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創新藥板塊難得地出現了一波全線大漲。恒生創新藥指數漲超5%。邁威生物、三生製藥、科倫博泰、榮昌生物等均收穫10%上下的漲幅。這股漲勢甚至延續到了3月28日。
信達生物無疑是其中表現最突出的,連續兩天累計上漲近20%,股價創下今年新高。
信達生物3月27日發佈2024年財報顯示,去年信達生物實現營業收入94.22億元,同比增加51.8%;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算,虧損大幅縮減90.8%,收縮至9463.1萬元。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信達生物首次實現由虧轉盈,從前年虧損5.15億元轉爲2024年淨利潤3.32億元。
Non-IFRS的計算方式相對更能反映一家公司的實際經營業績,外界認爲信達的經營有很大改善。在同日召開的業績交流會上,信達生物高管再次強調了2027年200億元營收的目標。
不過,市場依然對傳言中的“生物類似藥全國集採”耿耿於懷,信達的類似藥數量行業裏也算數一數二,如果價格大刀砍下來,多少是要受點傷的。
業績會上,信達高管對生物類似藥集採也作出了回應:“生物類似藥集採最早對公司財務影響的時間在2025年底或者2026年初。隨着2025年的新產品上市,公司非常有信心能夠抵消集採帶來的影響。”
產品線豐收
去年一年,信達生物實現產品收入82.3億元,同比增長43.6%,還有11億元的授權收入。這是信達生物有產品上市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
信達生物的PD-1是四家裏適應症最少的,但聚焦肺癌、肝癌、胃癌等大癌種開發,讓信迪利單抗的銷售表現不錯。根據財報,信迪利單抗2024年收入5.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19億元,已經高於2022年的水平。但是,新產品還沒能表現出優勢。
去年一年,信達生物收穫了KRAS G12C抑制劑氟澤雷塞片、ROS1抑制劑他雷替尼、三代EGFR-TKI利厄替尼等5款產品成功商業化,目前總共有15款商業化產品在售。但這麼多新品,都敵不過信迪利單抗一款藥的銷售額。
說到底,這些新藥的競爭力都不是特別強,商業化闖關難度都不低。
託萊西單抗雖然作爲國產首個PCSK9抑制劑,今年也正式納入醫保目錄,但要面臨三款進口藥和多款國產藥的夾擊,競爭壓力不小。尤其是面對諾華一年打兩針的英克司蘭鈉,其他所有PCSK9都黯然失色,只能在價格上做文章。
信達的ROS1抑制劑、KRAS G12C抑制劑都有兩家以上同臺競技且後有追兵。今年新獲批的利厄替尼,已經是國內第7個上市的三代EGFR抑制劑。信達要想從競爭中跑出來並不容易。
從財報上看,信迪利單抗的銷售收入佔信達生物產品收入的46%,只比前兩年略低了一些,這表明幾款新藥還沒能產生應有的市場價值。
在這樣的格局下,信達生物短期內自然會受到生物類似藥集採的影響。
今年1月初,安徽擬牽頭開展全國生物類似藥集採的消息傳出。信達生物手握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和利妥昔單抗三款生物類似藥,自然成了外界關注的重點。1月16日當天,信達生物股價跌超10%。第二天,信達生物當即作出回應:“公司2027年200億元的目標是在假設集採發生的情況下達到,不會受到影響。”
生物類似藥集採威脅
考慮產品臨牀替代性、適應症差異等諸多原因,生物類似藥的集採難度高於化藥等品種,行業預估砍價不會太狠。牽涉其中的信達生物、復宏漢霖都透露出對集採相對樂觀的態度。
3月27日,信達生物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表示:信達生物高管指出:目前生物類似藥集採的時間和規則都還不清晰,“我們認爲政策還是會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生物類似藥集採對信達生物也不完全是打擊。業內猜測的品種利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的大部分市場分別由復宏漢霖、齊魯製藥兩家掌控。只要降幅溫和,集採對信達生物而言,機遇大於挑戰。就算集採,信達生物現有的產品線應該足夠抵禦生物類似藥集採的衝擊。
信達生物高管指出,2027年,產品收入200億元的目標中,預計生物類似藥佔公司收入比例不會超過10%。
信達現在最重要的目標還是推動更多有市場價值的新藥上市,儘快接力PD-1。信達生物稱,2025年將迎來六款新藥上市,目前利厄替尼、甲狀腺眼病創新藥物替妥尤單抗已經成功過線。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就是GLP-1R/GCGR雙靶點的減肥藥瑪仕度肽,這款藥一旦獲批,將有可能成爲首個原研的國產長效GLP-1減肥藥,市場潛力難以估計。另外,信達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藥物匹康奇拜單抗也有望在年底獲批。
信達生物對於海外市場也雄心勃勃,預計2030年實現5款創新管線進入全球III期臨牀研究。但海外市場不是那麼好闖的,信達生物PD-1受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根據年報,信達生物截至去年年底賬上現金達102.2億元,在保證利潤的情況下,海外市場可以試着去探索一下。
去年,信達生物也已經做出了一些調整,將CAR-T產品伊基奧侖賽權益退回給馴鹿生物,並且用收到的6.9億元授權收入,入股馴鹿生物18%。如果馴鹿生物後期上市,信達生物還能獲得一定股權收益。
還有三年時間,信達生物能否完成200億目標,行業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