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基”曇花一現!科創綜指ETF遭遇滑鐵盧:建信、工銀規模驟降 投資者紛紛“保本出”

新浪基金
03-26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主題投資熱潮的推動下,科創綜指ETF的發行曾風光無限。2月17日,建信科創綜指ETF首日募集超20億元上限,成爲年內首隻“日光基”。此後,華夏、南方、易方達等14家基金公司爭相入場,15只科創綜指ETF總髮行規模達227.8億份。然而,上市後劇情急轉直下,截止3月25日,建信上證科創板綜合ETF自成立以來基金份額縮水10.65億份,工銀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ETF份額縮水9.30億份,招商、南方、博時、匯添富旗下科創綜指ETF份額縮水超8億份,多數產品規模“腰斬”。截止最新,15只科創綜指ETF總髮行規模爲227.94億元,總份額僅剩下133.42億份。

  數據來源:Wind 截止至20250325

  收益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截至3月25日,已上市14只基金成立以來平均回報爲-4.89%,其中,富國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ETF跌幅達6.47%,天弘、國泰、易方達產品跌超5%。儘管3月6日市場回暖推動淨值重回1元上方,但投資者已加速離場——當日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旗下科創綜指ETF份額較前一日紛紛大幅減少38.7%、37%、36.2%,招商、華泰柏瑞產品縮水超30%。

  與A股新股上市不同,ETF缺乏明顯溢價空間,但投資者爲何急於在上市初期拋售?業內人士指出,這一現象與基金行業“衝規模”的營銷模式密切相關。部分銷售渠道爲完成募集指標,引導客戶集中認購新基金;甚至有從業人員自購以推高首發數據,待上市後迅速賣出“保本”。

  “ETF市場‘卷’首發的本質是搶佔先發優勢。”某頭部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科創綜指作爲今年首個重磅寬基指數,被視爲必爭之地。基金公司不惜投入高額費用爭奪渠道資源,銀行、券商則通過獎勵機制推動銷售。這種短期化操作導致大量“幫忙資金”湧入,一旦打開交易便火速撤離,形成“上市即縮水”的怪圈。

  ETF的規模戰正遭遇現實挑戰。隨着管理費普遍降至0.15%-0.2%,行業收入空間被大幅壓縮。頭部公司尚可憑藉品牌和渠道優勢維持投入,但中小基金公司已難承受高昂的發行成本。Wind數據顯示,目前54只科創綜指主題基金中,超八成屬於頭部機構,部分中小公司產品募集期延長至5天,與“日光基”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ETF的“馬太效應”加劇了行業分化。存量產品佔據流動性優勢,後來者即便搶到“首班車”,若無法持續吸引資金,仍可能淪爲“迷你基”並面臨清盤風險。

  科創綜指ETF的遇冷,爲基金行業敲響警鐘。當“重首發、輕持營”成爲常態,不僅損害投資者體驗,更可能透支市場信任。短期來看,科創板塊仍受政策與產業趨勢支撐,但ETF若想真正成爲投資者分享科技紅利的工具,行業生態的理性化轉型已迫在眉睫。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