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悖論——誰在殺死加密新聞?

BitPush
03-27

來源: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作者:Lauren Watson

原標題:The Lessons of Crypto Media

編譯:比推BitpushNews Yanan


去年11月下旬,藝術家毛裏齊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喜劇演員》(Comedian)在拍賣會上以超過600萬美元成交。這件作品以其極簡且富有爭議的表現形式——一根被膠帶粘在牆上的香蕉,而廣受關注。買家是加密行業大佬賈斯汀·孫(孫宇晨,Justin Sun),他也是World Liberty Financial唐納德·特朗普的數字資產公司)的主要投資者。

兩年前,孫宇晨及其公司 Tron(專注於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娛樂)因涉嫌欺詐等罪名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起訴。然而,隨着特朗普政府對金融監管的放鬆,SEC 近期暫停了對該案的追訴。

回到香港後,孫宇晨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在發佈會上,他將《喜劇演員》與加密貨幣進行類比,稱“真正的價值在於概念本身”,隨後當衆喫掉了那根香蕉。

作爲全球最大、最受歡迎的加密新聞平臺CoinDesk的記者,卡倫·奎因(Callan Quinn)現場報道了本次活動。

“至於我的想法,大概就是覺得這一切荒謬至極,”她寫道,“但現在正是‘迷因幣’(meme coin)盛行的時期,完全沒有內在價值的東西反而大受追捧。”

在報道中,她描述了現場觀衆的不同反應,並回顧了孫宇晨過往類似的炒作行爲。她還提到,CoinDesk副主編尼克·貝克(Nick Baker)對這篇文章表示滿意。

文章發佈後,她原本預料孫宇晨的團隊會有所反應,甚至可能提出抗議,但現實是,CoinDesk一直沒有收到任何反饋。然而幾天後,她接到了貝克的電話。

“他在道歉,”她回憶道。貝克告訴她,文章已被刪除。

Tron 向 CoinDesk 的母公司 Bullish 提出了投訴。Bullish 是一家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的運營方,同時也正籌備一場由 Tron 贊助的行業大會。收到投訴後,Bullish 下令撤下這篇報道。

CoinDesk的編輯團隊對此表示抗議,他們致信管理層,堅持新聞編輯的獨立性,並要求恢復文章。但 Bullish 並未妥協。

幾周後,公司解僱了幾位核心編輯人員,包括副主編尼克·貝克(Nick Baker)、主編凱文·雷諾茲(Kevin Reynolds)以及另一位副主編馬克·霍克斯坦(Marc Hochstein)。

(當時,CoinDesk 的首席執行官表示,這是一次計劃內的裁員,並非針對卡倫的報道或編輯團隊的抗議。然而,無論是 CoinDesk 還是 Bullish,都未回應本文作者的置評請求。)

對加密新聞界的許多人來說,這一事件標誌着一個令人震驚的轉折點。

成立於 2013 年 的CoinDesk 以對加密行業的深度報道聞名,曾率先披露導致FTX破產的醜聞,並毫不避諱地報道過其前東家Digital Currency Group的新聞——其中不乏尖銳甚至不太討喜的內容。然而如今,這家媒體似乎已難以避免地受到加密大佬們的影響。

面對這一現實,卡倫決定辭職。

鑑於特朗普承諾要開啓“加密新時代”,並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安插了支持加密貨幣的官員,這一風波折射出來的暗流湧動遠不限於CoinDesk本身。

就在總統就職典禮前,Tron 宣佈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數字主權聯盟(Digital Sovereignty Alliance),並贊助了一場名爲“總統就職加密舞會”(Inaugural Crypto Ball)的活動,以示對特朗普的支持。在這場舞會舉辦期間,特朗普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發佈了一款名爲特朗普(Trump)的迷因幣。

最近,特朗普媒體與科技集團(Trump Media and Technology Group)宣佈,Truth Social 將進軍金融服務領域,並推出與比特幣相關的投資產品。幾天後,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建立聯邦比特幣儲備,並暫停執行《反海外腐敗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FCPA)——然而,正如加密行業記者雅各布·西爾弗曼(Jacob Silverman)最近所寫,Tron 早已成爲“全球網絡犯罪最青睞的洗錢工具”。

