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弘建議:企業需優先投資AI增強技術,優化人力配置

睿見Economy
03-31

專題:大國·經濟第四季暨高金洞見系列沙龍

  新浪財經攜手東方證券打造《大國·經濟》系列活動,與國內一線經濟與管理學院攜手,邀請經濟學家與管理學家把脈中國經濟,洞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活動第四季攜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邀請來自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頂尖學者,共同探索在全球化新階段下,中國如何有效應對挑戰,把握未來機遇,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全球經濟的和諧共生。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嚴弘出席並演講。

  嚴弘首先談到了像DeepSeek這樣的一些生成式AI對企業用工和公司價值的影響。他指出,生成式AI的出現帶來了許多新的衝擊,這不只是視覺上的衝擊,還包括在工作效能上的提升,並促成了一些新的能力。比如用AI可以更好地去實現醫學影像的3D建模;無人駕駛領域也得益於生成式AI的助力;生成式AI可以生成很多的視頻,甚至是“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些視頻。同時,在金融欺詐檢測面和風險評估等方面也可能帶來很多新的技術,用以提高我們的判斷能力。

  人們在感受到AI可以幫助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工作將會被AI替代。嚴弘表示,人們應該看到,技術的進步會給公司的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所以我們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需要一個比較合理的、量化的衡量標準。我們通過研究找到一個衡量公司對生成式AI的應對能力或者敏感度的度量,並且基於這個度量評判企業用工情況的變化以及公司估值的狀態。”

  嚴弘指出,生成式AI給每一個崗位所帶來的效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可能是對人力的替代效應,另一方面是對效率的增強效應。現在國內外對這方面的學術研究進展得如火如荼,但針對中國的研究相對還比較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基於中國的情況來產生一個合理的評估體系,同時研究AI的出現對企業的用工和估值帶來的影響。

  嚴弘指出,在研究中使用中國的數據時,主要依賴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來對大約1600多個工種進行分析。根據每個崗位在AI不同發展階段的一些特點,通過Prompt讓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去做分類評估,得到每個崗位對生成式AI的增強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度量,然後結合不同崗位員工的招聘數據,計算出在不同階段企業層面的生成式AI增強和替代分數,最終可以看到行業層面生成式AI的增強和替代的評分。

  2024年第一季度的結果顯示,增強指數最高的是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而隨着生成式AI技術的提升,它對不同崗位的增強效果也在不斷提升。其中,大多數被提升的比較多的崗位都是數字職業,而基本上沒有任何提升效應的都是一些體力勞動崗位。另一方面,打字員是首當其衝會被替代的,其次是計算機軟件測試員,計算機程序設計員被替代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因此,在生成式AI的衝擊下,目前體力勞動者似乎還是相對比較安全,雖然沒有直接被生成式AI替代的危險,但仍有可能被機器人所替代。

  另外,嚴弘表示,隨着技術進步階段的提升,生成式AI的增強指數的整體趨勢是在上升的,平均值從0.25到0.34,而替代指數的平均值也從0.43上升到0.46。

  他總結到,在AI增強方面,從行業的層面看,電信行業是增強指數最高的,金融行業一般也都排名前三,“知識密集型的行業更容易獲得增強效應”。而在AI替代指數中,排名靠前的同樣也是電信行業和信息技術行業。“所以不能覺得我們是技術崗位就高枕無憂了,實際上即使是技術崗位,也時時刻刻要站在技術發展的前沿纔不會被淘汰,否則當崗位工作效率在生成式AI的增強下提升一倍,則崗位人數二選一的話你就容易被淘汰掉。”

  另外,在AI增強指數比較高的企業,他們招聘的數量往往還會增加,說明企業業務發展比較快,很可能創造出新的崗位,而且平均薪酬也會比較高。而市場估值數據也進一步印證,市場寬基指數的成分股中,增強指數高的上市企業的市淨率(PB)和市銷率(PS)會高於增強指數低的企業,“AI提升生產力和運營效率,直接推高投資者對企業的價值預期”;而替代效應較強的企業估值則往往會承受下行壓力。

  面對技術衝擊,嚴弘呼籲理性應對:“企業在積極投資AI增強技術的同時,需平衡人力效率的提升和人力資本的保留。政策制定者應及時評估Al技術對就業結構的長期影響,主動出臺配套措施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新的AI革命。”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昂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