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科技領域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3月28日,諾安基金髮布的《中國科技‘敢’2025年諾安基金科技投資報告》爲我們揭開了這場科技革命的神祕面紗,展現了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基因科學等前沿領域的敢想敢爲與巨大突破,也爲投資者勾勒出一幅充滿機遇的未來科技產業投資藍圖。
據悉,這是諾安基金打造的第一份科技報告,也是行業首份全景式中國科技投資報告。
人工智能:從模型迭代到應用爆發
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幻想,而是實實在在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推動各行業的深刻變革。報告指出,這一輪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的突破堪稱文明引擎的躍遷。大模型的出現如同第一臺通用型熱機,OpenAI通過Scaling Law將數據燃料與算力芯片轉化爲認知動能,其效率遠超以往專用AI模型。當Scaling Law從訓練側擴散至推理側,人工智能進入內燃機時代,強化學習架構讓每一份數據燃料的能量釋放大幅提升,大型廠商自研ASIC芯片以獲取更高的燃燒效率,而DeepSeek的工程化創新則將技術普惠至每個人的生活。
在技術更迭方面,強化學習點燃了思維鏈的鏈式反應,大模型從“訓練優先”轉向“推理革命”,實現了類人類博士水平的複雜推理能力;模態擴展突破了感官次元壁,推動人機交互向全感官協同進化;成本坍縮擊穿普惠臨界點,頭部廠商合力降本,推動大模型從技術奢侈品轉化爲普惠基礎設施;工具進化則重構了人機協作範式,大模型Agent突破傳統交互邊界,推動工具使用能力向全終端滲透。
應用滲透方面,2B場景中,通用場景下AI重構商業基礎操作系統,成爲所有企業的生存剛需;專業場景下,AI在金融、醫療、遊戲、廣告等領域釋放指數級變革能量。2C場景中,AI助力自動駕駛向類人化安全決策範式演進,雖面臨多維度數據獲取和標註成本高、對小概率事件決策準確度不足、事故時法律權責歸屬不明確等挑戰,但大模型的引入可加速智能駕駛的量產落地;AI還滿足了個性化的情感陪伴需求,重塑了情感陪伴行業的服務形態;助力搜索向全域知識精準智能問答躍遷,從“信息篩選”到“知識再造”;推動教育向超個性化認知躍遷,突破傳統教育壁壘,構建“千人千面”的教學新生態。
AI應用發展預判上,當前AI應用正站在“專業代理”向“通用生命體”進化的關鍵躍遷點,OpenAI技術路線圖揭示了從初階的聊天機器人到具備邏輯鏈的思考者、能調用工具的專業代理,邁向自主創新的智慧體,最終到組織級超級智能的五階進化路徑。當下我們正處於Agent爆發的黎明期,未來當多模態理解、自主工具調用、長期記憶存儲三大能力完成聚合,通用型Agent將如同進化出脊椎的生物,實現硅基智慧從“專業器械”到“認知生命體”的史詩級覺醒。
AI硬件與端側:大模型普及背後的硬件革命
大模型走進千家萬戶,帶動AI硬件進入新一輪景氣週期。預訓練、後訓練和推理所需的算力結構不同,預訓練算力龐大、成本高昂,後訓練算力需求和成本相對預訓練大幅降低,推理則是走向AI普及的關鍵,成本相對較低。後訓練及推理帶動ASIC定製芯片需求快速提升,ASIC芯片相比通用GPU芯片具備使用功耗低、單位算力性能高、芯片成本低等優勢,更適用於強化學習和推理模型。算力集成化成爲趨勢,CPO、液冷、高功率電源將爲未來主流方案,CPO具備低延遲、高帶寬、低功耗、小尺寸等優勢,將成爲數據中心光通信的發展方向;液冷取代風冷成爲未來的發展主流,高功率服務器電源和液冷散熱滲透率不斷提升。端雲共振下,AI帶動存儲需求提升,雲側AI芯片計算速率提升促高帶寬HBM加速升級,數據中心拉動DRAM需求快速增長;端側推理需要更多NAND存儲,端側AI模型部署促LPDDR持續升級。
AI端側方面,PC/手機正成爲個人AI助手,AI智能眼鏡迎“iPhone時刻”。賦能傳統消費電子和構建新AI電子硬件是當前AI在端側硬件應用落地的兩大方向,看好本地部署模型的AI PC、手機,預期AI眼鏡奇點已至。AI PC和AI手機率先成爲AI Agent載體,芯片和存儲芯片新一輪升級,AI PC具備內置大模型,能提供多種AI功能,其市佔率不斷提升,手機SoC的AI引擎升級、NPU算力提升等推動AI體驗提升。當模型邂逅智能眼鏡,下個過億級別銷量市場蓄勢待發,眼鏡作爲靠近人體重要感官的穿戴設備,天然適用於處理短平快的臨時任務,結合顯示功能可充分應用於多領域,成爲AI時代的通用人機交互平臺,隨着技術發展,AI智能眼鏡市場有望迎來井噴式增長。
