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據猿
最近,“開盒”成了大熱詞。
起因是百度副總裁謝廣軍13歲的女兒在網上對一位網友“開盒”,直接曝光對方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導致其遭遇網暴。
事件曝光後,公衆立刻對百度的數據安全性提出質疑:難道一個“熊孩子”能輕鬆通過父親的權限查看百度用戶數據?如果是這樣,百度的隱私保護豈不是形同虛設?
面對輿論壓力,百度迅速展開內部調查。安全負責人陳洋回應稱,公司內部對數據進行了匿名化、假名化處理,並嚴格執行權限分離制度,任何個人(包括謝廣軍在內)都無法直接獲取用戶數據。此外,他強調涉事信息並非來自百度,而是泄露自海外的非法數據庫——“社工庫”。
但社工庫真有這麼強大?爲了一探究竟,我親自“開盒”了自己,接下來就儘可能全面地展示這場讓我起滿“雞皮疙瘩”的體驗。
一個殘酷的現實社工庫一直都存在,不少人在互聯網上“裸奔”
社工庫,全稱社會工程學數據庫(Social Engineering Database),是由黑客、詐騙者或其他惡意分子通過網絡釣魚、網頁抓取、數據泄露或系統漏洞等手段,非法收集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各大平臺賬號、密碼等敏感信息,並將其整理成數據庫。這類數據庫往往被用於“人肉搜索”或作爲斂財工具,在黑市上兜售,助長網絡詐騙和隱私侵犯。
在谷歌搜索“社工庫”時,相關結果中被置頂的是一個GitHub Repo,列出了接近20家提供社工庫服務的資源,包括網站和Telegram Bot,其中絕大多數通過Telegram Bot進行自動化交易。
爲了驗證這些服務的可用性,我隨機選擇了幾家進行測試。
第一家是一個網站服務,聲稱其收錄了全球多個重大數據泄露事件及數據,包括億級訂單快遞數據、推特2億用戶數據等。用戶只需在搜索框中輸入QQ、郵箱、身份證號或手機號等信息,在支付一定費用後,便可獲得詳細的個人資料。
在我輸入自己的手機號之後,它給出了該手機號綁定了某個微信自動付款繳費和微博賬號的記錄。
隨後,我嘗試了一些Telegram Bot服務,其中一家擁有介紹稱:“可以查詢泄漏的身份信息、手機機主、開房記錄、快遞地址、貸款記錄、車主信息、常用密碼、社交賬號關聯等,請勿濫用。”
在我輸入了一個已知的身份證號之後,系統返回了正確的姓名信息。這是免費版服務,如果需要解鎖更多數據,則需支付70 USDT(約70美元)或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550人民幣成爲會員。
爲了一探究竟,我開通了會員。然而,沒想到首先迎接我的,就是一個令人寒顫的體驗。
在會員服務中,有一項名爲“獵魔”的功能,操作非常簡單——只需輸入三項基本信息:目標的姓名、大致出生年份和戶籍所在地,系統就能輸出身份證結果。
獵魔功能
如果對方的名字較爲常見,系統會返回所有符合條件的身份證信息供你篩選;而若名字罕見,結果往往就是精準命中。你便能輕而易舉地掌握目標的完整身份證號。
一旦掌握了身份證號信息,這就像打開了“魔盒”,接下來你可以選擇“高級人工服務”,解鎖更爲敏感的隱私數據,包括但不限於:
戶籍信息:現居住地址、戶口性質等;
社保記錄:繳納明細與參保情況;
犯罪記錄:是否存在案底或涉案歷史;
身份證使用軌跡:酒店入住、車票購票、快遞收發等活動記錄;
名下資產查詢:房產、車輛、銀行卡號等。
社工庫服務範圍
這些數據的價格按服務難易程度浮動,從100元到12000元不等,耗時也從幾分鐘到三天不等。也就是在開通會員的基礎上,你想獲得更多的詳細數據,仍然需要額外支付費用。
爲了驗證其真僞,我嘗試了最便宜的服務。向人工客服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號後,幾小時之後,對方便發來了我的戶籍信息——精準無誤。
向客服追問數據來源時,他拒絕回答,只是強調“保真”。
在觀察了多個Bot之後,我發現它們早已形成規模化運營,不少月活用戶已破萬。其中,一個Bot的月活用戶竟高達4萬多人,其通知頻道的訂閱者更是超過28萬人,可見受衆之廣。
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這些Bot並不滿足於販賣數據,還主動收購新數據。在Bot的廣告欄中,赫然寫着:
“長期收購社工數據,歡迎供應商聯繫。”
這意味着,源源不斷的個人隱私信息正被黑市收割,變成非法利潤的燃料。
還有Bot在通知中標明:
“本團隊拒絕向16歲以下用戶提供服務(人窮事多),未滿16歲請勿打擾!”
