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正在成為一種稅

網易新聞
03-25

作者|楊知潮

編輯|原 野

從多個層面來看,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ntel Factory Service 下簡稱IFS),都是一個負價值的存在。

糟糕的收入增速,大量虧損,都指向英特爾的代工能力不夠優秀。如果英特爾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其他和它傳出合作的消息公司,股價都有可能下跌。也許他們還會趕快發佈公告:本公司和英特爾沒有合作關係。

但在芯片製造迴歸美國的政策背景下,很多美國公司不得不持續購買英特爾的代工服務,甚至可能還需要投資它。只是,對於他們而言,英特爾不再是單純的商業夥伴,而像是一種新的稅收。

01 綁上全行業的IFS

2021年,新CEO帕特·基辛格接任後,爲英特爾選擇了一個最艱難的賽道:代工。在此之前,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更多是爲自家公司生產芯片,雖然也對外開放,但佔比較小。但英特爾連年業務的下滑,讓基辛格開始重新思考這塊業務,並計劃把它作爲第二增長曲線。

然而,某種程度上,這個決定成爲整個行業的災難。它在未來幾年綁架了全球芯片製造系統。

它最先綁架的是英特爾自己。

儘管AMD創始人桑德斯認爲“真男人就該有晶圓廠”,但晶圓代工很有可能是科技行業裏最重的一門生意——它虧起錢來十分要命。三年裏,英特爾投資超過千億美元建設多個新工廠。2023年,英特爾IFS營業虧損高達70億美元。第二年,這個數字變成超過130億美元,接近翻倍。

鉅虧之下,2024年9月前後,英特爾宣佈了一項轉型計劃,其中包括晶圓代工業務獨立運營。但計劃宣佈兩個月後,基辛格就“被退休”——董事會給高管的時間一般就是三年,基辛格明顯沒及格。

基辛格帶着1200萬美元的離職賠償走了,留下來一個一年虧損100多億美元的垃圾業務。英特爾目前正在用包括裁員在內的各種成本削減的方式補足這個窟窿。

這個窟窿不止是英特爾的,還是整個芯片行業的。原因很簡單:它的技術太糟糕了,但客戶還得用。

雖然英特爾曾經也是芯片製造的頂尖代表,但眼下它的技術早已落後於臺積電,就連英特爾自己都不願意用:Arrow lake處理器是英特爾在AIPC市場的關鍵產品,原本計劃使用英特爾內部代工,但去年9月,英特爾宣佈這一產品改爲由臺積電代工。

兩個月後,媒體披露,在AMD和英偉達的競爭壓力下,英特爾的Lunar Lake、Arrow Lake芯片組將增加臺積電3納米工藝的代工訂單。這些舉動釋放的訊號再明確不過。

但英特爾有“靠山”。

它成爲芯片製造迴流美國政策的受益方。從2024年左右開始,一些響應號召的芯片巨頭成爲了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客戶。

博通、英偉達紛紛測試英特爾的18A技術。黃仁勳公開表態,考慮使用臺積電以外的晶圓製造服務,又在幾天前表示,公司未來四年預計將採購總價值約500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其中“數千億美元”將在美國本土製造——而英特爾是三大芯片代工廠裏唯一一個美國公司。

對英特爾,這當然是個絕好的翻盤機會。但它的技術實在拉胯。

2024年9月,有外媒披露,英特爾的最新制造工藝沒有通過博通的測試。這次測試主要涉及英特爾的18A製造工藝。博通高管和工程師認爲這種工藝無法大規模量產——飯喂到嘴裏,沒喫下去。

市場的選擇也能透露出英特爾IFS的糟糕,2024年,IFS業務全年收入175億美元,同比下滑超過7%。作爲一個基數本來就不大的新業務,還有當地政策扶持,IFS的這組下滑數據,足夠打臉。這也讓英特爾的芯片代工業務,更像是面向行業徵收的一種稅。

02 收稅和避稅

大約從去年年中開始,英特爾經歷了多次股價上漲,但它靠的不是自己堅挺的業務表現,而是收購傳聞——對英特爾這副爛攤子來說,誰來接手都是好消息。

比如今年2月,多個消息源同時披露,臺積電正在考慮收購英特爾在美國晶圓廠的20%股份。另有報道稱,臺積電會向英特爾分享N3和N2製程技術,還會直接派遣工程師支持英特爾。作爲芯片製造能力的天花板,臺積電接手英特爾的晶圓工廠,對當地的芯片製造能力是有好處的。

很難說臺積電有多麼需要英特爾的代工廠技術,這些舉動,看起來更像是臺積電爲美國市場額外付出的成本。

與此同時,另有消息披露,博通考慮收購英特爾芯片設計部門,也就是英特爾的核心部門CCG。兩則消息連到一起,就是“博通和臺積電瓜分英特爾”。當然,CCG是一個年盈利百億美元的正資產,其在PC端仍然是世界頂尖CPU的代表。雖然都還處於傳聞階段,但這兩筆收購存在本質不同。