半導體:自主可控算力底座的崛起
半導體作爲AI的堅實底座,在雲端與端側迅猛發展的態勢下,極大地增強了對先進邏輯芯片以及存儲芯片的需求,成爲新一輪半導體週期的核心主推動力。全球半導體月度銷售額與費城半導體指數顯示,半導體產業與AI深度綁定,釋放出巨大能量,也預示着在AI持續創新發展的進程中,半導體作爲底座將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在AI浪潮與美國製裁的雙重影響下,我國芯片全產業鏈自主化進程已然大步邁進。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已邁過從0-1階段,核心設備由點及面突破,邏輯與存儲先進節點持續擴產,技術突破逐步聚焦到突破先進技術瓶頸,美國實體清單範圍擴大至設備環節,設備國產化向上遊零部件延伸,國內半導體設備商在走向平臺化。半導體材料自主化緊迫性增長,國產走向高端化、平臺化,半導體材料是半導體發展的基石,貫穿生產的全過程,材料種類繁多,且競爭格局分散,國內大部分依賴海外供應鏈,材料自主化緊迫性正不斷提高,目前整體的國產化率從具體品類來看,國內公司在電子特氣、溼化學品的部分產品做到國際標準水平,在硅片、靶材、CMP實現大規模量產,在高端領域,如12寸硅片、涉及前後道工序的光掩模版、光刻膠預計將進入突破密集期。芯片設計架構上,RISC-V在AI時代打開高性能天花板,開源架構爲我國高性能芯片設計自主可控提供契機,RISC-V進入高性能芯片計算領域,其開源、靈活特性爲提升AI算力帶來新可能,產業生態上,國外x86、ARM架構主導,如今國內企業可以借RISC-V深入底層研發,降低對閉源架構依賴,完善產業鏈,構建自主產業生態,降低制裁風險,提升國際話語權,並且RISC-V能依不同AI場景定製芯片架構,推動AI在各行業深度應用。
人形機器人:從技術驗證到規模化應用的跨越
隨着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硬件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5年或將成爲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標誌着這一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的拐點。人形機器人是AI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具身智能是將機器學習算法適配至物理實體,從而與物理世界交互的人工智能範式,大模型的通識理解能力與多級推理能力賦予了機器人通用能力,讓機器人有了常識,預訓練模型有較好知識完備性,場景泛化能力好,而且強擬合能力提高了機器人做任務的精確度,嵌入在大模型中的龐大先驗知識庫與強大的通識理解能力、基於思維鏈的多級推理能力讓機器人更好理解泛化任務,打開了機器人大腦感知決策,小腦運動控制的泛化性的想象空間。
人形機器人對勞動力有強替代性,滿足應用需求或有較大市場,假設機器人5年折舊,1年工作350天,每天24小時,每年保養維修是本機價格的15%,若人形機器人定價2萬美元,每小時成本0.83美元,如此高性價比下,機器人能滿足一定場景的性能要求,即可有較大需求,如工廠場景,能完成熟練工的操作動作,通過自主規劃實現動態行走、自由接物、攀爬、拿捏螺絲並擰入;特殊作業場景,能精細操作能力更強,外表更抗腐蝕抗老化;安保物流場景,對下肢要求不一定高,輪式即可;人機交互場景,有強交互能力,或要搭載電子皮膚;護理場景,極強極精細的運控能力,強交互能力。未來,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將由標準化場景向非標準化場景拓展,由單一任務向多種任務、複雜專業任務拓展,中短期內主要應用於工業製造、倉儲物流以及特種應用領域,中長期內目標則是進入千家萬戶,爲家庭養老育兒等場景提供相關服務。
