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UG》欄目 徐苑蕾
雙匯二代接班人萬宏偉“掌舵”的首年,發佈了一份堪憂且有些尷尬的財報。
堪憂在於,其全年營收595.61億元,同比下滑0.55%,歸母淨利潤49.89億元,下降1.26%,這已是其連續第四年營收下滑。其中,包裝肉製品收入銳減6.16%,生鮮豬產品業務同樣疲軟。
尷尬在於,幾乎同時,明星謝霆鋒在一場活動中透露,他創辦的鋒味派爆汁烤腸累計銷售額達到了15億元,連續三年全國銷量第一。雖然細分賽道不同,但也意味着其蠶食了部分雙匯的份額。
在業績承壓的情況下,雙匯這家中國肉製品巨頭還仍堅持高比例分紅政策,全年累計派發現金紅利48.85億元,佔歸母淨利潤的98%,幾乎將全部盈利回報股東。“清倉式”的分紅政策在A股上市公司中實屬罕見,也引發了市場對公司治理和中小股東利益保障的廣泛爭議。
更嚴峻的是,針對雙匯產品的食品安全投訴不斷,生產環節亂象此前頻遭曝光,品牌信任危機持續發酵。萬宏偉時代的雙匯,能否打破“喫老本”的慣性?
雙面夾擊,傳統肉製品遇到“天花板”
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雙匯發展年實現營業收入595.61億元,同比下滑0.55%;歸母淨利潤49.89億元,同比下降1.26%。這也是雙匯發展連續第四年出現營收下滑。
回溯2021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爲667.98億元、627.31億元和600.9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9.65%、-6.09%和-4.20%。由此可見,雙匯發展面臨一定的營收增長壓力。
長期以來,火腿腸、午餐肉等傳統包裝肉製品構成了雙匯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類產品正逐漸失去對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一方面,隨着健康飲食觀念普及,消費者更傾向於新鮮、低加工的肉類產品,預製菜、低溫肉製品的崛起進一步擠壓傳統包裝肉製品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一些新潮品牌同樣在蠶食市場。根據媒體報道,2021年,謝霆鋒和杭州謙尋共同創立了鋒味派品牌。藉助直播電商和明星創始人影響力的疊加,鋒味派迅速破圈。近期其宣佈累計銷售額達15億元,連續三年全國銷量第一。
財報還顯示,雙匯2024年肉類產品總外銷量318萬噸,同比下降1.67%。報告期內,包裝肉製品業務收入247.88億元,同比下降6.16%;此外,撐起營收半壁江山的生鮮豬產品業務也呈現下滑趨勢。2024年,該業務實現營收303.36億元,同比下滑2.06%。
不過從趨勢來看,雙匯發展的年營收降幅正在縮小,扣非歸母淨利潤也逐步站穩,止跌回升。2024年,雙匯發展的扣非歸母淨利潤達到48.13億元,同比增長1.71%,而2023年同期爲47.32億元,同比下滑9.29%。
2022年,雙匯發展正式提出“兩調一控”戰略,即“調結構、調價格、控成本”。據公司管理層在投資者交流上的介紹,2024年,公司肉製品噸均經營利潤約4700元,創歷史新高。2025年,預計肉製品原料成本還會低位運行,同時公司將加大市場投入,參與市場競爭,並加強推出噸利相對較低的高性價比產品,因此預計2025年肉製品噸均經營利潤可能會低於2024年,但仍會是歷史較高水平。
二代首份成績單,“豪橫”分紅A股罕見
在2024年業績表現平平的背景下,雙匯發展依然延續了其“分紅標兵”的傳統,宣佈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7.5元(含稅),共計派發現金紅利25.98億元,2024年全年雙匯發展累計派發現金紅利高達約48.85億元,佔歸母淨利潤的近98%,幾乎將全部盈利用於分紅。
實控人獲益巨大是高分紅政策最受詬病之處。根據股權結構,羅特克斯有限公司持有雙匯發展70.33%的股份,而羅特克斯的實際控制人是興泰集團,後者本質上是雙匯發展掌門人萬隆的家族企業。這意味着,雙匯發展的現金紅利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萬隆家族控制的公司。
事實上,雙匯發展的分紅超過淨利潤的現象已持續多年。數據顯示,2020年—2023年,雙匯發展累計分紅金額達231.01億元,而同期累計歸母淨利潤爲217.96億元,分紅率接近106%。
這種近乎“清倉式”的分紅政策在A股上市公司中實屬罕見。一位機構人士表示,高分紅公司一般都具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所處的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增長空間有限,企業會選擇將利潤返還股東而非再投資。二是現金流比較充沛,分紅資金多來自經營性現金流,比如雙匯2024年經營現金流84億元,遠高於淨利潤。三是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通過分紅獲取現金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財報也是萬隆次子萬宏偉接棒後交出的首份成績單。2021年,公司曾爆發“父子反目”風波,萬隆長子萬洪建被突然解除職務,隨後公開發文指控父親多項不當行爲。這場風波進一步暴露了公司治理中的家族化、人治化問題。
2024年8月,萬隆次子萬宏偉接任董事長職務,完成了權力交接,雙匯發展自此進入“二代領導”時代。不過,家族控制的本質並未改變,在這種治理結構下,中小股東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公司的重大決策是否完全以企業長遠發展爲考量,都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存在
在雙匯發展的經營中,還有一把懸頂之劍,那就是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數據顯示,針對雙匯投訴內容累計達到4640條,多數投訴涉及“食品發黴變質”、“存在異物”等。同時,還有消費者表示,投訴後出現客服響應遲緩、問題推諉不決甚至承諾補償卻遲遲不兌現等一系列問題。這種“重銷售、輕售後”的態度,讓消費者的不滿情緒不斷累積。
2022年3·15前夕,媒體曾曝光雙匯發展控股子公司南昌雙匯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存在工作服發黑發臭、豬排落地直接裝袋入庫、消毒環節隨意、風淋系統形同虛設等問題。儘管公司當時發表聲明致歉,並聲稱已對事件自查自糾,但目前來看,針對雙匯的食品安全投訴依然高企。
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持續存在,正在不斷消耗消費者對雙匯這個老品牌的信任。在社交媒體時代,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會被快速傳播、放大,形成難以挽回的品牌傷害。
更嚴重的是,當消費者對品牌的基本信任喪失後,任何新產品、新戰略都可能事倍功半。對雙匯而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已不是簡單的危機公關,而是需要從生產流程、質量管理、供應鏈管控到售後服務進行更加精細化的運營。
責任編輯:江鈺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