與此同時,司法部長帕姆·邦迪(Pam Bondi)也發佈了一項反腐敗改革指令,與特朗普的政策方向如出一轍。

隨着強勢的媒體資本不斷髮力,推動主流新聞機構形成與特朗普的“統一戰線”,CoinDesk 似乎正成爲一種“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一個可以被塑造成服務於“特定目的”的新聞編輯室。

在這個規則被打破、傳統遭顛覆、投機盛行的時代,加密新聞領域的資深記者們或許能給我們最真實的洞見。

與任何一個專業報道領域一樣,加密新聞的世界極其複雜。CoinDesk 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加密媒體生態的一部分,這個圈子往往由“信仰加密事業”的人主導。而來自外部的記者,受過傳統金融新聞訓練的人,可能會忽略行業內部的行話和梗,或者高估加密貨幣的市場價值——畢竟,幣價的操縱極其容易。

然而,仍有一些記者——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卡倫——能夠深入加密世界,而不被它吞噬。但這恰恰是那些掌控加密媒體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我曾與 Time 雜誌的科技記者安德魯·R·周(Andrew R. Chow) 交流過。他是 2024 年出版的 《加密狂熱》(Cryptomania) 一書的作者,該書探討了 FTX 崩盤事件。他對加密領域的描述,讓我覺得同樣適用於政治新聞:

這個行業裏有太多人在兜售各種故事,”他說,“他們極具個人魅力,擅長髮表令人信服的演講——但在加密世界裏,很多時候,這些故事的背後什麼都沒有。通常,只有當時間過去,我們回頭再看,才能分清誰是英雄,誰是反派。這使得記者在當下構建敘事時變得極爲困難。”

現代區塊鏈誕生於 2009 年,彼時正值金融危機之後,人們對傳統金融機構普遍感到失望。同年,紐約時報招聘了一名專門報道該領域的記者。然而,主流媒體直到 2013年才真正開始關注這一話題——當時,比特幣的市值突破 10 億美元,引發廣泛討論。

加密投資者開始邀請記者參加晚宴,向他們推銷“區塊鏈的無限潛力”。邁克爾·凱西(Michael Casey) 也是受邀者之一。現年57歲的他,當時是華爾街日報的經濟記者,長期報道阿根廷的金融困境。因此,當他聽到去中心化貨幣體系的概念時,立刻對這一新鮮事物產生了濃厚興趣。

“我覺得這簡直太迷人了。” 他回憶道。

此後,凱西開始爲華爾街日報撰寫關於加密貨幣的報道,並出版了多本相關書籍。

加密貨幣報道的進展時斷時續,往往隨着市場的劇烈漲跌週期而起伏不定。記者們通常以批判但好奇的態度切入這一領域,記錄着行業的發展動態——從初創公司的崛起,到第一筆比特幣購買披薩的交易,再到類似《比特幣是邪惡的》(Bitcoin Is Evil)這樣的觀點爭論。

到了 2017 年,加密市場迎來繁榮期,凱西加入了 CoinDesk。彼時,CoinDesk 已經在業內打響了名聲,成爲一家從行業內部報道加密世界的媒體新勢力。

“我們結合了傳統新聞編輯室的架構和能力,同時吸納了一批年輕、有衝勁、懂技術的記者。他們有一個極爲重要的技能——瞭解區塊鏈。” 凱西說道。

大約在同一時期,更多專注於加密行業的媒體相繼成立,例如The BlockDecrypt,它們主要爲投資者報道行業新聞。(Decrypt 還試圖吸引對加密感興趣的“普通人”,推出了 Decrypt U專欄,包含區塊鏈術語介紹等內容。)

這些網站的許多作者本身就是加密貨幣的持有者,並且在其作者或編輯簡介中坦率披露這一點。這一點與主流新聞機構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通常禁止記者個人持有相關資產。(在華爾街日報,記者可以使用公用錢包進行研究,但不能個人持有加密資產。)

凱西也是加密投資者之一,但他並不認爲這構成利益衝突。

“區塊鏈技術對社會而言是淨正收益的。” 他說,“讓這項技術在最公平、最開放、最透明、最可及、並受到良好監管的框架下發展,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然而,莫莉·懷特(Molly White)——一位專門研究加密騙局及其在政治競選中的影響的研究員,同時負責加密評論專欄的撰寫——卻對這種披露制度提出了質疑。

“單純披露自己持有的代幣,並不能完整展現利益關係的全貌。” 她說,“在加密世界裏,利益衝突的展現方式遠不止於你持有什麼代幣。”

