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等待轉機

光子星球
03-28

撰文| 文燁豪

編輯| 吳先之

北京時間3月26日,商湯科技發佈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2024年,商湯科技全年營收37.7億元,同比增長10.8%,淨虧損43.07億元。

儘管依舊處於虧損,但至少,連續滑坡的營收曲線終於出現了一絲拐點——交出了其上市以來,首次營收恢復增長的年度成績單。

比起這場賬面上的輸贏,更值得深究的是商湯科技押注生成式AI的豪賭——曾經扛起商湯估值的傳統視覺AI板塊開始出現增速疲態,大模型業務則以超六成的營收佔比異軍突起,使其營收結構亦發生了劇烈變化。

顯然,2024年,對商湯科技來說是充滿轉折意義的一年。從依賴To G業務的服務商,到大模型與AI算力玩家,再到深入汽車等垂直領域,商湯正試圖走出了一條商業化突圍之路。

只是,這條路上光輝與泥濘並存,追逐技術風口固然熱鬧,盈利前景卻依舊模糊未定——故事很美好,結局還未寫好。

從項目導向,到產品導向

翻開商湯2024年的財報,其生成式AI業務表現可謂相當亮眼。

財報顯示,2024年,商湯科技生成式AI相關業務營收達到24億元,同比暴增103%,佔總收入的比例由上年的34.8%,上升至63.7%。

也就是說,短短兩年時間,大模型業務已經從邊緣嘗試,迅速躍升爲商湯當之無愧的主業。只是,這個驚人轉變,更像是傳統AI業務收縮之下的不得不爲。

以曾經風光無限的視覺AI業務爲例,2024年其營收爲11.12億元,同比下跌39.5%——智慧城市的風口已過,安防監控市場趨於飽和,過去支撐商湯估值的傳統視覺AI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被弱化,而AI 2.0有望成爲新的增長動力。

生成式AI,自然成爲了出口所在。從“日日新”系列大模型,到自建的臨港智算中心等“AI大裝置”,商湯的轉舵之路正徐徐鋪開。

商湯宣稱,其日日新模型在部分指標已超越GPT-4 Turbo;自身甚至在IDC報告中,以13.8%的市場佔有率緊隨百度、阿里雲之後,躋身前三——儘管大模型行業裏,只要定語足夠精準,誰都能宣佈自家模型比肩甚至超越頭部玩家,但至少,商湯與巨頭之間的差距,尚未拉開到無法跨越的地步。

另一方面,對商湯而言,轉型生成式AI不僅是業務上的突圍,更意味着收入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過去的商湯更像是一個項目型公司,依賴G端市場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營收規模雖擴張迅速,但收入質量並不健康:一次性項目多、定製化程度高、人力投入巨大,現金流週期長且不穩定,盈利能力欠缺。

因此,2018-2021年,商湯營收雖快速攀升,但盈利持續爲負,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項目型業務擴張需要不斷投入人力交付和定製開發,規模效應不明顯。

但生成式AI時代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企業通過標準化產品、大模型平臺、雲端API等通用化方式向市場提供服務,從賣人力變成賣訂閱和賣服務。

在此背景下,AI玩家們可以服務海量中小客戶而不需要一一定製,不像項目制收入那樣一次性喫完,規模化複製成爲可能,邊際成本大幅降低,收入可持續性和可預測性隨之提升。

商湯日日新,正是在這一趨勢中尋找自身的重塑機會——從項目導向,轉向產品導向,從過去依靠人海戰術的“工程公司”,向更加穩定、規模化的產品型、平臺型公司轉型。

但這條路並不容易,畢竟只有產品功能足夠強大、易用,客戶纔會買單。而現階段,生成式AI賽道競爭異常慘烈——前有騰訊、阿里等將大模型嵌入自身生態並形成閉環優勢的巨頭,後又科大訊飛、華爲等各具長板的玩家,更有開源大模型生態快速崛起,商湯的行業生態位難免被擠壓。

同巨頭相比,發家於計算機視覺的商湯,雖在多模態大模型上具備先發優勢,但規模、生態佈局上的短板依舊明顯。而大模型領域的技術迭代極快,持續的大規模研發投入是一場長期消耗戰。

因此,儘管轉舵收穫了不錯的成果,但對仍然陷於虧損漩渦中的商湯而言,遠未到鬆口氣的時候。

燒錢換成長,何時見曙光?

