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3月7日,2025深藍智庫系列沙龍:“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覆盤與前瞻”在京召開,沙龍深度聚焦行業動態,通過多視角的智慧碰撞,爲市場未來發展探尋創新路徑與價值座標。
本場沙龍特邀北京市商業聯合會會長傅躍紅;全國工商聯第九屆、十一屆執委,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創會會長宋建文;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姚光鋒;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祕書長劉聰;著名收藏家、鑑賞家朱紹良;美術批評家、教授、獨立策展人楊維民;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鵬等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思辨交融的精彩對話。
把握好市場的“變與不變”
從商業運營的角度說,無論什麼市場,都有變與不變兩個方面。對於文物藝術品市場,行業誠信不能變,行業應該達到的水準不能變,服務品質不能變。這些內容應該做紮實,並制定出臺相應的辦法和措施,來保證行業品質的穩定。
談到變,我認爲有三個方面。首先,市場的變化雖然從趨勢上顯現出來一部分萎縮,但經典的、傳統的、永恆的市場永遠在,可能需要一些新的生活美學和方式,通過生活美學的寬度逐漸引向深度,將供給方和需求方重新定位、重新匹配。其次,內容的變化,年輕消費人羣的關注點逐步從宏大敘事轉向個人情趣,要結合他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再次,方式的變化。一是科技的應用,這種應用不只是線上線下的拍賣模式,呈現方式和經營方式都應該實現科技的高水平應用。二是要有文化載體,目前主要是公立博物館,可以延伸到企業博物館和個人博物館,最終形成多維度。另外,政府的扶持政策也特別重要。任何一個市場,都不能只盯着金字塔尖,也要做好底座,才能讓市場逐步實現螺旋式上升和發展。
探索古玩市場突圍的新路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3月1日修訂實施,對古玩行業是利好消息,但政策的開放與實際經營還存在一定距離。
近年來私營文物公司數量在不斷增長,政策紅利沒有完全轉化爲市場活力,問題在於行業定位偏差——過度強調文物保護,忽視市場經濟規律,導致經營者陷入困境。
當前的轉型陣痛,反映了文物市場從粗放擴張向質量發展轉變的必然過程。
如何讓古玩行業良性運轉起來?文物古玩收藏不能侷限於其本身,要把眼光投放到文物市場經濟、文物市場產業上。其實,古玩市場是一種新的經營業態,我們應該針對新業態探索突圍路徑。
首先,擴大經營範疇,形成“文物+藝術品+文創”的複合業態;其次,創新運營模式,比如商會成立互聯網專委會推動直播拍賣等;再次,深挖文化價值,通過古玩文學創作等衍生開發提升附加值,這種轉型本質上是市場理性迴歸,從依賴政策紅利轉向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從而真正實現古玩行業的復興。
釋放拍賣這一交易方式的紅利
拍賣不單純是爲商品交易服務,更多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務指標是可以量化的、專業的數據指標,包括稅收、公益事業、社會責任都可以用指標進行評估。
當下拍賣行業已經不單純是敲槌,而是逐步成爲綜合服務供應商。未來與金融,特別是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可以實現良性跨界融合。在我看來,拍賣不只是一個行業,更是一種交易方式,也是價值發現、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已經從管理紅利、運營紅利、品牌紅利、技術紅利轉向交易方式的紅利,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種交易方式的紅利釋放出來。
從表面看,科技的發展好像和拍賣、收藏行業相距甚遠,但未來肯定會朝着更加專業化、細分化的方向發展。北京的人才和業務結構的優勢,將有助於推動科技與行業結合的具象化。未來,拍賣行業在服務精度上將更加精準,把商業、心理、法律等資源聚合在一起,對文物藝術品的價值進行評估,實現藝術品價值的重塑。
傳統靜態交易加速走向線上動態拍賣
從2024年國內15家樣本企業數據看,受全球宏觀環境、行業內部的調整等因素影響,整體交易額持續縮減。海外藝術市場的下滑也很明顯,這是全球市場的共同特點。
2024年國際拍行大都選擇自己的空間進行展拍,拉長了拍賣週期的整體節奏,也打破了原來所謂的春季和秋季集中大拍的規則。另外,網上交易份額擴大,且增長幅度非常快,從直播預展到直播拍賣,從原來傳統靜態的交易,到線上動態的拍賣,是未來要推動行業去發展的一個方向。
