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多年後,知乎終於盈利了。
3月26日,知乎發佈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上一財年,知乎實現營收36億元人民幣,收入規模仍處於下滑通道。盈利狀況繼續改善,全年淨虧損1.69億元,同比收窄79.9%;調整後(Non-GAAP)淨虧損9630萬元,同比收窄85.4%。
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知乎實現營收8.6億元,淨利潤8640萬元,2023年同期淨虧損1.031億元;調整後淨利潤9710萬元,調整後經營利潤2310萬元,各項利潤數據均超出市場預期。
這是知乎自2021年3月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單季度全面盈利目標。
在當天晚間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知乎CFO王晗表示,公司在首個利潤轉正的季度,就實現了雙位數百分比的利潤率——調整後淨利潤率達11%。
全球其他UGC(用戶生產內容)社交媒體平臺的淨利潤率通常爲25%~40%,有的甚至高達50%。橫向對比,知乎的利潤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資本市場反應積極。3月26日美股交易中,知乎股價上漲。今年以來,知乎累計上漲超30%。
不過,王晗表示,考慮到AI對於知乎是一個“歷史性機遇”,且公司賬面現金仍然相當充裕,2025年有可能選擇全年略虧一些的狀態,繼續追尋AI與知乎結合的潛在機遇。
無論今年是否全面盈利,上季度的扭虧爲盈,依然讓知乎和投資者們鬆了一口氣。這家誕生十四年的老牌互聯網社區,終於邁過了盈虧平衡點。
知乎2021年上市後,伴隨美股牛市,股價一度大幅上漲。但好景不長,2022年之後中概股集體大幅下挫,知乎難以獨善其身,股價一路走低。
今年以前,知乎股價起起伏伏,在10美元以下徘徊。這固然有市場大盤狀況不佳、國際資金不待見中國公司的因素,但作爲國內問答社區領域幾乎唯一投資標的,知乎股價走勢平淡,顯然不能完全歸咎於外因。
長期以來,外界對於知乎的疑問主要有兩個:
一是,知乎到底啥時候才能賺錢?
二是,以圖文爲核心的知乎的成長性在哪裏?
過去幾年,知乎一直希望給出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方面強力降本增效,以改善財務表現;另一方面探索新業務,比如知識付費、視頻、職業培訓業務等。
但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知乎的“交卷時間”一拖再拖。直到去年下半年,知乎終於看到了曙光。
去年至今,知乎以暫時犧牲營收規模爲代價,大幅收縮虧損,最終在第四季度扭虧爲盈,財務上獲得更大騰挪空間,還可以通過股票回購,安撫陪跑多年的投資人;外界也不需要計算“知乎的現金還能燒多久”了。
與此同時,知乎的AI業務版圖雖然規模不算很大,但也樣貌初現。
去年6月上線的知乎直答,不到一年MAU(月活躍用戶)從數百萬攀升至千萬以上。在知乎的構想中,它需要扮演社區價值“放大器”,打通用戶、創作者和內容的新鏈路,在現有的一畝三分地裏,儘可能挖掘更大商業價值。
虧了十四年的知乎終於盈利,還拿到了一張通往AI時代的船票。這家常年被質疑聲包圍的公司,獲得了價值重估、重新“上桌”的機會。
但知乎遠不能“半場開香檳”。如何擴大盈利規模、提升AI用戶量,都是知乎接下來必須應對的挑戰。
知乎上個季度扭虧爲盈,可以總結爲一句話:以暫時犧牲收入規模爲代價,把成本和費用大幅降下來了。
2024年第四季度,知乎成本和費用均大幅收縮:
成本3.185億元,同比下降31.5%,在營收中的佔比從上年同期的40.8%降至37.1%;費用(包括銷售和營銷費用、研發費用、一般和管理費用)5.288億元,同比下降37.9%,在營收中的佔比從上年同期的74.8%降至61.5%。
財報披露,上季度成本下降的原因包括內容和運營成本降低,以及提高技術效率而導致的雲服務和帶寬成本的降低。
此外,報告期內,知乎對於促銷支出和人事相關費用的管理更加嚴格,提高了技術創新支出的效率,相關人員成本也得到控制。這些壓成本、砍費用的舉措,都反映到了最新財報中。
但對於任何一家仍處於成長期的公司而言,投入產出的線性關聯十分緊密。單季度成本和費用雙雙大幅下降,幾乎必然導致營收規模的階段性降低。
知乎同樣遵循這一邏輯。上一季度,知乎營收爲8.592億元,相比2023年同期下滑24.5%。
因此,現階段知乎利潤改善、營收下降,不僅是具體的經營問題,也是戰略取捨問題。
對於多年虧損的知乎而言,儘快扭虧爲盈的優先級,顯然高於繼續做大營收規模。將時間拉長到整個2024年,在財務上,知乎一直沿着“利潤爲先”的戰略前行。
