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接入DeepSeek,自己的大模型怎麼辦?

藍鯨財經
03-24

文|洞見新研社

現在還要沒有接入DeepSeek的科技大廠嗎?

盤點下來,好像還真沒有了。

從國外的英偉達亞馬遜微軟等頭部大廠,到國內的BAT、華爲和字節跳動,DeepSeek出圈後不就,但凡叫得上名的科技大廠都做出了同樣的一個決定,伸出雙手“擁抱”DeepSeek。

媒體熱衷於分析大廠們的決策帶來的變量,在其中有一個問題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這些大廠之前自研的大模型怎麼辦?

接入DeepSeek的三種姿勢

雖然幾乎所有的科技大廠都接入了DeepSeek,然而它們接入DeepSeek的深淺程度卻存在差異,總的來說有三種情況。

一是幾乎沒有保留的全面擁抱。

騰訊是其中的代表,同時也是最先做出反應的大廠。

從產品來看,騰訊首先宣佈騰訊元寶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同時支持騰訊混元和DeepSeek兩大模型;接着,在自家最核心的微信中灰度測試AI搜索功能;此後,騰訊地圖、QQ音樂、QQ瀏覽器、騰訊文檔等產品先後接入DeepSeek。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接入DeepSeek的騰訊元寶是騰訊自研的AI助手,騰訊對這款產品的定位是“基於自研混元大模型的C端AI助手App”, 相當於文小言之於百度,豆包之於字節,通義之於阿里。

騰訊元寶並不只是簡單的接入DeepSeek,當時還在微信這一最大的流量入口中給元寶提供九宮格下載推廣,不但用紅點、“new”進行醒目提醒,還在logo下標註“滿血DeepSeek”的提示,種種操作,足以窺視出騰訊擁抱DeepSeek的決心。

第二種情況是有所保留的“剋制”接入。

最典型的就是字節跳動,根據公開信息,字節目前接入DeepSeek的ToC應用有悟空瀏覽器和即夢等,ToB應用有飛書、火山引擎等。

字節跳動接入DeepSeek的應用數量不少,但都不是核心產品,抖音和豆包這兩款字節在AI大模型時代最爲倚重的超級應用始終沒有向DeepSeek鬆口。

百度和阿里也較爲類似。

百度的主力產品搜索和文小言雖然都已接入了DeepSeek,但根據百度的官方公佈,將在未來上線的深度搜索核心功能則還是來自於文心大模型的自研。

阿里這邊,通義大模型的C端主力產品,定位爲“全能AI助手”的通義APP目前尚未接入DeepSeek。

很顯然,百度和阿里的自研大模型產品都與DeepSeek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給自家產品的發展保留了一部分獨立的空間。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雲平臺的接入,其用意有二,一是用DeepSeek爲自己站臺背書,反正是“免費開源”的,不用白不用;二是藉助DeepSeek來自身自身在AI領域的競爭力,吸引更多開發者和企業客戶,通過提供DeepSeek模型的部署和應用服務來拓展業務範圍,增加收入來源。

相同的動作,不同的心境

大廠之所以會放下身段接納DeepSeek,很大一個原因在於,自家模型沒有表現出“技高一籌”的壓倒性優勢,需要藉助DeepSeek的能力形成差異化優勢。

各科技大廠的自研大模型受限於各自的訓練數據,比如百度文心一言主要靠互聯網文本數據;阿里通義千問來自於電商業務種的文本、圖片、音頻等多模態數據;騰訊混元爲社交網絡和用戶行爲數據;字節豆包的大量數據來自於抖音、字節跳動等自有業務;華爲盤古大模型則是用了包含工業、氣象、文圖、圖像在內的各類數據。

