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產生了一連三問:這是怎麼回事?有啥真實投資依據?是專心研究還是爲撤退賣出打掩護?
進一步唱多中國資產
先看大摩的。
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2月上調中國指數目標後,突然再度上調指數目標。
分別將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2025年底目標分別上調到25800點、9500點、83點和4220點。
如果和現有指數點位相比,約7-8%的上漲空間。具體看漲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盈利增長預期驅動。
“盈利方面,2024年四季度MSCI中國指數盈利表現約超越預期8個百分點。是過去三年半以來,MSCI中國指數首次超越預期。”
第二,估值水平重估驅動。
“估值方面,MSCI中國指數淨資產收益率復甦、地緣政治風險緩解,這些因素推動了年初至今的第一輪估值重估,MSCI中國指數12個月遠期市盈率從10.2倍升至11.6倍。”
簡單說就是大盤指數版“戴維斯雙擊”。
最後,摩根士丹利建議在中國投資組合中超配A股,此外淨資產收益率和盈利超預期以及固定資產的投資數據,指向科技或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相關行業,建議繼續超配這些行業。
再看高盛的。
與此同時,高盛也再度發佈研報看好中國資產,投資邏輯如下:
首先,高盛調研後發現,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興趣和參與度,達到近4年新高。
其次,中國資產表現強勢,2025年年初至今,MSCI中國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漲16%和23%,顯著超過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整體股票指數,未來進一步看漲。
這其實和那句老話的邏輯一樣:漲了全是利好,只要你能漲它就敢一直看漲,跌了則全是鬼故事。
高盛還認爲,DeepSeek改變了中國科技的敘事,改變了中國資產前景,帶來自下而上、創新驅動的樂觀情緒。
這點我是很認同的,隨着科技崛起,國內市場的投資信心確實恢復很多。
最後,高盛認爲儘管年初至今上漲不少,但是公司基本面預期上修可期。短期大漲後獲利了結等,行情可能放緩,但背後有強勁的基本面支撐,有望繼續上漲。
表面看多,暗中偷賣?
行情方面,在連續幾天回調後,A股和港股今天反彈上漲。雖然很快指數有所回落,但總體尚可。
美中不足的主要是小微盤。
早上中證2000指數一度跳水大跌,隨後大、中、小、微盤指數快速拉漲,村裏也跟着紅火起來,但小微盤表現較弱,臨近收盤還跳水了。
全天量能1.22萬億,依舊萎靡。
話說前段時間,我曾跟大家盤點過一些反彈大漲和量能縮量的詭異對比,後來市場很快縮量下跌。現在,又有一個詭異數據。
根據統計顯示,目前村裏兩融餘額約有1.93萬億,是2015年以來最高點,近期也沒有明顯回落。
數據來源:iFind;截至2025年3月26日
大幅縮量也意味着賣方惜售。
但是,同期指數卻跌幅明顯,不是你賣,不是我賣,那是誰賣?
由於國內不再披露北向資金單日數據,無法真正推算,但近期北向陸股通主力資金確實頻頻砸盤,比如3月21日,北向陸股通主力單日淨流出688億。
數據來源:iFind;截至2025年3月21日
港股那邊情形就比較簡單了。
也是明顯縮量大跌,但南下資金多是淨買入,單日淨買入頻頻超100億。也有減的,但僅兩三天,金額也很小。問題又回來了,不是你賣不是我賣,那是誰賣?
數據來源:iFind;截至2025年3月26日
因此,透過表象研究本質,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老話常說:不要看它說什麼,要看它做什麼……
看起來,大家都很機智啊?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
聊聊估值修復
至於投資依據,大家都身處大環境,真實經濟情況如何都有切身感受,盈利增長預期有嗎?大嗎?
不管是國內消費形勢,還是外貿關稅戰,明顯對業績、盈利構成壓力。
很多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也是下滑的。
當然,中國資產過去被壓制太狠,估值修復是必然的!
比如滬深300,作爲大盤核心標杆指數,市盈率只有12倍?之前恒生指數不足10倍?
而其他國家類似標杆指數,市盈率估值起碼20倍或以上。
數據來源:iFind;截至2025年3月26日
投資土壤盛行的急漲慢跌、高拋低吸,可能導致短期難以修復估值差異,但中長期一定會修復的。
也可以考慮佈局指數增強基金,獲得比指數更快、更多的收益。
我們篩選了下,找到4只優質滬深300增強、3只優質中證500增強、3只優質中證100增強基金,投資門檻更低、定投更方便,後臺發送“增強”加小助理領取基金名單。
【操作步驟:好買研習社主頁—點擊消息欄—進入底部菜單欄(如下圖)】。
回到投資實際,上證50、滬深300、中證A500、價值、紅利等基金幾乎沒漲啥,有修復補漲潛力。4月小微盤淡季,向來表現不佳,資金也可能避險蹺蹺板買入前述資產。
其他小微盤、國內科技、港股、恒生科技指數等基金,短期回撤較大,短期會有一定的修復反彈。
顧慮是前期漲幅過猛、估值透支,可能進一步調整、消化估值,可能要做一些防守準備。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應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瞭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徵,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特別提醒,基金在封閉運作期間或特定持有期間存在無法贖回的流動性風險。
本文所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該將本文的內容作爲投資決策的參考因素。對於本文可能涉及的觀點、報告、解讀、推測、市場資訊等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我公司觀點,請務必審慎對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您結合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