收購連續劇的高潮,發生在今年3月初,路透社透露了一個超級方案:臺積電正在接觸英偉達、AMD、博通、高通在內的芯片企業,合資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臺積電會在這個合資公司裏佔股50%。

這項合作方案非常有趣。

首先,按照技術實力來看,英偉達、臺積電、AMD、博通、高通五家代表着芯片行業的最高水平,何必加上一個英特爾的晶圓廠?IFS除了拖後腿以外,很難起到其他的作用。

這項合作,更像是給英特爾的定點扶持,英偉達們的投資則像是“支援本土芯片製造專項稅”。這五家“繳稅”方,正好是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公司。

第二,此前傳聞裏,臺積電是唯一的收購方,而這種成立合資公司的安排,多少有些“拉友商下水”的意味。畢竟英特爾的工廠不是什麼香餑餑,能多拉一個夥伴,就少一份負擔。

當然,上述消息並沒有得到官方確認。

臺積電已經明確否認,董事劉鏡清不久前公開回應:臺積電董事會從未討論過與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合作的議題。相比之下,黃仁勳的答案裏有中國太極的味道——GTC2025期間,他被問到了與英特爾合作的問題時這樣回答:

“我不知道消息是從哪裏來的,但沒有人邀請我們加入,我並不是說這不是新聞,也許其他人有,但是我不知道。”

從老黃的回應來看,這些傳聞不像是空穴來風,芯片巨頭的確有被捆在一起“收稅”的風險。

不過對全球任何一個大企業來說,優化稅收支出都是基本功。芯片企業也不會無條件的購買IFS的服務。

黃仁勳在幾天前公開透露,英偉達在定期評估英特爾的代工技術,考慮合作的可能性。對於英特爾的製造能力,他評價得很客氣:“英特爾具備在先進芯片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力的能力,但建立新的供應鏈需要時間。”

——翻譯一下就是,英特爾的技術很好,但我們現在用不了(不想用?)。

博通和AMD也是如此,儘管有報道稱他們都在考慮使用英特爾的18A製程技術,但合作狀態始終停留在“評估”或者“測試”階段。

也就是說,儘管轉向英特爾代工的風吹了很久,但截至目前,AMD、高通、博通、英偉達四家芯片企業,仍然沒有一家大規模改用英特爾的代工,“英特爾代工稅”成效相當有限。

至於收購傳聞,也仍然還只是傳聞。

對同行臺積電來說,它可以直接在美國建廠,實現本土化,而不去收購落後的英特爾工廠。臺積電已經計劃在美國再投資1000億美元,其中包括增建五座芯片工廠。據外媒披露,臺積電在去年12月已經討論和英偉達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生產Blackwell芯片——這當然也是一種本土芯片。

臺積電董事劉鏡清也表示:臺積電和英特爾就像柴油跟汽油,很難混在一起燒。這至少可以說明他本人對臺積電與英特爾合作是比較抗拒的。

03 新“局長”上任

去年8月,英特爾的董事會發生了一場內鬥。

內鬥雙方是CEO帕特基辛格和董事會成員陳立武。後者於2022年加入英特爾,負責協助監督製造營運。

但陳立武對基辛格管理下的英特爾並不滿意,據知情人士向媒體披露,陳立武對公司文化表達失望,稱公司已經失去了前首席執行官安迪·格魯夫所倡導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精神。

陳立武對組織架構的效率也存在不滿,特別是中層領導上的臃腫。但他裁員3萬人的主張並沒有被管理層所採納。最終,他離開了英特爾董事會。

和CEO有分歧是致命的。但如果CEO被換掉了,局勢就會發生逆轉。

今年3月12日,陳立武正式上任,接替了基辛格走後空缺的位子。英特爾股價一度大漲12%,此後幾日連續上漲——有趣的是,2021年基辛格上任時,英特爾的股價也經歷了大漲。去年基辛格離任時,股價又一度小漲。或許在資本市場看來,這個墜入低谷的企業只要有變化,就都是好消息。

陳立武帶着一項全面的改革計劃上任了。他要解決管理層的臃腫和低效,還計劃重組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

而當下英特爾困境的罪魁禍首——IFS業務,也是陳立武的核心調整事項,他希望提高良品率,贏得更多客戶,讓IFS業務可以與臺積電正面競爭,成爲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商。

對芯片巨頭來說,陳立武對IFS的改造可能是個好消息。畢竟改進後的英特爾能夠爲他們帶來更好的產品,他們也不必受制於臺積電一家代工廠——由於需求旺盛,臺積電的訂單持續排隊,每一家都想先從那裏獲得芯片。

但這也有可能是個壞消息。畢竟陳立武的宏圖大志是需要資源的,而英偉達、博通們,很有可能成爲資源的一部分。他們可能需要購買英特爾的服務,甚至親自下場投資這一不如臺積電的晶圓製造廠。

在近日英特爾傳出和英偉達合作消息時,有一網友調侃或許能反映當下英特爾對行業的價值:

英偉達把英特爾收購了吧,然後原地解散,對英偉達(行業)來說都更好一些。

頭圖來源|AI製圖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