她指出,NFT、Polymarket上的押注等形式,同樣可能影響報道的公正性,但卻往往難以被察覺。

然而,這些問題似乎並未影響真正的加密圈內人士。對他們來說,最可信的加密新聞來源並不是主流媒體,而是Twitter 和Reddit上的匿名賬號。這些平臺不僅便於追蹤行業動態和迷因文化,也符合去中心化的理念。

但在 2018 年,正當加密新聞行業逐漸壯大時,市場卻突然崩盤。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次暴跌的衝擊甚至比互聯網泡沫破裂更嚴重。

CoinDesk 僥倖存活,部分原因在於它憑藉嚴謹的報道和對行業的深入理解,贏得了讀者的信任。然而,與許多加密媒體一樣,CoinDesk 高度依賴少數幾家行業巨頭的贊助。

“我認爲,這最終成了我們的致命傷。” 凱西說道。

2022 年,加密市場再次崩盤,而 CoinDesk 對 FTX 的深度調查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這場危機。這場風暴最終迫使 CoinDesk 的母公司Digital Currency Group將其出售。

次年(2023 年),Bullish 以近 75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CoinDesk。當時,Bullish 的 CEO 湯姆·法利(Tom Farley) 承諾,CoinDesk 將繼續保持新聞獨立性。

隨後,凱西離職,開啓了自己的新項目,卡倫也在不久後加入。與此同時,FTX 創始人薩姆·班克曼-弗裏德(Sam Bankman-Fried)被送上法庭,加密行業再次成爲金融記者關注的焦點。

《紐約時報》 記者大衛·雅菲-貝拉尼(David Yaffe-Bellany) 自 2022 年起開始報道加密貨幣,他總結道:

人們總是拿加密行業開玩笑,說它就像把一個半世紀的金融歷史,濃縮進短短 16 年。

2023 年,西爾弗曼(Silverman) 與 本·麥肯錫(Ben McKenzie)(沒錯,就是出演過《橘子郡男孩》的明星)聯合出版了《輕鬆賺錢》(Easy Money)一書,深入揭示加密市場中的投機與欺詐騙局。

隨着加密貨幣逐漸進入主流文化,關於加密騙局和欺詐的報道也越來越多。麥肯錫認爲,加密投資者大致可以分爲“信徒”和“賭徒”。他說,他的寫作是針對於那90% 還未被“洗腦”的人。

但這也意味着,嚴肅的加密記者往往會面臨影響力不足的侷限。正如麥肯錫所說:

我不認爲,你能用事實來說服一個賭徒停止賭博。

當特朗普發行TRUMP幣時,許多記者都在努力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各大新聞機構對該幣的估值相差懸殊,從 200 億美元到 700 億美元不等。

對此,莫莉·懷特在一篇新聞稿中諷刺道:

“也許應該讓這些記者意識到,這些數字根本不真實。”

她進一步批評說:

“完全稀釋估值(Fully Diluted Valuation, FDV)是一個極其不可靠的估算指標,甚至可以說,報道它本身就是一種新聞失職。”

不久後,第一夫人代幣——MELANIA幣,也隨之推出。然而,TRUMP幣價格隨之暴跌。莫莉·懷特爲《紐約時報》分析了這場崩盤的影響:

81 萬個持有錢包遭受損失,而超過 80% 的 TRUMP 代幣,實際上都掌握在特朗普手中。

之後,一些加密投資者開始對特朗普感到失望。

安德魯指出,雖然許多 MAGA擁護者湧入了加密市場,但加密圈本身並沒有大規模轉向支持特朗普,且不少持幣者對他持懷疑態度。

“許多曾經支持他的加密人士,如今對他越來越冷淡,甚至感到幻滅,尤其是看到他不斷從市場攫取利益的做法。” 安德魯說道,“真正引發崩盤的轉折點,就是MELANIA幣發行的那一刻。”

要真正理解這場風波的來龍去脈,不僅需要技術和文化背景,還要具備金融報道的經驗。

區塊鏈讓加密市場看起來很透明,但可見度並不等於真正透明。交易大多由匿名或化名投資者完成,而區塊鏈上的數據龐雜且分散,想要找到關鍵線索並不容易。整個市場幾乎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甚至連黑客攻擊都可能要過上數週纔會被察覺。

