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球財說 宋涵
近日,剛經歷被恒生科技指數“除名”的富二代險企衆安保險(06060.HK)發佈2024年度業績報告,再遭市場審視。
2024年,衆安保險科技業務扭虧爲盈、銀行業務淨利虧損收窄,但拉動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保險主業卻疲態漸顯。保費增速錄得7年來最低值,保險分部淨溢利增長動力不足,綜合成本率上升、承保溢利大幅下滑……
一切似乎都默默透露着這家港股上市險企成長背後所暗藏的心酸。
淨溢利波動較大,保險主業漸顯疲態
2024年,衆安保險淨溢利6.03億元,較2023年同比大幅下滑84.32%。
實際上,自2017年衆安保險港股上市以來,不論是在會計準則調整前還是調整後,其淨溢利數據一直不算穩定。
自2013年成立至2017年上市前,衆安保險淨溢利分別爲-0.30億元、0.27億元、0.44億元、0.09億元,僅能維持小微盈利。
2017-2022年,衆安保險淨溢利出現多年份大額虧損,分別爲-9.96億元、-17.97億元、-6.39億元、2.54億元、7.57億元、-16.33億元。
2023年,衆安保險採用新會計準則後對淨利表現有較大影響,2022 年淨溢利經重述後虧損收窄2.49億元。近3年,公司淨溢利分別爲-13.84億元(經重述)、38.45億元、6.03億元。
2023年淨溢利一反常態驟增,主要歸功於子公司衆安國際出錶帶來的確認一次性投資收益37.84億元。
從經營上看,衆安保險主要涵蓋了保險、科技、銀行三大業務板塊。除保險業務外,科技和銀行業務長期處於淨利虧損狀態。
縱然近3年,衆安保險銀行業務虧幅持續收窄,但距離扭虧始終有一步之遙,2024年銀行業務淨利虧損0.92億元。
不過,衆安保險的科技業務盈利能力有較大改善,在2022年至2023年業務淨利虧損2.20億元、4.68億元的高壓態勢下,於2024年扭虧爲盈,錄得淨溢利0.78億元。
但基於科技和銀行業務長期盈利能力孱弱的現實,雖然兩者在短期內盈利能力有較大改觀,可持續性仍值得關注。
令市場不安的是,拉動衆安保險業績的頭部馬車,保險主業漸顯疲態。
2020年-2022年(重述前)公司保險板塊淨溢利分別爲9.93億元、17.86億元、-7.71億元。即使2022年經重述後,仍虧損5.17億元。
近兩年,衆安保險板塊雖取得盈利但規模已大不如往昔,分別爲5.54億元、5.88億元,增幅並不明顯。
從兩方面指標來看,就連衆安保險引以爲傲的連續4年承保盈利背後,也暗藏危機。
2022年-2024年,衆安保險承保綜合成本率呈現上升趨勢,分別爲94.2%、95.2%、96.9%。期間,承保溢利有所下降,分別爲11.94億元、11.90億元、8.99億元。
可以看出,2024年承保溢利同比大幅下滑24.45%,以境內財險承保業務爲例,2024年承保溢利由上年13.10億元下滑至9.90億元,同比減少24.43%。
2024年,衆安保險四大生態承保綜合成本率均在90%以上。該指標由綜合費用率和綜合賠付率兩部分組成。
拆解來看,健康生態受制於高綜合費用率56.7%影響;數字生活、汽車、消費金融緣於綜合賠付率過高,依次爲68%、67.5%、62.1%。
尤其近3年,衆安保險健康生態和數字生活兩大主力保險業務模塊,隨着各自領域保費攀升,承保綜合成本率呈現遞增。
期間數字生活承保綜合成本率一度接近盈虧線,在99.5%和99.7%間浮動;健康生態該指標則由2022年的88.6%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95.7%。
在2024年業績回顧中,衆安保險着重強調了公司總保費在國內財險行業的排名提升至第八名。
雖然,衆安保險由上市之初保費收入不足60億元,到次年破百億元后一路高漲,但保費增速卻開始呈現曲線下滑態勢。
2018年-2023年,衆安保險總保費增速分別爲89.05%、29.98%、14.19%、21.94%、16.10%、24.73%。
而在2024年,衆安保險錄得7年來保費增速最低值,爲13.27%。
遭恒生科技指數“除名”,科技屬性或被重估