這就使得各家大模型的優勢長板各有不同,比如文心一言在長文本處理和多語種對話上佔優;混元在社交場景更勝一籌;豆包在生成內容和精準推薦上更爲領先;通義千問在電商推薦場景響應更快;盤古執行速度和泛化能力出色。這也就使得,迄今爲止,沒有一家在各個維度上都能碾壓其他。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國大模型能力評測》報告中也指出,百度文心一言、騰訊混元、阿里通義千問等大廠大模型都位於第一梯隊,認爲它們在技術能力上較爲全面,用戶量也相對較大。但哪家整體能力更爲出色,沒有給出明確判斷。

具體到各家接入DeepSeek的深入程度,則在側面反應出這些大廠們不同的心境,總結下來,就是騰訊最“投機”,字節最“傲嬌”,百度和阿里則較爲“現實”。

騰訊去年5月發佈元寶時公開宣佈,還沒有做推流買量的準備,也沒有對標競品拉高整體規模的打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存在感都不是很強,不過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 CSIG )CEO湯道生曾在一次採訪中回應:“我們在看到明確機遇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加大投入,協同作戰可以很敏捷的。”

因而,當DeepSeek出現時,騰訊幾乎是以All in的姿態接入,不難看出,在AI業務方面,騰訊依然貫徹的是一貫的投資邏輯,即在沒有確定確切風向之前,先用自研產品佔位,根據環境的變化,再對資源投入的規模進行調整。

相比之下,字節跳動對於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並不“服氣“,有媒體報道稱,字節內部認爲,短期波動不能代表一款產品最真實的用戶使用情況。

CEO梁汝波在字節全員會上也表示,去年9月OpenAI發佈長鏈思考模型,成爲行業熱點後,字節意識到技術重大變化,但“沒有覺得要馬上覆現出來...... 現在回頭看,如果一開始重大問題就爭先,我們有機會更早實現。”

反饋到業務端,字節3月初上線了豆包大模型推理模式,覆蓋問答、搜索、寫作、和閱讀場景,用戶在輸入框打開“深度思考“開關就可以直接體驗。

今年,梁汝波對字節AI團隊提出了“追求‘智能’上限”的首要目標,從首與DeepSeek的拉扯可以看出,字節對自家產品依然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同時也保持着自信。

百度和阿里則是出於現實的壓力,希望儘快在產品側能夠給到用戶更好的體驗,以此爲自研大模型爭取更多的空間。

DeepSeek不是唯一答案

大廠接入DeepSeek,從短期看,能穩住當前業務,不至於被友商拉開距離,但從長期來看,仍然還有很多的不確定,DeepSeek目前還有很多缺陷,比如通用能力不足、語言混淆、提示詞敏感以及軟件工程能力不足等,自己也無法回答未來僅憑一己之力就能解決AGI 的所有技術問題。

如果將大模型看成一場長跑,DeepSeek無疑處於第一陣營 ,可是,一時的領先並不意味着永遠的領先,誰也無法保證 DeepSeek 一定能夠以領先的姿態跑完全程。

RollingAI合夥人劉開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儘管DeepSeek目前風頭正盛,但也不是所有行業都適用,醫療、金融、教育等腦力勞動密度較高的行業適合接入DeepSeek,但對於需要高互動、即時反饋的場景,例如電商客服、遊戲陪聊、短視頻營銷等,DeepSeek的能力並不突出。

除了技術上的適配,劉開還認爲,企業接入AI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真正的挑戰在於業務壁壘,包括企業內部知識如何讓AI理解、業務流程如何與AI結合、數據安全和行業監管如何應對等問題。

行業普遍認爲,算法和底層技術上的創新在開源的趨勢下,無法構建競爭壁壘,但算法和創新可以爲自己贏得時間差,有了時間差,就有了生態上的領先,模型的效果容易提升,各家最終會趨向於同一水平線,只是生態是很難割捨的。

DeepSeek現在被行業接受,被科技大廠們接入,只是AI企業應用的開始,可是大模型的探索還遠遠沒有到底,就像馬拉松比賽槍響後,大家剛跑出一公里時有一個跑得比較快的人,但接下來的路還很長。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條路上肯定不會只有DeepSeek,明天突然跑出一個之前默默無聞,但更強大的黑馬也猶未可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