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環境2024年淨利潤下滑24% 多元化佈局求變

中國經營報
03-27

  3月25日,光大環境(00257.HK)發佈2024年全年業績報告。在環保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的背景下,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光大環境2024年全年業績傳媒電話會議上瞭解到,光大環境全年實現收入約302.58億港元,同比下滑5.7%,毛利約115.36億港元,同比下降16%,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約100.75億港元,同比下降21%;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約33.77億港元,同比下降24%。不過,在派息方面,公司擬派末期股息每股9港仙,同比增長12.5%;全年股息每股23港仙,較2023年度多派1港仙,派息比率達41.8%,較2023年增加11.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光大環境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王思聯在會上針對公司2025年的發展,提出了多元化尋求新增量、國際市場尋找突破口、資源化利用尋求綜合治理的發展思路,以應對行業變革。

  存量博弈

  當前,我國環保產業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後,正處於從增量空間向存量博弈轉變的關鍵時期。

  “地方財政承壓,行業陷入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困境。同時,新機制新政策的推出,使得傳統依賴政府財政的商業模式難以爲繼。此外,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性增強,企業出海面臨更爲複雜的風險考驗。”王思聯在2024年全年業績傳媒電話會議上提到,“當前的環保行業展現出三種趨勢:一是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二是由技術驅動向資源化轉型加速;三是與綠色低碳、‘雙碳’目標深度綁定。”

  記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年末,光大環境的業務分佈已拓展至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海外市場則佈局於德國、波蘭、越南和毛里求斯。該公司共投資落實環保項目604個,總投資約1624.25億元。

  2024年,光大環境聚焦固廢、泛水和清潔能源三大領域,積極探索新業務、新模式,促進輕重資產業務平衡發展。年內共投資落實新項目12個,總投資約17.64億元;新簽署各類輕資產業務合同,合同總額約18.35億元。

  從具體業務板塊來看,2024年,光大環境的環保能源板塊共投資落實新項目2個,總投資約5.68億元;新簽署多項輕資產業務,涵蓋垃圾分類、環衛一體化、供熱供氣等領域,合同總額約3.84億元;新增設計規模爲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截至2024年年底,環保能源共投資落實項目283個,總投資約988.92億元,另承接兩個委託運營項目、兩個EPCO項目等各類輕資產服務。

  在環保水務方面,2024年,光大環境旗下光大水務投資落實5個新項目並簽署兩份現有項目的補充協議,總投資約8.96億元;新簽署各類輕資產業務,合同總額約10.33億元;新增設計規模爲日處理污水18.3萬立方米、日供中水9000立方米。截至2024年年底,光大水務共投資落實項目171個,總投資約316.75億元,另承接12個委託運營項目及其他輕資產服務。

  在綠色環保方面,光大環境旗下光大綠色環保共投資落實新項目5個並落實1個現有項目的子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新簽署9項環境修復服務,合同總額約1.34億元。新增設計規模爲年處理生物質原材料7萬噸,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6.46兆瓦,儲能規模12.20兆瓦。截至2024年年底,光大綠色環保共投資落實項目145個,總投資約312.36億元,另承接環境修復服務17項(不含已完工交付的服務)。

  在新業務拓展方面,2024年光大環境在廣州投資建設公司首個儲能項目;在安徽蕭縣拓展公司首個生物質汽化項目;在江蘇常州落實公司首個廢舊電池回收資源化利用項目;同時搭建虛擬電廠和電力交易平臺,完善“零碳園區+虛擬電廠”業務模式;完成首筆電量交易,開啓售電業務新領域。

  轉型求變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從國內外發展格局來看,環保產業正在發生新的變革,面臨新的挑戰。

  結合當前的市場環境,從經營數據來看,光大環境也在這複雜的局面下承壓。面對當前的發展態勢,王思聯表示:“作爲環保龍頭企業,光大環境將積極應對當前面臨的痛點難點。”

  王思聯進一步解釋道,過去20多年間,光大環境憑藉征服客戶爲主的傳統模式實現了較快的發展。但如今,隨着垃圾量缺口、環保產業供需錯配等問題的出現,公司需要從“to G”向“to C”與“to B”並重轉變,使客戶羣體更加多元,在多元化市場的環境中尋求破局點和新增點。

  同時,拓展國際市場被光大環境視作突破口。“目前國際市場在我們整體財務營收和淨利中的佔比還很低。但從全球頂尖生態環境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都走過了從單一的國內市場向多元化國際市場發展的過程,光大環境也不例外。”王思聯提到,“在市場端,我們將從國內市場向國內與國際並重轉變。全球化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在中東、歐洲和東南亞取得了一些成果,未來必須走出項目主要在國內複製的傳統路徑,有針對性地研究一個區域一個市場,實現突破,面向多元市場需求,提升國際商務和技術服務能力,在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成長,加快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正在從傳統污染治理向生態環境資源化利用的方向轉變。

  對於這一發展趨勢,王思聯表示:“過去我們的業務模式主要聚焦固廢、廢水等污染治理領域,通過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等技術手段解決污染問題,主要產品是電力,水資源。未來,環保設施將不再是單純的治理污染工具,而是由單一垃圾發電轉向能源化、資源化相結合,比如從供電轉變成供電、供熱、供氣、供油等綜合性轉變。”

  在新業務拓展方面,隨着動力電池“退役潮”的到來,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別。

  對於鋰電池回收業務的發展,光大環境在回覆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行業正向‘生產—消費—回收—再生’的閉環模式升級。技術層面持續突破,相關回收體系逐步完善,相關標準建立處於摸索階段,相信未來行業將朝着規模化、標準化、高值化方向發展。”

  記者瞭解到,光大環境於2024年在江蘇常州落實了首個廢舊電池回收資源化利用項目,提供整線工藝設計、設備成套及安裝調試等設備總包服務。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