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2024年財報的相繼披露,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年度成績單也全景浮現。
財報數據顯示,整體營收與淨利潤指標上,三家均實現雙增長。其中,中國移動(600941.SH,00941.HK)繼2023年後再度坐穩萬億俱樂部,以1.04萬億元的營收繼續領跑行業,同比增幅3.1%;中國電信(601728.SH,00728.HK)、中國聯通(600050.SH,00752.HK)則分別實現營收5294億元、3896億元,同比增長3.1%和4.6%。
淨利潤方面,中國移動穩居榜首達1384億元,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以330億元和206億元位居其後,但利潤增速方面則相反,中國聯通以10.1%居首,中國電信8.4%次之,中國移動5.0%居尾。
值得關注的是,細分業務領域,過去幾年快速增長的雲業務已是運營商業務版圖的重要板塊。其中,中國電信的天翼雲和中國移動的移動雲雙雙突破千億大關,分別達到1139億元和1004億元。同時,三家繼續縮減資本開支,尤其是圍繞網絡的投資佔比持續下降,但AI以及算力投資佔比則持續提升。
顯然,面對傳統業務增長乏力,三大運營商正在集體將戰略重心轉向雲、AI與智能算力。“雲和AI這兩年在運營商的業務地位排序很高,這既是運營商創新增收的新引擎,也是三家公司的長遠打算。”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作爲定位國家關鍵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商的角色,運營商需要在這些領域提前佈局。多家市研機構認爲,運營商在算力、IDC等領域的資源優勢,將令其有望在AI時代迎來系統性的價值重估。
“兩朵雲”首破千億但增速放緩
作爲過去五年的明星業務,雲在運營商業績中的權重增長可用“飛躍”來形容。早在2019年時,中國移動的雲業務收入僅爲19億元,中國電信天翼云爲71億元。但在2024年的最新財報中,移動雲和天翼雲已經雙雙邁入“千億俱樂部”,其中,天翼雲收入1139億元,移動雲1004億元,聯通雲686億元。
這也是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首次邁入國內千億體量的雲陣營。據IDC此前調研,移動雲和天翼雲早在2023年已穩居國內雲服務商第一陣營。此次新的紀錄,也標誌着運營商在雲計算市場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以天翼云爲例,電信分析師付亮指出,其同比增長額約166億元,對比同期產業數字化服務的增長額爲77億元,前者增量超過產業數字化服務增量2倍,此外還相當於中國電信2024年服務收入總增量(約170億元)的97%,表明天翼雲已成爲拉動中國電信服務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表示,雲計算已經成爲數字經濟的基石,也是承載各類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設施。中國移動將雲計算視爲最重要的戰略、最重點的業務,以及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雲業務仍是運營商2024年增長最快的板塊,但從整體來看,其增速已從2021—2023年的“狂飆”轉爲“慢跑”。財報顯示,2024年,移動雲、天翼雲、聯通雲的收入增速分別爲20.4%、17.1%、17.1%,而在2023年其對應增速爲66%、68%、42%,均大幅放緩。
對此,在最新的業績說明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認爲,2023年天翼雲實現近千億的目標,這一龐大基數上實現17%的增長,符合雲計算行業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電信分析師周桂軍認爲,雲業務增速放緩,也反映出運營商雲的規模擴張存在部分依賴基礎設施資源的挑戰。天翼雲、移動雲雖規模領先,但IaaS+PaaS服務仍以資源型收入爲主,需要補足其在PaaS/SaaS領域的競爭力。
面對挑戰,融合AI,也在成爲運營商雲業務的破局共識。柯瑞文表示,雲計算行業正從通算向智算發展,只有向智能雲演進才能保持持續的增長,目前天翼雲全面邁向智能雲發展的新階段。楊傑表示,當前,雲計算要升級爲雲智算,將雲計算的各種技術和AI技術相結合,提供算力、模型、數據、生態、應用、工具等全方位的信息。
AI競爭加劇算力投資集體上漲
不管是智能雲還是雲智算,AI已成爲運營商在新一輪數字化轉型浪潮中的必選動作。根據最新財報,2024年,三大運營商在AI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明朗化並呈加劇之勢,同時,新年開支中的算力預算也將集體調高。