可見不少青少年也因爲衝動或好奇,想要使用這樣的服務。
在這場隱私交易的背後,還有一條隱祕的金融通道——波場鏈(TRON)。
在溝通之後,我注意到這些社工庫服務幾乎全部推薦用戶通過波場鏈來進行USDT支付。USDT是一種與美元1:1掛鉤的加密貨幣,而波場鏈因轉賬成本低、速度快且匿名性強,已然成爲灰產分子的首選工具。在波場鏈上,USDT被廣泛用於賭博、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
根據Bitrace的報告,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間,波場鏈上與非法交易相關的資金規模高達170.7億美元USDT,佔比顯著高於其他區塊鏈網絡。而波場的創始人孫宇晨,也因與多國監管機構存在摩擦,頻繁面臨訴訟,使得該鏈的合規性與可信度備受質疑。
Telegram爲信息交流與交易提供“安全”屏障,波場鏈則確保資金流動隱匿且高效,兩者的結合讓非法交易變得更難追查,讓執法機構在數據取證、資金溯源和司法追責上步步受限。
通過Telegram來交易個人信息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20年3月19日,Phala Network 創始人兼 CEO 佟林便發佈調查文章《隱私一覽無餘!微博泄露事件臥底調查報告》,揭露了黑灰產在 Telegram上經營社工庫的亂象。
Phala Network 是一個隱私計算雲平臺,專注於爲Web3.0 應用提供數據隱私保護和計算能力。作爲隱私計算領域的創業者,佟林天然地對數據安全尤爲敏感。在文章中,他以自己的手機號爲樣本,在社工庫中查詢了姓名、郵箱、密碼等信息,結果均爲本人真實數據,印證了社工庫的真實性與隱私威脅。
在發佈文章之後,佟林被提供社工庫服務的灰產從業者“人肉”了,他不僅遭受了短信轟炸,他的手機號、真實姓名、身份證正反面,被散佈在近三萬人的Telegram羣組中。
“從事這個領域的都知道社工庫,大家也清楚自己在網上其實是裸奔的。但絕大多數從業者不會挑明揭露這件事,因爲這會影響自己的安全。”佟林說。他也坦言,追查幕後主謀的難度極大,想要找到真正的源頭幾乎不可能。
“隱私至上”的Telegram爲什麼成了灰產的溫牀?
2013年,Pavel Durov及其兄弟Nikolai Durov在俄羅斯創立了Telegram,希望能爲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私密且免受政府監控和黑客攻擊的消息平臺。弟弟Pavel Durov 作爲 Telegram 的門面和發言人,活躍在臺前,而哥哥Nikolai Durov 則更多重心在幕後技術開發。
Pavel Durov
從創立之初Telegram便注重隱私保護,其設計理念圍繞着雲架構、端到端加密和自毀消息等功能展開。此外,Telegram對審查的拒絕也是其核心優勢之一,這使得它區別於WhatsApp等主流社交平臺,吸引了全球大量注重隱私和言論自由的用戶。
2018年,俄羅斯政府因Telegram的加密功能及其拒絕交出加密密鑰,試圖封鎖該應用。Pavel Durov堅決反抗,公開宣誓不遵從俄羅斯當局的要求,最終導致Telegram在俄羅斯被禁。
Telegram堅守隱私、自由和去中心化的立場,贏得了大量忠實用戶,特別是在那些對政府幹預和監控高度敏感的國家。它成爲了一個沒有審查、無束縛的溝通空間,吸引了全球各地那些追求隱私保護、言論自由以及安全溝通的用戶羣體。
然而,這種立場也爲非法活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由於其端到端加密技術的強大保護,平臺上的消息內容難以被追蹤和審查,使得一些灰產從業者、犯罪分子甚至恐怖組織找到了便利的溝通渠道。對於社工庫來說,Telegram是一個理想的藏身之所,既能保證信息傳播的效率,交易的絲滑進行,又能有效規避監管和打擊。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監管機構開始要求Telegram加強對非法內容的監控與管理,以確保其平臺不被濫用,尤其是在涉及恐怖主義、毒品走私、詐騙和未成年保護等方面。
2025年2月,澳大利亞在線安全監管機構因Telegram未及時處理平臺上的恐怖主義和兒童虐待內容,向其罰款近100萬澳元。
Pavel Durov本人更是於2024年8月24日在巴黎附近的機場被法國警方逮捕,面臨多項指控,其中包括未能有效遏制Telegram平臺上的犯罪活動,協助傳播兒童性剝削材料、毒品交易、欺詐以及拒絕配合執法部門的要求等。這也是首次有科技公司高管因其平臺上發生的犯罪活動而被逮捕。
Pavel Durov被法國警方逮捕的新聞
被捕後,Pavel Durov被禁止離開法國,並被置於司法監督之下。直到2025年3月17日,法國檢察官辦公室宣佈暫時解除了對Durov的旅行禁令,他已返回迪拜的家中,但需要在4月7日之前回到法國。
Pavel Durov在自己的Telegram頻道上回應稱,調查仍在進行,並強調Telegram始終履行並超越了法律義務,在內容審覈、與政府合作以及打擊犯罪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他的律師團隊也在積極辯護,試圖證明Telegram並未有意放任犯罪行爲。
Pavel Durov在3月17日宣佈已經返回到迪拜家中
儘管面臨法律和輿論壓力,Telegram的用戶規模仍在持續增長。最新數據顯示,Telegram的月活躍用戶數已突破10億,日均使用時長達41分鐘,成爲全球第二大即時通訊應用,僅次於WhatsApp(此排名不包含微信)。
Pavel Durov在3月19日宣佈Telegram月活用戶突破10億
不得不承認,雖然Telegram爲社工數據的交易提供了平臺,它僅僅是這個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即使平臺加強了監控和審查,若源頭沒有得到有效的管控,問題依然難以根治。