國際上,特斯拉Optimus Gen-2憑藉全身11自由度靈巧手和生物力學行走算法,實現工廠擰螺絲、衣物分揀等複雜作業,計劃2025年以2.5萬美元價格量產;波士頓動力Atlas通過模型預測控制(MPC)技術,完成高動態空翻、跨障礙搬運等高難度動作,瞄準軍事與特種場景;初創企業Figure 01聯合OpenAI構建多模態人機交互系統,與寶馬簽訂汽車製造場景試點訂單;Agility Robotics的“全球首家人形機器人超級工廠”RoboFab已在美國俄勒岡州投產,計劃年產1萬臺人形機器人Digit,聚焦物流搬運領域。國內,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人形本體廠商已有100+家,現階段企業正在積極探索汽車、物流等工業自動化生產以及醫療服務、巡檢等方面的商業化通路,產業派開始紛紛下場,上游的創業公司增多,已構建起覆蓋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本體制造-場景落地”的全產業鏈能力,形成獨特的突圍路徑,在上游硬件領域,國內已具備包括減速器、電機、絲槓、控制器和傳感器等硬件組件,以及相關的軟件系統的全產業能力,而在本體制造環節,諸多創業公司、互聯網企業與車企競相發佈旗下人形機器人產品,部分已率先在汽車工廠實現擰螺絲、物料搬運等任務驗證,政策紅利成爲產業超車的核心推手,國家層面,《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大小腦協同”(AI大模型+運動控制)技術路線,中國龐大的製造業場景正反向驅動技術迭代,工業場景中機器人高強度作業數據,持續反哺算法優化,而家庭養老、醫療康復等需求則爲長期商業化提供想象空間。
商業航天與衛星互聯網:開啓“空天地一體化”6G時代
從星鏈“一箭60星”密集組網到手機直連衛星功能普及,近地軌道正成爲大國戰略競爭新高地,低軌衛星互聯網已超越技術競賽範疇,催生年均超3000億美元市場空間,並在6G天地一體化網絡中承擔數字平權、軍事通信、應急救災等戰略使命,中國“星網工程”加速推進,可回收火箭與終端設備成本突破推動商業航天邁入規模化階段,數萬顆衛星編織的太空網絡將重塑人類文明連接範式。
衛星軌道與頻率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合法可用的衛星頻率軌道資源是各類衛星系統規劃和建設的前提條件,需在國際電聯框架下,按照有關規則和程序完成衛星網絡的申報、協調、通知和登記等工作,並按國際電聯規定投入使用才能獲得合法可用的資源,當前全球太空“圈地運動”如火如荼,低軌商業通信星座建設邁入高峯期,外部融資、工程建設、頻率申請、應用佈局等多個維度工作不斷加快,爲了快速搶佔資源和技術領先優勢,加快完成我國的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是當務之急。
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是6G網絡的核心趨勢,衛星互聯網在6G研發中將獲重點發展,星地融合網絡以地面網絡爲基礎、以衛星網絡爲延伸,覆蓋太空、空中、陸地、海洋等自然空間,爲天基、空基、陸基等各類用戶的活動提供信息保障,衛星互聯網具備全球覆蓋、低延時、寬帶化、強穩定等優點,能夠覆蓋航空、海事、應急等多元領域,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根據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衛星互聯網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市場規模已達27115.3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3872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9.5%),航空互聯領域,中國衛通推出機上Wi-Fi服務,網速達4G水平;車載通信方面,時空道宇實現量產衛星通信車載終端,支持碰撞報警與遠程救援;應急通信中,天通衛星在災害場景保障通信,中國電信計劃2025年建成30+城市量子城域網,手機直連衛星技術商業化加速,華爲、榮耀等廠商推出衛星通話手機,中國電信率先實現“不換卡、不換號”直連,泰國曼谷的遠程醫療試驗驗證了衛星互聯網的全球服務能力,衛星互聯網與智能終端融合已成爲重要趨勢,未來智能機、車、AR/VR頭顯、自動駕駛將爲衛星互聯網打開豐富的應用場景。