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短暫下降之後,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在今年2月重拾升勢。
中基協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2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爲32.23萬億元,重回32萬億元之上。
此前,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在今年1月小幅下降,1月底總規模爲31.92萬億元,跌破32萬億元關口。
分類型來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貨幣基金、QDII基金在2月底的規模與今年1月底相比均實現增長。
但債券基金2月底的規模爲6.35萬億元,與1月底相比小幅下降2074億元。債市震盪是債券基金規模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展望債市未來走勢時,公募人士認爲債市短期內或將仍然震盪。但在更長週期下,業內人士依然認爲債券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公募基金總規模重回32萬億元
根據中基協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截至2025年2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資格的資產管理機構15家。
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2.23萬億元,重回32萬億元之上。
此前,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於1月小幅下降。截至1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爲31.93萬億元,與2024年12月底的32.83萬億元相比減少了約0.9萬億元,跌破32萬億元的關口。
去年4月底,我國公募總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同年,5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再度實現突破,達31.24萬億元。9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32萬億元。
步入2025年,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雖然在1月小幅下降,但在2月就重回32萬億元關口,這體現出我國公募基金髮展穩健,也體現出投資者對我國公募基金產品依然具備信心。
股基、混合基、貨基、QDII均實現規模增長
分類型來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貨幣基金、QDII基金在1月均實現了規模增長。
截至2月底,股票基金的規模爲4.48萬億元,與1月底的4.39萬億相比增長約909億元。
混合型基金方面,2月底這類基金的規模爲3.53萬億元,與1月底的3.42萬億元相比增長1055億元。
股市行情回暖是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2月實現規模增長的重要原因。此外,新發基金市場的回暖也推動這兩類基金的總規模增長。
除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外,貨幣基金規模在1月也實現增長。2月底,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爲13.47萬億元,與13.19萬億元相比增長約2755億元。此前,貨幣基金總規模在今年1月下降4095.03億元,從2024年年底的13.61萬億元降至今年1月底13.20萬億元。
專注海外投資的QDII基金也在規模增長。2月底,QDII基金的總規模爲6318億元,與1月底的6170億元相比增長148.43億元。由於外匯額度有限,QDII基金的規模增長主要是由淨值增長貢獻。2月,港股市場上漲明顯,帶動多隻QDII基金實現較多收益。
債基規模小幅下降2000億元,但贖回風險可控
在2025年2月,我國公募債券基金的總規模爲6.35萬億元,與1月底的6.56萬億元相比,小幅下降2074億元。
但從份額變化來看,債券基金整體面臨的贖回壓力依然可控。2月底,債券基金的總份額爲5.50萬億份,與1月底的5.66萬億份相比下降1678.62億份,小幅下降約2.96%,並未出現份額驟降的狀況。
債市震盪是2月債基規模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債市震盪的原因,嘉實基金分析稱,今年以來債市波動明顯加大,這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響。
第一,政策預期影響。市場普遍預計的2月降準降息預期落空,在加上穩外匯和資金“防空轉”影響,市場流動性偏緊張。第二,基本面修復。2月PMI回升至榮枯線以上,產需同步改善,1月信貸開門紅錄得亮眼成績,經濟修復動能漸次增強,市場對基本面預期繼續修復。第三,股市“吸金”效應。科技股行情火熱,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部分債市資金轉向股市。債市資金流出壓力增大。
對於債市的未來走勢,公募人士認爲債市短期內或將仍然震盪,但展望更長週期,業內人士依然認爲債券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嘉實基金預計,今年債市短期雖有波動調整,但長期債牛邏輯未變。該機構給出配置建議稱,“維持短債爲核心倉位,逐步逢低佈局長債;關注央行政策工具落地及存單利率走勢,靈活調整久期結構。”
萬家基金回顧歷史數據後指出,儘管經歷了多輪債市調整,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和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在過去十年依然實現了年年正收益,展現了出色的絕對收益獲取能力。債券資產仍然是值得作爲長期底倉配置的好選擇。
民生加銀基金認爲,對於配置盤,債市經歷調整後,性價比也在修復,已經進入合理區間。中短端走出負Carry,長端調整幅度不小,回到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從資產比價來看,30年國債收益率已顯著高於房貸利率扣稅後實際收益,如果算稅前收益也基本能覆蓋保險的新增負債成本。
民生加銀基金也提示稱,交易盤短期仍需提防風險,關注有無脈衝式超調機會。該機構相對看好存單短債投資價值。該機構認爲,債市轉機需關注二季度,或需要貨幣政策、基本面表現、特朗普關稅、一級發行等標誌性事件才能帶來大級別的變盤機會。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智通財經編輯:劉家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