算力規模方面,中國電信截至2024年的智能算力(以下簡稱“智算”)部署規模以35EFLOPS(每秒進行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的體量居首;中國移動達29.2EFLOPS,但其2024年度淨增量卻達到了19.1EFLOPS;此外,中國聯通突破10EFLOPS。
財報顯示,中國移動2025年的計劃資本開支雖然將下降至1512億元,但在算力領域的投資將達到373億元,約佔整體資本開支的25%,而2025年通用算力規模將累計達到8.9EFLOPS,智算規模超34EFLOPS。
柯瑞文則直接表示,2025年中國電信資本開支也將會有結構性調整,如在算力方面,初步安排22%的增長,但不設限,將根據客戶的需求,根據市場發展的情況,進行靈活調度。
中國聯通也不甘其後。根據財報,2025年中國聯通固定資產投資在550億元左右,算力投資同比增長28%,這意味着其算力投資將會超過180億元。在業績電話會上,中國聯通董事長陳忠嶽強調,AI對於聯通來說,機會顯著、影響深遠,是中國聯通發揮網絡、算力、數據和運營優勢,實現技術、產品和市場升級的重要機遇,從通信運營向科技服務提能升級的重要引擎。
對此,楊光表示,算力是佈局AI的基礎設施,運營商未來既可以爲其他企業提供算力基礎設施來獲取利潤,也可以作爲自身發展AI奠定基礎,但後者更爲重要,因爲運營商更爲看重通過AI創新來開創增收的應用及產品,而非僅僅的算力供應者。
天風證券也指出,運營商算力資源利用率提升將帶來重估機會,但需警惕“重硬件輕應用”的風險。對此,柯瑞文在業績會上強調,算力只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其次是應用,但最重要的是提供解決客戶問題的服務,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賣算力。
此外,技術佈局方面,三大運營商今年2月已經宣佈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同時,截至目前,中國電信已推出50餘個行業大模型,中國移動“九天”大模型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中國聯通構建“元景”多參數級大模型體系。
隨着競爭加劇,楊光認爲,AI將會是未來運營商角力的主陣地,但與其他互聯網AI巨頭不同,運營商的戰略或會更多聚焦從政企市場突破,再向個人用戶市場滲透,這對運營商而言較爲穩妥且具有優勢。
增收困局第二增長曲線面臨挑戰
雖然三家運營商在雲、AI及智能算力等新興業務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剖析財報後不難發現,三大運營商仍面臨巨大挑戰。
雲業務增速的大幅放緩,顯然將給運營商的創新增收蒙上一層陰影。作爲運營商第二增長曲線的主要貢獻者,雲業務在近年來運營商新興業務收入中佔比較高,其增速放緩,也直接造成了三家運營商2024年的新興業務收入增速均下降到10%以下,其中,中國移動同比增速9.9%,中國聯通爲9.6%,中國電信只有5.5%。
同時,周桂軍認爲,運營商雲的增速放緩,也側面反映了國內公有云市場正在趨向飽和階段,雖然引入AI將帶來市場增量空間,但相比於其他互聯網雲巨頭在AI的投入體量,運營商在雲和AI增加的開支還是相對較少。
財報顯示,在雲和算力資本開支方面,三大運營商在2025年預估金額約爲800億元,對比之下,字節跳動給出的2025年資本開支爲1600億元人民幣,其中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約900億元,而阿里巴巴未來3年對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的投資更是達到38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來看,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四大巨頭的此項資本支出合計將超過3000億美元,這無疑將給三大運營商在雲服務市場上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付亮此前向記者表示,當前公有云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面對靈活多變的市場需求,運營商傳統體制與內部機制的調整仍顯滯後。面對互聯網廠商,儘管運營商憑藉網絡和政企資源具有一定優勢,但運營商更需要在商業模式和客戶服務上進行大幅革新。
同時,資本開支總額下降,但算力投資逆勢增長,也意味着5G、光纖等傳統網絡投資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未來基礎網絡業務的質量和體驗成爲市場觀察的焦點,而如何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投入,也將成爲運營商需要解決的難題。
楊光指出,雲與算力基建的“硬實力”躍升,而AI的盈利模式還不清晰,是當前運營商2024年業績反映出的現實。當AI從技術概念轉化爲收入增量時,運營商仍在尋求的,也是擺脫過去像網絡一樣的“管道化”宿命,而這將決定其下一個十年的成敗。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