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字財經 李意安
自上週發佈2024年財報後,信也科技在幾個交易日內,股價快速竄升,一度攀升至11.08美元/股。長線來看,自2019年啓動更名、押注科技賽道至今,信也科技的市值在過去五年,已經翻了4倍。
財報顯示,2024信也科技營業收入130.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1%;淨利潤23.9億元,相較2023年23.8億的數據,屬於基本持平,穩中有進;年度促成交易額達2062億元,同比增長6.1%;在貸餘額爲715億元,同比增長6.1%。
整體業績表現屬於波瀾不驚、穩中有進。但聚焦到信也科技更細的經營顆粒上就會發現,內部結構的量變正在累積起真正的質變,增長結構的優化和科技能力的顯化正在驅動價值的再次重估。
增長結構優化
國內市場始終是信也科技的基本盤。而2024年的消金市場並不容易,存量博弈已經持續多年。自2020疫情之後,競爭不斷升格。風險持續承壓的同時,定價卻幾無溢價空間。2024年,雖然經濟大環境已經進入了緩慢復甦的週期,消費信心的重建卻仍需等待。
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國內累計借款人超2680萬,全年交易額1961億元,同比增長5.2%。基於多年深耕累積的品牌效應,信也科技在用戶端已經擁有了高粘性的忠實擁躉,重複借款率達到了87.3%。但受經濟氣壓影響,尚未完全脫困於不良承壓和獨立借款人逐漸減少的處境。
對此,信也科技的策略是提升小微客羣佔比,來實現客羣上移從而夯實基本盤。
2020年,信也科技首次明確提及小微業務,當年促成交易額爲37億元,佔全年總交易額比例僅爲5%。四年過去,小微業務已經成爲戰略聚焦的重點客羣,佔集團國內業務比重近三成。全年爲超過82.6萬家小微用戶和個體工商戶提供580億元信貸科技服務,交易額同比增長23%。
國內深耕基本盤的同時,信也科技也在果斷押注出海業務,加速圈地。
疫情之後,國內消費市場疲軟,行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各家金融科技企業紛紛提速了自己的國際業務佈局。
而始於2018年的國際市場佈局,讓信也科技擁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2020年開始,信也科技將增量目標着力押注海外。
截至2024年底,國際業務累計爲700萬用戶提供信貸科技服務,年度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27.8%。出海業務貢獻的增量呈現出驚人的加速度。四季度,國際業務營收在集團營收中的佔比已達到21.4%。作爲第二增長曲線,國際業務展現出了陡峭上揚的斜率。在此基礎之上,財報明確提出了海外業務規劃的下一個目標:2030年營收佔比達50%——這意味着,未來幾年,國際業務每年的複合增長率至少要達到約15.5%。
信也科技還在進一步擴大牌照版圖,以鞏固增長的可持續性。2024年,信也科技進一步獲取了菲律賓徵信牌照、印尼多元金融牌照及巴基斯坦非銀行金融公司牌照。信也科技以印尼和菲律賓爲核心,逐步向巴基斯坦等新興市場延伸,多元牌照支持了綜合金融服務擴展,也促成了東南亞與南亞聯動的佈局。
資本市場對其重啓估值的關鍵,在於國內存量市場的抗壓韌性和海外增量市場的擴張彈性。而無論是存量“守成”還是增量“拓荒”,底層邏輯均指向同一競爭力內核——科技賦能。
夯實科技底座
開春以後,在Deepseek的能量帶動下,中國的科技概念股都迎來不錯的行情。
但很顯然,僅僅在概念層面強調科技爲綱是單薄的,真正撐起估值的是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以及投入之後,科技爲業務升維帶來的實際質效。
從過去歷年財報信息來看,信也科技AI應用與業務流程已經深度融合,全鏈路的智能化升級已經完成。能夠非常明顯地看到,AI在各個業務層面都對效能產出帶來了全面加持。
2024財報數據顯示,“獲客-活客”方面,公司AI技術使廣告素材生產成本降低60%;客戶交互層面,依託大模型構建了行爲/對話KYC標籤體系,信也科技大模型通過自動生成通話內容摘要及用戶關切點,使人效提升20倍,通過優化客服交互策略,用戶轉化率平均提升9%;風控方面,依託“風巢”風控平臺、“明鏡”反欺詐系統及AI技術,結合聲紋識別、背景模板識別等先進算法,構建全方位反詐科技矩陣,2024年,共阻斷詐騙2.6萬餘次,對欺詐用戶的識別準確率達99%,免損近3.7億。
2024年,公司推出智能體創新應用平臺Zeta,結合2023年發佈的大模型開發平臺E-LADF,構建了覆蓋投放獲客、風險控制、客戶交互等核心業務環節的智能化體系。此外,信也科技自研大模型——“米粒”正式通過國家網信辦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
今年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生成式AI和大模型應用正在成爲科技領域的敘事主線。信也科技也在第一時間快速接入DeepSeek-R1,實現關鍵技術的升級補位,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
事實上,以貸款爲核心的金融業務早已不是單純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而是同時兼具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多重屬性。這不僅意味着行業壁壘越來越高,幾無後來者入局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存量玩家中,技術能力的分野也將成爲發展未來的關鍵因素。
信也科技無疑是較早意識到這點的玩家之一。
早在2019年,信也科技完成了兩個大動作。2019年,停止新增個人資金對接,資金來源進行全盤機構化;與此同時,由“拍拍貸”更名爲“信也科技”。一套組合拳下來,信也科技完成了一次增長邏輯的根本躍遷——由單純強調金融屬性切換到以科技撬動增長。從估值的角度來看,這一變化很明顯地帶來兩大好處:首先,金融本身具有極強的週期屬性,這一改變跳出了以週期論估值的邏輯框架;其次,以科技爲撬動增長的槓桿,很大程度上打開了增長的上限。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信也科技的財報中,已經出現了“探索AI技術在智能風控、智能客服中的應用”這一信息。
對於長線投資的耐心資本而言,這一增長邏輯的切換至關重要。覆盤一下信也科技過去幾年的股價走勢,可以很直觀地看到,2019到2020這個漂亮的V形反轉。即便是2020年之後,整個消費金融市場都在面臨疫情衝擊的至暗時刻,信也科技的股價曲線依然倔強上行。
而科技勢能的累積和技術壁壘的構建,絕非一蹴而就,這不僅需要管理層堅定的戰略決心,也需要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2021年的時候,信也科技曾經披露過去五年累計研發投入超10億元,就當下時點而言,這一數據在同業中絕對居前。僅僅三年過去,到了2024年,僅當年研發投入就已經超過8億,達到營收佔比的6.1%。
當然,近日股價的躥升究竟是短期資金的博弈還是市場對其價值的一次重估,需要時間驗證。
國際市場的高增長是否具備可持續性、技術優勢能否始終保持領先,以及科技能否在業務側轉化爲係數級甚至指數級的效能產出,這些因素都在持續影響資本市場對其的價值定位。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 信也科技通過分紅與回購向股東返還1.6億美元,這一數據達淨利潤的49% 。公司同時表示,2025年將繼續保持高股息政策,分紅比例在20%至30%。大手筆的分紅彰顯了管理層對未來現金流的堅定信心。
風物長宜放眼量。長遠來看,經營表現和資本定力需多方共振,方能轉化爲可持續的價值增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