,材質各異的小野雕塑、隨處可見的壁畫、特意做舊的電視機、木質貨架、石器和草地裝飾再加上柔和的燈光,構建出了一個互動性極強的美學空間。與此同時,盲盒產品的比例大幅下降,服裝、飾品、家居、擺件成爲了店鋪的主要售賣品類。

圖源:Hirono小野官方小紅書號

泡泡瑪特正在成爲一個形容詞。不只是商業層面的,還是生活層面的。

03

2022年9月,泡泡瑪特的市值從1300億的峯值跌到了128億。

電商的迅猛發展、疫情之後消費者的心態變化、行業飽和等等因素,都在推着線下零售向前走,“不變則亡”。

2023年初,在財報裏,王寧寫道,最艱難的一年已經過去了。

那時,他似乎就已經確定了泡泡瑪特的下一步。2023年9月,泡泡瑪特在曼谷Central World開設泰國首店。這裏是泰國最大的商圈之一,幾乎囊括了泰國所有的本土品牌。同年,泡泡瑪特進駐法國、荷蘭、泰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截至2023年底,泡泡瑪特在東南亞已開設15家線下門店。

去年4月,被粉絲稱爲“kpop女一”的BLACKPINK泰國成員Lisa和泰國皇室成員紛紛在Ins上曬出了和Labubu的合影,成爲了泡泡瑪特在東南亞走紅的契機。

東南亞市場的傳染性,年20%增速的電商滲透率,以及其本地購物平臺的增長,都爲泡泡瑪特的走紅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讓泰國的一點爆破迅速擴展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緊接着,海外的熱度迴流到了國內。一邊,“一bu難求”的泰國消費者成羣結隊地飄洋過海,來到國內大肆採購,學用閒魚等二手平臺;另一邊,朝陽公園裏那隻舞技超羣的Zimomo在社交平臺巡迴演出,LABUBU的IP聯名計劃提上日程。

在文化差異較大或十分成熟的市場,泡泡瑪特的表現也成爲了一個參考案例。

截至目前,泡泡瑪特已經在日本開設了超過十家店鋪。在心齋橋parco、梅田大丸、涉谷parco等店鋪前,時常能看見爲購買Labubu排成的S型長隊。在東京、大坂的玩具中古店裏,Labubu的搪膠玩偶成爲了展覽區的常客,某位去年在日本旅遊的朋友告訴我們,她在日本看見了一整牆的Labubu。

消費熱情有了,但泡泡瑪特仍需要進步。一個最重要的點是,在以“服務”爲賣點的日本,泡泡瑪特的服務並沒有跟上。

在泡泡瑪特的日本門店,有一條特別的規定——禁止搖盒。這條鐵律之下,店員總是以十分不安的目光掃視整個店鋪。只要盲盒在消費者手中超過20秒,就會被強制制止,甚至被“請”出店鋪。這樣的體驗,在社交媒體被調侃爲,“購物像坐牢”。甚至,消費者向商場投訴後,都無法獲得店鋪管理人真心的道歉郵件。

社交平臺有關泡泡瑪特日本店的評價

起初,消費者們認爲這是因爲在日華人在職工組成中佔比不低,對國內遊客保有特定的高姿態,但查閱谷歌評分2.7星的新宿店評價後,我們發現這似乎是一種無差別攻擊。

這樣的服務,一定程度上成爲了泡泡瑪特在日本市場生長的最大阻力。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早先被吐槽服務不佳的泡泡瑪特名古屋店,現在已經撤店。位於東京新宿的alta店,也已經閉店。

不可否認,出海,已經是泡泡瑪特身上最醒目的標籤之一。

據泡泡瑪特2024上半年報財報會透露,公司全年營收增長預計不低於60%,海外全年增長超過200%,總銷售額突破100億元。

只不過,當文化審美超越地域限制,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形成了正向對流,全球影響力相輔相成,泡泡瑪特需要考慮更多的售賣因素,才能將十億的海外市場繼續拉昇。才能走向了幾年前偶然看見的那句標語,“from world,to world”。

參考資料:

[1]《因爲獨特,李翔  賣盲盒爆賺4億,這家中國公司爲何比樂高還賣得好》,鈦媒體

[2]《近一年市值漲6倍!泡泡瑪特如何在“成見”路上越走越寬…… 》,聰明的投資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