3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開始實施,爲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企業要加強誠信經營,這對於恢復市場信心至關重要。
此外,要加強業務創新,藉助政策支持和科技力量,積極探索新業務模式和增長點。
儘管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挑戰很多,但最艱難的時候也是重新出發的機遇。
新的收藏趨勢正在形成
全球藝術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內地市場同樣面臨挑戰。一是行業縮表問題,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開始縮減規模,減少場地租賃等成本,國內企業也都在開源節流、降本增效。二是年輕藏家的審美變化,近現代和當代書畫下滑明顯,國際現當代藝術家卻接連拍出高價,顯示出審美的進一步分化。
我們看到,新的收藏趨勢正在形成,當有文化情懷的老一代藏家陸續退出市場,而年輕收藏家卻更傾向於購買西方當代藝術品,傳統板塊可能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在文化傳承和市場培育方面,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收藏,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總在談行業轉型,比如網上拍賣,這種線上線下模式的轉換,可能會提升運營效率,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網拍並非萬能,有些專場實際結款率可能並不理想。另外,私人藏家需要得到更多關注,政府應該在企業或者藏家建設博物館時提供相應的扶持政策,當然,前提是做好鑑定和甄別。
貫通學術研究與藝術市場結合的路徑
美術院校承載的主要是社會美育和人才培養的職責,我們需要將育人品牌再提煉或再加強。在傳統藝術史論學科基礎上,融入拍賣與策展的實踐經驗,培養出更多厚基礎、專業化的多元複合型人才。
比如首師大美術學院的藝術市場專業已經成立21年,探索出自己的育人品牌和專業思路,包括與中拍協合作推出“雙導師制”,初衷就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加強參與行業交流的力度。從藝術市場人才培養鏈條上說,我校本、碩、博各階段已經完備,下一步將着重關注如何凝練育人品牌特色、與實業與前沿對接,實現複合創新人才的成功培育,還有很長的路要經歷。
在一定程度上,學術研究需要跟市場結合,尤其是我所做的近現代美術史研究,其實有大量的史料來自拍賣市場和藏家手中。沒必要去排斥這部分資源,只要材料真實可信,我們應該將這種侷限打通。
從學術研究角度看,越往歷史前端走,能夠確認的真實史料越少,而對於近現代領域來說,不斷有新材料出現,一個重要來源就是藝術品市場或者拍賣,這些能看、能上手的新材料對於學術研究是有益的,甚至能夠對某一段美術史產生新的理解和認知,但因爲鑑定難度、認知深度的問題,目前真正與市場緊密聯繫的藝術史學者較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市場同樣需要學術力量的有效介入,能對藝術品價值起到重塑作用,比如中國近現代藝術家在全球市場上被重新評估,即與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支撐有很大關係。這條路也是漫長的,但未來可期。
青年藝術家值得關注
近年來,一些少壯派批評家、策展人等開始關注青年藝術家,因爲培養優秀的藝術家是深耕中國畫市場的關鍵。對於市場來說,藝術作品、藝術家都是核心要素。藝術作品的品質和價值,直接影響市場需求和價格;而藝術家的創作能力,則是決定藝術作品價值的關鍵因素。
從宣傳報道到藝術展覽,北京商報深耕文化典藏領域多年,也一直關注青年藝術家,這是很有前瞻性的。我認爲未來應該着重關注兩方面的藝術家,一是學院背景的新銳藝術家,他們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對藝術理論、藝術史、繪畫技巧等方面有深入的學習和理解。二是女性藝術家,她們同樣具有高學歷、高職稱,且有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細膩的表達手法。
新銳藝術家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能夠更好地將新技術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爲藝術創作帶來全新的可能。
責任編輯:何松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