商湯的虧損之路,仍未走到盡頭。不過,2024年商湯科技的淨虧損已同比大幅收窄33.7%,虧損額爲43.07億元。

從財報結構看,商湯成本的最大包袱依舊來自於研發支出。2024年,其研發費用達到41.32億元,費用率超過100%。

對朝着生成式AI高歌猛進的商湯而言,這更多屬於戰略性選擇——砍掉研發投入以求短期盈利,固然能改善賬面,但會極大地犧牲公司長遠競爭力。因而,只能用虧損來爲技術進步買單,從而換取未來的技術壁壘和市場份額。

但這也意味着,從財務角度看,商湯在短期之內,依然難以實現盈利。

商湯盈虧平衡的關鍵槓桿在於兩點。首先,其毛利規模要上來,也就是高毛利收入的快速增長超過成本增長。

財報顯示,2024年,商湯毛利率爲42.9%,較2023年的44.1%略有下降。好在,其2024年的趨勢是好的——營收10.8%,虧損收窄33.7%,意味着收入的增量已逐漸開始攤薄固定成本。隨着大模型服務的用戶規模擴大,每增加一份收入,研發及算力成本都被更有效地攤銷,邊際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

其次,則是研發投入與資本支出增速需適當放緩。過去數年間,商湯在智算中心、大模型技術上的佈局屬於超前投資,導致費用居高不下。

而當“基礎”打好後,下一階段勢必要從“遍地開花”轉向“精準投入”。畢竟,再強大的通用AI,也需要通過特定場景創造價值並變現。例如,計算機視覺當年找到了安防監控這一高需求場景,從而得以大規模部署;大語言模型現在則在客服、內容創作等領域率先落地。

這意味着,向產品、平臺轉型的商湯,一方面仍需加強“通用引擎”,另一方面則要尋“最佳賽道”——既有橫向的平臺,又有縱向的場景,才能確保技術不懸空。

不過,AI行業瞬息萬變,新的技術浪潮可能迫使玩家們延續高投入軌道。而儘管現階段,手握127.5億元賬上現金及等價物的商湯,尚能爲持續高投入補足彈藥,但至少從財報傳遞的信息看,商湯管理層顯然意識到不能一味燒錢,並逐漸把盈利作爲戰略考量的一部分。

面對“燒錢”與“賺錢”的平衡,商湯唯有迎難而上。

2024年,商湯完成“1+X”組織架構重組,將非核心業務或難盈利業務孵化爲生態公司,對外獨立融資,並與主業務形成協同效應,自身則進一步聚焦生成式AI與傳統AI核心賽道——主動瘦身,或多或少帶着自救的意味。

而商湯亦在2024年財報中披露,截至2025年初,已有5家生態公司成功完成獨立融資。

此番打法,一定程度上幫助商湯“減負”,疊加主營業務營收逐步回升,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其虧損曲線或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收斂。如果不出現大的意外情況,商湯有望在未來2-3年內實現虧損的大幅縮窄,甚至達到季度性的盈虧平衡。

在商湯拆分出的衆多“X業務”中,智能汽車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業務之一。

商湯旗下智能汽車業務品牌名爲“絕影”,其產品線覆蓋駕駛、座艙、雲端三大模塊,形成了“駕-艙-雲”一體的完整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絕影產品體系廣度尚可,但硬件能力相對薄弱,尤其在覈心的車規芯片和激光雷達方面佈局不足,目前更多是軟件、算法層面的提供商。而這,使其更適合那些擁有一定集成能力,且又需要AI外腦的車企——對於更傾向整車整體解決方案的車企來說,絕影的競爭力有待提升。

在激烈的智能汽車市場上,絕影面臨百度、華爲、小馬智行等科技玩家的強力競爭,以及新勢力車企們自研智駕所帶來的衝擊。反映在財報上——2024年,絕影業務營收爲2.56億元,同比下降33.2%。

以車企這一客戶面而言,現階段,新勢力車企正颳起自研智駕浪潮——小鵬、蔚來等普遍選擇更進一步下場,以塑造品牌差異化競爭優勢,這意味着依靠車企整包方案訂單的難度增加。

類似小鵬與大衆的跨界技術合作,意味着車企間正從單純的客戶轉向供應商的角色——未來商湯不僅要爭奪車企的訂單,還可能面臨車企技術輸出所帶來的新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絕影推出了名爲“A New Member For U”(你的家庭成員)的車載大模型,主打情感互動和主動關懷,開始押注新賽道,寄希望於此舉能夠改變局面。

因此,“1+X”架構從某種意義上使商湯聚焦主業,併爲潛力業務解綁,但挑戰依然存在——大模型領域看起來充滿想象,但也一樣面臨競爭,這位AI時代“看門人”如何在商業化大道上行穩致遠,目前還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微信號|TMTweb

公衆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