過去一年,知乎營收成本壓縮25.5%,費用壓縮21%。儘管全年仍未扭虧,但毛利潤率從 2023 年的54.7%提升至60.6%,其中第四季度達到62.9%。在互聯網行業,超60%的毛利潤率屬於高水平。
相對應的,知乎2024 年營收爲35.989億元,2023年爲41.989億元人民幣,一年少了6億元收入。
知乎這一選擇並不難理解。
毛利潤率是企業賺錢的第一道門檻,也決定了企業的整體獲利空間。只有確保毛利潤,才能逐漸提高財務健康度、增強經營長期韌性,提振公司內外和投資者的信心。
同時,將利潤指標置於收入規模之上,也是一把企業治理的“手術刀”。它會讓企業自上而下的經營意識、成本意識、數據意識更強烈,主動捨棄那些華而不實、投入產出比不合算的業務和戰略,爲進一步的壓減成本費用、擴大盈利規模打基礎。
但對於許多依賴投流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各項成本和費用的減少,往往導致拉新困難和增長乏力。倘若知乎繼續大規模降本,有可能拖累經營側的各項指標。
目前來看,知乎過去一年十分幸運,還沒有撞上暗礁——以營收換利潤的策略,並沒有拖累內容和社區生態。
去年第四季度,知乎7700萬創作者繼續輸出內容,截至季度末累計內容創作量達到8.7億,同比增長12.9%。季度內,知乎MAU達到8140萬,繼續保持環比增長。
此外,知乎基於內容生態的商業模式也保持穩定。上季度,知乎月均訂閱會員達1410萬,覆蓋故事閱讀會員、知識會員、暢聽會員等多元消費場景。
按照知乎去年底制定的計劃,2025年的目標是“全年維度上實現大幅減虧,甚至接近全年盈利”。
這或許意味着,今年知乎仍有可能沿着營收換利潤的路線走下去。上季度的扭虧爲盈,驗證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同時也證明了不會對運營側構成衝擊。從這一角度來看,知乎的最新季報其實也是接下來幾個季度的“預演”。
除了邁過盈利門檻,知乎最新財報的另一個看點是,它終於趕上了通往AI時代的快車。
作爲老牌互聯網公司,知乎起家於圖文時代。在短視頻崛起後,知乎一度非常堅定地推進社區內容生態視頻化,但一番嘗試後不了了之。這場半路夭折的視頻化轉型,也是外界質疑知乎價值的關鍵“素材”。
直到2022年底,ChatGPT橫掃全球,AI時代的大門猛然被推開。坐擁龐大而獨特的內容池的知乎,天然與AI大模型相契合,獲得了再度帶頭衝鋒的機會。
2023年之後,知乎堅決擁抱AI,發佈“知海圖AI”大模型,並在站內開放“AI搜索”功能。但這些動作只帶來了短期的股價上漲和熱度。
究其原因,外界對於知乎做AI,固然認可其內容庫的價值,但也存在一個合理懷疑:AI大模型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燒錢戰爭,知乎的資金資源遠不及巨頭,很難與新BAT正面交鋒、分庭抗禮。
直到2024年6月,知乎發佈首款獨立AI產品“知乎直答”,對於AI大模型的探索猛然加速。
過去9個月,知乎直答歷經多次迭代,新增專業搜索、知識庫等功能,還接入了DeepSeek R1大模型。剛剛發佈的新版本中,知乎直答將“專業搜索”和“通用搜索”整合到同一個入口, 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全網、知乎、學術、個人知識庫等信息來源。
相比其他AI搜索產品,“AI搜答主”是知乎直答的最大特色。
用戶在知乎直答提問、生成答案時,被引用的答主及其回答作爲參考來源,顯示在答案上方。用戶可以看到每句話的來源,並定位到某個回答的某一段話;還可以一鍵跳轉到相關回答,甚至針對某個答主繼續追問,相當於將知乎全站的答主當成了“知識庫”,且可以精準溯源。
如果有進一步探究的需求,用戶還可以圍繞某個事實或觀點,與輸出這部分內容的創作者進行互動和交流。這套基於AI搜索、兼具人機雙重屬性、內容語料自然生長的專家網絡,可以消除AI幻覺的影響,提高知乎直答的可信賴度。
對於知乎而言,知乎直答在知乎主站的內容分發機制之外,打通了用戶與答主、內容之間的又一條通路。
此前,用戶主要通過提問、關注、搜索、信息流推薦等方式獲得答案,能夠進入視野的答主和內容天然存在數量限制。如今,用戶在知乎直答發起的一次內容需求,可以同時調動幾十個答主、幾百篇內容;平臺此前沉澱的優質內容,獲得了更多被反覆發掘和利用的機會。
相對應的,答主得到更多曝光和互動機會,又會激發他們繼續活躍和答疑解惑的熱情。這就在社區體量基本平穩的情況下,讓站內生態活躍度有了新的提升空間和手段,並創造更大商業化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知乎並不需要投入太多拉新成本。財報電話會議上,知乎CEO周源表示,知乎直答MAU規模突破千萬,主要靠用戶復訪和口碑帶來的自然增長。