以Phala Network創始人佟林爲例,他在Telegram上發現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而這些信息最初通過微博泄露出去。2020年3月,微博發生了大規模的數據泄漏事件,數億用戶的敏感數據,包括手機號碼、用戶ID、暱稱、頭像、粉絲數及所在地等,均被泄露。這些數據最終流入黑市,並通過Telegram等平臺進行非法交易。
在之前提到的社工庫網站上,它毫不避諱地列出了數據來源:億級訂單快遞數據、廣東駕校學員信息、閱文集團2000萬用戶數據、陌陌3000萬條用戶信息等,觸目驚心。更諷刺的是,連一向標榜安全與隱私的Telegram也未能倖免,其4000多萬被泄漏的用戶數據也在社工庫收錄範圍內。
無論是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金融機構,還是其他託管用戶數據的企業,都必須承擔起保護數據安全的責任。在數據收集和存儲過程中,企業應通過強有力的加密技術來確保數據安全,同時加強網絡安全防護,確保符合合規性要求。
如果企業未能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加密、數據審計、身份驗證等,黑客就能通過釣魚攻擊、SQL注入等手段輕易獲取大量用戶數據。一旦這些數據泄漏,它們便成爲社工庫的一部分,進而被轉化爲灰色產業的商品。
只有從源頭上加強數據保護,纔能有效避免數據泄漏,並防止它們流入像Telegram這樣的非法交易平臺。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企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歐美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數據泄漏事件都是如何處理的?
在數據保護立法方面歐美國家領先於我們,那麼他們是如何應對數據泄漏事件的?我盤點了幾個典型案例:
1. Equifax數據泄漏事件
2017年,美國的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Equifax遭遇了嚴重的數據泄漏事件,影響了1.47億美國公民、1520萬英國公民以及約19,000名加拿大公民的敏感數據。這些信息包括社會安全號碼、出生日期、地址以及駕照號碼等。
賠償方案:作爲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和50個州達成的和解協議的一部分,Equifax同意向受影響的美國消費者支付多達7億美元的賠償金。受影響的客戶不僅可以獲得現金賠償,還可以選擇接受信用監控服務。此外,Equifax還爲消費者提供了免費的身份盜竊保護服務。對於那些遭遇財務損失的客戶,還可以申請額外的補償。
2. British Airways數據泄漏
2018年,British Airways(BA)遭遇了數據泄漏,導致約50萬名客戶的信用卡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和支付數據被泄露。這些信息被黑客通過網站的漏洞盜取。英國信息專員辦公室(ICO)對此展開調查,並指責BA未能保護用戶數據。
賠償方案:BA被罰款1.83億英鎊,並向受影響的客戶提供退款、額外的身份保護服務以及一定形式的經濟賠償。
3. Marriott國際酒店數據泄漏
2018年,Marriott國際酒店集團披露了一個大規模的數據泄漏事件,約有5億名客戶的個人信息被黑客竊取。泄漏的內容包括客戶的姓名、護照號碼、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日期等。
賠償方案:Marriott在事後宣佈,將爲受影響的客戶提供免費的身份保護服務,包括信用監控和欺詐檢測。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受影響的客戶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此外,Marriott還面臨了一些國家監管機構的罰款,例如英國信息專員辦公室對Marriott公司處以了9900萬英鎊的罰款。
可以看出,由於歐美在數據保護方面立法較早,具有成熟的法律體系和監管機制,並且在法規深度和執行力度上仍領先,尤其是在罰款機制和跨境數據保護方面。
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PIPL)和《數據安全法》分別在2021年實施,標誌着中國在數據保護方面的重要進展。這些法規加強了數據處理的合規性要求,如數據同意、訪問、刪除和糾正等權利,但在執行細節和力度上仍有待加強,未來隨着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可能逐步彌補這一差距。
除了法律層面的約束,企業在數據泄漏事件發生後,如何應對同樣至關重要。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及時的補救措施以及良好的用戶溝通機制,能夠有效減少用戶的不安,降低企業的聲譽損失。企業應承擔相應責任,提供身份保護、信用監控等服務,並建立合規體系,以確保未來的數據安全。
當然,也希望企業和數據託管機構能吸取教訓,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肩負起對用戶數據的保護責任,讓社工庫徹底消失。
至於我們普通人能做些什麼?我的建議是:減少在小平臺留信息,選擇可信的大平臺;限制APP權限,關閉不必要授權;身份證複印件打水印,標註用途防止濫用;避免蹭WiFi,防止數據被劫持;社交平臺少曬隱私,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警惕數據共享,使用隱私瀏覽器。
希望在未來,我們每個人都能衣冠整齊地行走在互聯網上,而不是赤裸奔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