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下,中國正着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航天基建網絡,海南文昌發射場憑藉地理區位優勢,逐步成爲低軌衛星組網的核心樞紐;寧波象山商業航天港聚焦“一箭多星”技術,推動批量發射效率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政策層面,中央“衛星互聯網新基建”的頂層規劃與地方實踐形成呼應,重慶的星上載荷產業集羣、深圳的空天產業基金、雄安的“衛星+智慧城市”試點,共同勾勒出技術攻關與場景落地的系統性佈局,地方政府通過開放海事、農業、應急等領域需求,推動航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民生應用,探索商業化閉環路徑,至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有望實現成本競爭力持續提升、應用場景初步規模化、國際協作話語權增強等三方面重要突破,未來,中國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個“空天地一體化”6G網絡,將衛星互聯網變爲水電煤般的國家基礎設施,並在“一帶一路”沿線輸出“中國星座”解決方案,改寫全球太空經濟權力版圖。
量子計算:算力革命的下一站
2025年是聯合國宣佈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國際年,在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的今天,量子計算正以指數級的演進速度打破算力困局,量子糾纏與疊加態的特性,正在密碼破譯、藥物研發、金融建模等領域孕育着萬億級市場空間,全球科技巨頭與初創公司競相湧入賽道,各國將量子技術上升爲國家安全戰略,量子計算正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這場顛覆經典計算範式的革命已進入產業化前夜。
量子計算憑藉量子疊加與糾纏特性,具備指數級超越經典計算機的並行運算能力,被公認爲打破摩爾定律瓶頸的終極鑰匙,其在密碼破譯、藥物分子模擬、金融組合優化等領域的顛覆潛力,將重構全球產業競爭規則,全球量子計算發展已跨越三大里程碑:硬件突破、錯誤率控制、商業化落地,2023年全球量子計算融資額超30億美元,IBM與波音合作航空材料仿真,默克集團構建量子化學實驗室,標誌着產業應用從理論驗證邁向場景滲透。
谷歌推出新型Willow量子芯片,計算性能、錯誤率全面優化,其擁有105個量子比特,T1時間達到近100微秒,比上一代約提升了5倍,在量子糾錯和隨機電路採樣兩項基準測試中均表現出同類最佳的性能,中國通過“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統籌研發,形成“合肥-北京-上海”三大創新高地:中科大實現60量子比特超導芯片“祖沖之號”(保真度97%)、本源量子交付24比特量子計算機並建成國內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百度“量羲”平臺提供10量子比特雲服務,量子通信或成爲最先落地的量子細分領域,得益於量子通信的無條件安全性,軍事國防、金融、政務、互聯網雲、電力等多領域已實現產業化應用。
着眼未來十年,量子技術將通過“三步走”路徑實現技術躍遷:短期(2025-2027年)聚焦金融優化、藥物模擬等專用場景,中期(2028-2030年)依託千比特級處理器與量子互聯網推動AI大模型訓練及跨域算力協同,長期(2030年後)向消費級量子手機、光子自動駕駛等應用擴展,政策層面,國家將量子科技納入未來產業增長機制,安徽、北京等地通過專項基金和產業集羣加速技術轉化,隨着量子應用場景逐漸成熟,到2030年前後,基礎算力優化所產生的外部市場規模可能達到萬億級別,在量子互聯網、量子人工智能等新賽道,一場改寫全球科技權力格局的“量子風暴”正在醞釀。
生命無限:基因科學的超摩爾定律發展
基因科學正在以“超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人類對“生命源代碼”的讀、寫、編能力不斷提升,正在重塑生命科學探索的疆界。讀方面,基因測序成本保持“超摩爾定律”發展態勢,人類曾耗時13年、耗資30多億美金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而今天,中國科技巨頭憑藉實現“單個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低於100美元”的創舉,將這把“鑰匙”握在了中國人的手中,隨着基因測序產業“超摩爾定律”式的進一步發展,生命科學的槓桿正變得越來越強大,從癌症早篩到精準醫療,從生物育種到物種進化,這場基因革命的核爆點,此刻正握在中國生命科學工作者的手中。