以知乎直答爲起點,知乎正在試圖構建一套AI新故事。這套故事的基本邏輯是:
知乎的用戶高知、內容深度的特性,在互聯網時代被視爲獲取流量、推動商業化的障礙。但在AI時代,情況幾乎完全調轉:AI要給最優質的用戶、最專業的頭部內容加槓桿,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那麼,流量就會逐漸集中於最優質的內容。
同一個問題,如果知乎直答能夠給出獨樹一幟、來源可追溯的答案,自然就和其他AI搜索拉開了差距,建立了壁壘。
這道壁壘很大程度上來源社區本身的天然屏障,也就是“社區氛圍”。氛圍不是一天養成的,哪怕其他搜索引擎、大模型都抓取了知乎的內容,但脫離了社區氛圍,內容的活性也會大大降低。
外界也看到了知乎直答的潛力。
中信里昂分析師發佈評估報告稱,儘管互聯網巨頭爭相接入DeepSeek,但知乎憑藉海量專有數據,以及高質量長尾內容的獨有優勢,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花旗銀行則認爲,在內容層面,知乎的社區生態和優質語料,在內容價值層面有優勢。此外,接入DeepSeek R1模型將有助於知乎加速釋放平臺內容價值,並打開長期變現空間。
首次季度扭虧爲盈、知乎直答MAU破千萬,但知乎還遠遠沒到可以慶祝的時刻。接下來幾個季度,知乎仍然要證明盈利的可持續性,以及AI業務的高增長性。
盈利方面,知乎需要進一步開源節流。
知乎經過幾個季度的大力壓減成本費用,“節流”的空間越來越小。要想擴大盈利規模,甚至實現全年盈利,只能“開源”。
知乎的主要業務板塊中,廣告營銷容易受到行業週期影響,增速不可能過於脫離行業平均水平。那麼,只剩下會員服務可以繼續大做文章。
2024年,付費會員收入貢獻了知乎近一半的收入。爲了擴大會員規模,知乎至今仍在提供較大幅度的會員費折扣,短時間內提高客單價並不容易;若要增加收入,要麼提高滲透率,要麼擴大用戶基數、促進付費慾望。
去年第四季度,知乎月均訂閱會員相當於MAU的17.3%,仍有不小的提升餘地。這就需要知乎繼續做好內容生態,尤其是擴大站內內容的破圈影響力。
例如,去年由知乎網文改編的短劇,如《執筆》《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也爲知乎吸引了一波新付費用戶。
在平臺內部,知乎也在謀劃新動作。
周源在電話會議上透露,知乎社區今年的重點是社交性和可信內容品牌。產品上,一個是面向短內容和高頻次的圈子和新想法,另一個是面向長內容和長訂閱週期的新專欄和播客,正在成爲社區裏新的消費和互動場景。
內容品牌方面,類似答主評審團、鹽 Club 和科學季這樣的內容IP,將是知乎今年的重點。知乎希望進一步垂類化和拓展新原生影響力IP,在夯實可信內容品牌的同時,獲得新的商業合作機會。
AI業務的成長性方面,知乎今年的挑戰也很明顯。
過去幾個月,知乎直答用戶體量上了一個數量級。但目前階段,它主要依靠知乎主站的導流,其產品邏輯也圍繞用戶與答主、答案的互動而鋪開;要想進一步突破,知乎直答還是得吸納知乎主站之外的用戶。
可以預見的是,知乎直答今年將與其他AI搜索展開更直接的競爭。在投放預算遠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知乎直答必須把自己的優勢繼續放大。
知乎沉澱的優質答主和專業內容,是知乎直答的關鍵長板。周源表示,在AIGC氾濫的時代,專業的影響力答主和可信內容品牌,無疑是最重要的資產。“知乎有足夠差異化的優勢,我們的工作會持續讓這個資產增值和增長。”
他認爲,“AI+社區”是知乎重要的產品方向,AI將會推高這個天花板。隨着知乎直答新版上線,平臺開始使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讓AI和社區進行連接;同時,社區很多workflow將會被AI賦能,提升高質量內容的生產傳播效率。
不過,與國內外的頭部AI App相比,知乎直答的知名度和用戶量依然差距巨大。它需要以更強的決心、更快的速度來追趕OpenAI、DeepSeek等領先者們。
知乎正在想辦法提高AI用戶量。比如,知乎直達不再區分通用搜索和專業搜索,還接入了DeepSeek R1。這些動作的效果,有可能在後續幾個季度體現出來。
開始賺錢、手握AI搜索的知乎,初步解答了內容公司的兩大難題——盈利困難、長期價值被低估。這家毛利潤率高達60%的公司,也開始重新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長期被質疑和低估的知乎,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已經看到了隧道盡頭的光芒。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