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指數 3月26日,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發佈2024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集團全年實現總營業收入46.27億港元,同比增長3%,與2023年同期137%的高增速形成鮮明對比。
在文旅行業復甦進程中保持了業務增長,但增速較上年出現顯著回落。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現象,期內公司年度利潤同比下降41%至2.04億港元,股東應占淨利潤降幅達56%至1.06億港元。
該業績轉折反映出公司在業務結構調整與資產優化過程中面臨的階段性挑戰。
結構調整
從細分業務來看,旅遊景區及相關業務持續發揮核心支撐作用,截至報告期末實現收入20.37億港元,佔集團總收入44%,較2023年提升3.3個百分點。集團持續鞏固旅遊業務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爲整體收入穩定貢獻關鍵力量。
隨着國內文旅市場的逐步回暖,客運服務板塊全年實現收入10.9億港元,同比增長28%,主要依託線路網絡拓展、國內需求回升等市場機遇實現規模擴張。
與此同時,酒店管理板塊實現收入8.37億港元,同比增長41%,其中高端度假酒店憑藉運營體系完善與服務品質升級,成爲板塊收入增長的核心拉動力。
數據來源:香港中旅年報,觀點指數整理
而受到房地產市場行業持續調整,集團2024年房地產銷售收入僅錄得1.27億港元,較2023年的2.91億港元同比下降56.4%,較2022年峯值已累計下跌82%。
其以收縮非核心的地產項目,這一戰略調整旨在減少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可將資源集中於文旅主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集團擁有輸出管理景區增至27家,其中5A級7家,4A級11家,較2023年新增了5家。然而,其實現景區管理諮詢服務收入2904萬港元,同比小幅增長0.6%,但佔集團總收入比重仍不到1%。
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雖降低了資本開支壓力,但規模化效應形成仍需時間,轉型短期內未能顯著改善盈利質量。
保衛利潤
儘管香港中旅延續收入增長趨勢,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卻陷入下滑。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實現淨利潤2.04億港元,同比下降幅度達41%,與2023年實現3.45億港元淨利潤併成功扭虧爲盈的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年報業績披露顯示,公司旗下北京港中旅維景國際大酒店、中旅大廈、中融廣場等主要投資性物業公允值縮水2.04億港元,受內地房地產市場租金、空置率下行等影響,直接導致利潤驟減,進而使股東應占利潤預期下降。
數據來源:香港中旅年報,觀點指數整理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香港中旅國際旗下主題公園、自然人文景區整體投資運營,分別實現淨利潤爲0.67億元、0.99億元,受運營成本攀升影響,淨利潤同比有所下降。
其中,沙坡頭景區重點景區營業收入4.65億元,較上年增長15%;淨利潤爲0.42億元,較上年增長20%,可見優質人氣景區能帶來持續盈利。
伴隨文旅市場復甦,酒店業務板塊營收同比增長18%,帶動淨利潤顯著提升,實現2.2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幅達40%。旗下港澳六間酒店及一家服務式公寓平均入住率95%,平均房價實現760元/晚,處於酒店行業較高水平。
而客運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9億港元,高於酒店業務的營業收入,但在利潤層面差異顯著,因此高效成本管理及高附加值服務,凸顯出盈利模式更具優勢。
數據來源:香港中旅年報,觀點指數整理
觀點指數瞭解到,香港中旅旗下休閒度假景區板塊成爲利潤“侵蝕點”,截止報告期淨利潤虧損爲1.53億港元,較上年減少39%,如珠海海泉灣等投資項目因房地產結轉收入減少導致虧損同比擴大,進一步壓縮企業利潤空間。
同時,珠海海泉灣賬面價從2023年初的12.96億港元降至2024年初的11.83億港元、咸陽海泉灣賬面價從2.6億港元降至2.08億港元。
上述休閒度假景區關聯的地產開發物業因市場環境變化面臨賬面價值重估壓力,進一步加劇資產減值風險。
因此,爲從根本上改善盈利質量,香港中旅積極通過出售非核心地產項目回籠資金。
另一方面,公司持續拓展景區管理輸出業務,2024年12月20日,香港中旅向瑞金文旅租用場館,負責劇目創作、運營以及開發其他增量產品;12月23日,中旅汕頭通過公開方式獲取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經營權。
與此同時,2025年起公司與香港賽馬會合作開發賽馬旅遊產品,探索“旅遊+體育”的新業態,進一步挖掘文旅多元消費潛力。
觀點指數認爲,以優化資產運營模式爲核心抓手,旨在提升資產回報率,這種“減法地產、加法文旅”的策略組合將開展一場聚焦利潤保衛的專項行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