作爲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從誕生之初,就以"無物理分支機構,完全依託線上運營"打造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理念,吸引了螞蟻、平安和騰訊一衆資本實力過硬的公司加盟。
隨着近年衆安保險業績承壓,原始股東螞蟻、平安、騰訊持股比例由早期的持股19.9%、15%、15%降至10.37%、10.21%、7.82%。
期間,不乏股東在主動減持。
畢竟,衆安保險也並非三家唯一持有的財險公司股權。其中,螞蟻持有國泰財險51%股權,騰訊持有三星財險32%股權,中國平安自身經營的平安財險是財險“老三家”之一。
若衆安保險業績持續徘徊不定,股東後續是否會繼續減持,也未可知。
頗具意味的是,近年衆安保險高管層面同樣經歷了重大變動。
自2013年衆安保險成立即被馬雲、馬化騰、馬明哲“三馬”推薦擔任董事長的歐亞平,在堅守崗位10年後,於2023年正式退居二線。
2023年末,尹海任職資格獲批,正式接棒歐亞平成爲衆安保險第二任董事長。2024年業績報告算是尹海掌舵衆安保險後,交給市場的第一份完整答卷,可惜所釋放的信號並不樂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衆安保險被調出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名單,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2025年2月21日,恒生指數有限公司揭曉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恒生指數系列季度檢討結果,在此次調整中,東方甄選和衆安保險被踢出名單。所有變動於2025年3月7日收市後實施並於2025年3月10日起生效。
衆安保險被“除名”原因除業績疲軟外,市值縮水是重要因素。
消息公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衆安保險股價大跌13%,並連續多個交易日持續走低。3月7日市值僅爲180億港元,低於恒生科技指數篩選標準。
早前,衆安保險在“三馬同槽”加持下,備受資本市場青睞。2017年上市後股價曾一路攀升至97港元,然再大的熱情也禁不住業績長期低谷的消磨,股價跌跌不休。如今股價在12港元浮動,市值已縮水超千億港元。
指數調整完成後,衆安保險的科技屬性標籤恐怕要重新接受市場檢驗。
事實上,2024年,衆安保險科技輸出總收入僅9.56億元,科技分部淨利潤爲0.78億元,佔總淨利比例僅12.94%。此外,2024年衆安保險研發投入8.46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僅2.47%。
與研發形成對比的是,營銷及手續費的暴增。
由於全流程線上運營方式,衆安保險近年專注於將流量轉化成“留量”。開始頻繁藉助短視頻、直播等流量場景,結合AI客服與個性化推薦技術獲客。2024年,自營渠道總保費達74.60億元,佔總保費的22.3%。
但這些一定程度上基於營銷等手段。衆安保險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由2022年22.55億元攀升至2024年36.84億元。同時,2022年-2024年間,其推廣及營銷支出擴大,分別爲32.82億元、45.66億元、41.38億元。
更大問題所在是,隨着互聯網保險監管趨嚴,衆安保險正在遭受流量反噬。
不少消費者稱,在瀏覽網頁時被衆安保險“首月僅需0.6元”、“首月1.6元”的低價投保吸引,開通扣費次月保費驟增至百元。
經統計,老年消費者中招較多。
黑貓投訴上,搜索關於衆安保險關鍵詞條,投訴量已近13000條,投訴內容集中於“自動扣款”、“誘導銷售”、“拒絕理賠”等。
高投訴,勢必引發強監管。
2021年、2023年,衆安保險均因此曾被罰款30萬元。2024年,更是因關聯交易存在違規行爲,收到監管1號罰單,被罰180萬元,並對時任衆安保險3名副總經理宋振華、張勇博、李高峯予以警告,分別罰款7萬元、10萬元、7萬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