寫方面,基因合成效率提升推動下游應用,DNA合成成本從2001年的5000$/mb下降到0.006$/mb,同時合成片段長度、精度大幅提升推動基因合成下游應用,基因科學正在以破譯生命源代碼的磅礴之力,重塑生命科學探索的疆界,它在微觀宇宙中點亮星圖,將DNA序列轉化爲可編程的生命語言——鹼基對不再是靜態的遺傳載體,而是動態進化的代碼庫,從解碼到重寫,從觀察到創造,基因剪刀精準裁剪疾病宿命,合成生物學重構代謝通路,單細胞圖譜揭開細胞暗物質,這些技術浪潮正層層剝開生命系統的黑箱,當基因編輯突破物種界限、表觀遺傳破解環境記憶、基因治療逆轉衰老時鐘,人類首次握住了改寫生命劇本的權杖,這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生命認知維度的升維,驅動着從分子診療到生態進化的全尺度突破,讓治癒絕症、定製生命、探索生命本質從科幻走入現實實驗室,此刻,我們正站在解碼生命終極奧祕的臨界點。
編方面,基因編輯技術日漸成熟,基於基因編輯開發的專利技術呈井噴式增長,其中CRISPR技術發展最爲迅速,且技術已經從單純學術研究向商業化應用轉化並迅速推廣,第一代鋅指蛋白技術(ZFN),每進行一次ZFN基因編輯,僅採購鋅指就花費5000美元;而第三代CRISPR/Cas9技術,只需訂購一段嚮導RNA,大概花費30美元,這使得基因編輯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爲可能。
新藥研發方面,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已開啓,藥物研發是一項高風險、高技術、高投入、長週期和精細化的系統性工程,製藥行業中常常用兩個“十”描述藥物開發的成本,即經過十年以上的開發週期和數十億元的資金投入纔有可能得到一款成功的藥品,創新藥研發這個鏈條的CAGR本質上是反映“技術風險-資本效率-政策博弈”的三維平衡,是一場“技術進步兌現速度”與“資本沉沒風險”的拉鋸戰,從技術週期角度看,中國創新藥產業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從企業發展週期角度看,大量創新藥企即將邁過“盈虧平衡點”,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從市場空間拓展角度看,國產創新藥通過“license-out模式”出海,更廣泛的參與全球定價,本質上是中國研發效率和臨牀資源價值的變現,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從2013年設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開始,我國不斷強化製藥相關上下游產業的扶持,當前重點關注《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相關政策的陸續落地,以及“推進商業保險建設”和“完善創新藥定價機制”等方面的新舉措,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因此展望未來,國家將繼續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繼續推進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市場環境優化等多方面措施,助力創新藥行業發展。
生物製造方面,是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指數型增長的趨勢還在加強,根據CB Insights與B Capital統計分析,2018-2023年全球生物製造經歷了高速增長,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3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17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27%,預計全球生物製造在可見的未來仍將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在2028年將成長爲體量達到600億美元的全球型市場,其中醫療健康與食品農業方面的市場將在2028年分別達到153億美元與147億美元,我國生物製造提速發展,預計2028年可達300億美元,我國當前生物製造發展在傳統產品如氨基酸、維生素的生產技術上革新持續推進,在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等新興