例如 2022 年,朝鮮黑客組織 Lazarus 攻擊了區塊鏈遊戲 Axie Infinity,但外界直到很久之後才發現。

“當時根本沒人注意到。” 安德魯說道。

除此之外,許多關鍵交易和事件都發生在“鏈下”——這也是 FTX案件中許多問題的根源。

如果你談論的是政治影響力、交易之類的事情,其實加密行業的大部分運作並不真的發生在鏈上。” ——卡倫·奎因

在社交媒體上,匿名賬號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忽視。

“你必須關注那些用卡通頭像的匿名賬戶,它們可能有幾十萬粉絲,因此能左右輿論、發表極具影響力的言論。” ——雅菲-貝蘭尼

莫莉發現,許多記者在報道時毫無批判性地引用這些加密賬號,然而,正如她所說,很多時候,這些賬號只是“在開玩笑”。

“他們要麼就是在講很冷的冷笑話,要麼就是在說一些只有圈內人才懂的梗,結果卻被當成嚴肅的信息來引用。” 她說道。

在加密世界裏,玩笑和迷因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如果想報道這個領域,就必須懂得如何解讀它們。

即便進入了區塊鏈時代,傳統的新聞報道技巧依然適用——面對面的交流仍然是最有效的。

卡倫·奎因在香港的報道經歷讓她深有體會。

“我理解匿名消息源的必要性,” 她說,“但如果你掌管着一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公司,人們理應知道你的名字。

此外,記者在報道加密行業時必須警惕炒作。就像對待來自 MAGA 陣營的仇恨言論或虛假信息一樣,針對這些內容進行曝光本身就帶有風險,即便是批判性的討論,也可能被人加以利用。

“有時候我會擔心,報道某些內容反而是在替它們造勢。” 卡倫·奎因說道,“比如那些‘迷因代幣’,報道越多,可能就會吸引更多人投資,進而推高它們的價格。”

她指出,加密公司發佈的信息往往充斥着各種誤導,目的是吸引投資者入場,而其中大部分內容根本就是胡扯。

隨着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 SEC開始削弱其加密調查部門,並停止對CoinbaseBinanceKraken等交易所的法律行動,行業監管將進一步放鬆,使得加密行業的發展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加密行業現在在有恃無恐地在推進各種項目,因爲他們知道自己不會被起訴。” ——安德魯

然而,缺乏監管的後果,最終將波及更多傳統金融(TradFi,加密圈對傳統金融的簡稱)。當下一次市場崩盤來臨時,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加密投資者。

類似的情況最近就在阿根廷上演。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Javier Milei) 曾在社交平臺 X 上推廣了一款名爲 $LIBRA 的加密貨幣,結果該幣的價格在短時間內暴漲,隨後迅速崩盤,成爲典型的 “拉地毯”騙局(rug pull)——即項目方在籌集大量資金後突然拋棄項目,導致投資者手中的代幣變得毫無價值。這場事件震動了阿根廷,米萊本人也因此被指控涉嫌欺詐。

由於阿根廷通貨膨脹嚴重,許多民衆認爲加密貨幣比本國的官方法幣更安全。因此,這場危機引發了廣泛關注。而在特朗普公開支持比特幣之後,許多人開始拿阿根廷的情況與美國做對比。

這則新聞由 CoinDesk 報道,並彙總了加密高管們的反應,但其中一些高管似乎並不買賬。

“如果沒有實際的比特幣購入計劃,特朗普的“親加密”策略不過是‘給豬抹口紅’。” ——某加密對沖基金創始人在 X 上寫道。

卡倫和她的前CoinDesk同事們看到,這篇報道很快被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就像過去許多關於加密貨幣的新聞一樣。而他們的集體離職風波似乎並未在行業內激起太大漣漪。

這個圈子的人,記性只有五秒。” 她說道,“那些曾經搞過各種騙局的騙子們,一年後就能‘洗白’,重新受到業界的認可。人們似乎很快就會原諒——或者說,遺忘。

如今,她的前編輯同事們正在尋找新工作,而她則繼續追蹤行業動態,在自己的 Substack 訂閱專欄 Scamurai 上撰寫報道,專注於揭示加密騙局。

莫莉對自己的領域又迎來一位獨立記者表示歡迎,但她也坦言:

“做一個加密行業的質疑者,不是一件賺錢的事。”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羣: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訂閱: https://t.me/bitpush

說明: 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BullishCoindeskFTXLibraMEMESEC唐納德·特朗普孫宇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