產品的製造技術上領跑全球,新合成途徑設計與基因編輯等尖端研究與世界並駕齊驅,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預測,2022年我國生物製造規模已達67.63億美元,2023年躍升至86.26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315億美元,2024-2028年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8.65%,預計在2030-2040年,生物製造每年帶來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8至3.6萬億美元,未來兩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同時生物製造的產品可以覆蓋60%化學制造的產品,並在繼續拓展邊界,而應用最清晰的醫療健康領域每年受到的直接經濟影響在未來20年內達到0.5至1.2萬億美元,生物製造正以細胞爲筆、基因爲墨,重寫地球工業文明的底層代碼,當傳統工廠還在鋼鐵叢林中轟鳴,微生物軍團已悄然構建起納米級的生產帝國,將糖類轉化爲航天材料的超強蛛絲,用二氧化碳打印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在發酵罐中冶煉稀土元素,這場靜默的工業革命中,細胞被編程爲永生不眠的超級工匠,酶催化劑取代高溫高壓的粗暴反應,碳基合成顛覆百年化工的石油依賴,從大宗化學品到精密藥物,從生物燃料到智能材料,生命體展現出超越人類想象的製造稟賦,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進化躍遷,更是文明存續的範式革命,當每個細胞都成爲可持續的微型工廠,人類終於握住了與自然和解的密鑰,在生態天平上重新校準工業的重量。
“AI+生命科學”方面,不僅是技術融合,更是人類實現進化的黃金賽道,未來產業級的投資機會層出不窮,其中,最快迎來“奇點時刻”的領域是AI製藥、AI醫療,AI製藥在“創新發現”與“效率革命”的雙擊下,實現新藥研發投資回報率的躍升,AI醫療通過智能化升級醫療流程大幅提升效率與精準度,推動醫療產業邁向個性化與高效化,在養老領域構建智慧養老生態,同時賦能健康管理與智能穿戴設備,形成“預防-診斷-管理”全鏈路健康閉環,重塑大健康產業格局,“AI+生命科學”正以數字靈魂注入碳基軀殼,在碳基與硅基的碰撞中迸發文明級的突破,隨着算法穿透血腦屏障、解碼蛋白摺疊、破譯神經電碼,人類終於站在了生命操作系統的主控臺前。
未來科技產業十大預測
1. 開源突圍:中國開源模型+開源芯片技術,顛覆壟斷,實現全球AI平權。
2. 人機共創:AI賦能千行百業,重構生產流程、革新決策機制、重塑服務範式,催生“人機共創”的新產業形態。
3. 自主進化:從“人工投餵”到“主動學習”,下一代算法構建自主學習神經框架,無需人類監督,實現全域知識自主適應能力。
4. 芯片破局:中國實現先進芯片全鏈條自主化,打造國產AI算力底座。
5. 決策可溯:AI全鏈路生成過程實現技術揭祕,模型邏輯與數據影響雙通道可溯源。
6. Agent平權:多模態融合交互,徹底顛覆傳統人機協作模式,人類迎來“智能共生”的曙光時代,人人都將擁有“賈維斯”級智能體助手。
7. 天地一體:低軌星座進入“萬星競速”時代,天地一體化網絡初現雛形,太空資源開發邁出第一步。
8. 硅基覺醒:機器人訓練模型躍升,多場景能力泛化,國產供應鏈突破,人形機器人進入特定場景實踐。
9. 量子躍遷:專用量子計算機持續迭代,抗量子密碼進入“實戰部署”,觸及經典算力無法企及的行業痛點。
10. 生命無限:生物製造以指數型增長趨勢,使人類實現從“開採地球”到“編程地球”的文明層級躍升。
中國科技正以敢想敢爲的姿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基因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巨大突破,爲全球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也爲投資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諾安基金的這份報告不僅是對當前科技趨勢的精準把握,更是對未來科技產業投資方向的有力指引,值得每一位關注科技發展與投資機會的人深入研讀。
責任編輯:常福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