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活起來,讓產業興起來!江門探路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建設

政府網站
03-31

轉自:江門發佈

在台山市國家非遺廣東音樂少兒傳承基地,每逢週末,總能聽見絲竹管絃之音悠揚迴盪。“這些孩子纔是嶺南雅樂真正的傳燈人。”廣東音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英翹與同仁們齊聚基地,悉心指導少兒民樂團的學員們,讓這古老的音樂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當鏡頭轉向江門的街頭巷尾、廣場公園,芭蕾舞、爵士舞、民族舞、中國古典舞、街舞……不同風格的舞蹈在這裏匯聚,不同年齡段的舞蹈愛好者,隨着動感的音樂盡情舞動,展現出生命的活力與激情。

△邑街舞“YO!JM”2024粵港澳青少年街舞公開賽現場。

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謀劃建設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這座以僑鄉文化聞名的城市,正致力於在音樂與舞蹈的律動中,書寫文化強市的新篇章。

爲何建?

國家戰略與僑鄉使命的共振

這是國家文化戰略的僑鄉響應。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音樂與舞蹈作爲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文旅融合的突破口。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亟需文化IP的支撐。江門作爲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是“廣東音樂之鄉”,也是“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先生的故鄉,建設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既是對國家戰略的響應,也是灣區文化協同發展的關鍵落子。

△舞劇《戴愛蓮》。

“音樂和舞蹈是跨越語言的文化紐帶,江門謀劃建設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既能激活僑鄉文化資源,又能服務大灣區文化共融。”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江門市合唱協會副主席姚立娟認爲。

這是僑都文化“雙創”的現實需求。

鏡頭從政策文件轉向基層一線:在蓬江區園山湖公園,72歲的舞蹈隊領隊關中平笑言:“跳舞讓我們年輕了20歲!”在臺山廣東音樂館,少兒樂團的孩子們正在排練,劉英翹說:“傳統曲目加入現代編曲,年輕人更愛聽。”

江門是數百萬海外僑胞的“根”,僑文化中蘊含的中西交融基因,爲音樂和舞蹈創作提供了獨特素材。通過產業基地建設,江門可推動僑鄉文化從“遺產保護”轉向“活態傳承”,打造具有國際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江門邑街舞“YO!JM”2023耀舞僑邑青少年街舞公開賽(齊舞邀請賽)。

這是破解藝術產業化的時代命題。

近日,陽光斜照進蓬江區東江路的翡翠音樂店,店主陳宗耀與樂隊成員正在排練。1995年那個滾燙的夏天,這位本土音樂人踏上音樂之路,恰逢江門音樂產業黃金年代。“數碼浪潮來得比我們預想得更洶湧。”他撫摸着2009年第四屆江門聲場音樂節的海報,記憶中的輝煌與當下的困境交織,“新技術的興起讓歌手更多地使用錄製好的伴奏,對樂隊的需求逐漸減少”。

“台山廣東音樂傳承基地培養了不少學員,但市場化演出收入僅夠維持日常開支。部分傳承活動依賴政府或公益支持,市場化運作不足,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台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也坦言。

△台山廣東音樂專場音樂會。資料圖片

建設產業基地,正是要將文化資源轉化爲經濟動能,讓“文化活起來、產業興起來”。

放眼全球,以音樂舞蹈爲核心的文化產業集羣正成爲城市經濟的新引擎。美國納什維爾的鄉村音樂產業年產值超百億美元,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每年吸引超400萬遊客。而在國內,作爲中國音樂產業“第三城”,成都2023年音樂產值達568.53億元,連續四年突破500億元大關。江門若能以產業基地爲抓手,將音樂舞蹈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不僅可激活本地消費,更能吸引大灣區乃至國際流量,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有望成爲灣區藝術經濟新增長極。

憑什麼?

底蘊與實力的雙重支撐

謀劃建設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江門有何底氣?

從文化底蘊來看,江門音樂舞蹈產業的“根”深扎於僑鄉土壤:廣東音樂發源地江門台山是李凌、黃家駒、陳百強等音樂名人的故鄉;戴愛蓮“人人皆可舞”的理念至今滋養着這片土地。

台山被譽爲“廣東音樂之鄉”,台山廣東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誕生了《娛樂昇平》等經典曲目,僑鄉音樂融合粵劇、民謠與西洋元素,形成獨特的“五邑音韻”。2015年以來,江門累計舉辦超3000場羣衆舞蹈活動,覆蓋200萬人次;“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羣衆舞蹈展演永久落戶江門,成爲國家級賽事標杆。

△“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羣衆舞蹈展演。李偉傑 攝

從硬件設施來看,音樂方面,江門擁有江門演藝中心、台山廣東音樂館等專業場館,爲音樂演出、排練和展覽提供了優質空間。近年來,江門還建設了多功能的音樂廳和錄音棚,爲音樂創作和錄製提供了專業支持。舞蹈方面,江門打造的“戴愛蓮舞蹈文化品牌”已形成矩陣:2萬平方米的戴愛蓮文化廣場、舞蹈主題雕塑羣、舞蹈特色小鎮,構建起“展演—培訓—創作”的全鏈條空間。

從政策層面來看,江門市委近年來實施“人才倍增”工程。2023年首次開展藝術系列職稱評審,進一步發揮職稱評價槓桿作用,促進我市藝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同時出臺了《江門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江門市音樂產業扶持辦法》等,爲產業基地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

市委宣傳部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提出着力打造“10張城市文化名片”;開全省先河以“揭榜掛帥”方式聚集全市各領域文化藝術人才,鏈接國內優秀文藝演出力量,在保持主題、主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用本土人才、身邊舞臺,對文藝作品進行最省資金的二次創作演繹,不僅有效調動本土文藝家的積極性,還擺脫了目前文藝精品普遍存在“曲高和寡”的尷尬。

△江門原創僑批題材舞劇《僑批·家國》公演。江門日報記者 郭永樂 攝

“在‘揭榜掛帥’機制下,本土文藝家跨界整合、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了1+1>2的疊加效應。”江門市舞蹈家協會主席陳天姿說。

從人才培養來看,江門建立了從幼兒到大學的舞蹈人才培養體系,五邑大學與廣東江門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均有舞蹈專業,培養“基礎實、能力強、技能精”的應用型社會舞蹈教育專業人才。

在音樂領域,江門高校積極加強與星海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合作。以台山市華僑中學爲例,該校是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2021年《中國好聲音》年度總冠軍伍珂玥就是該校校友。2023年以來,該校與星海音樂學院在藝術黨建品牌建設、師資隊伍專業培訓、高考備考輔導及教學設備更新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並在2024年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全校25名音樂生全部考上本科院校,其中1名學生被中山大學錄取。

“台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華僑中學學生綜合素質高,但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星海音樂學院“雙百行動”駐台山市工作隊隊長詹鎮豪說,星海音樂學院幫扶團隊進駐後,重點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並結合最新藝考政策對師生進行專題輔導,爲學子高考圓夢提供全面支持。

如何建?

多措並舉跨越產業升級門檻

建設國家音樂、舞蹈產業基地,江門如何在傳統與創新、資源與市場的碰撞中破局?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多位從業者,探尋解題之道。

——築巢引鳳,構建藝術人才磁場。

在五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師溫凱藍的琴房裏,學生正在排練音樂劇片段。這位國家公派德國留學生,畢業後毅然返鄉從事聲樂教學,既欣喜於江門音樂教育基礎紮實,也坦言音樂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五邑大學若能開設音樂本科專業,將成爲人才蓄水池的關鍵拼圖。”

在音樂領域深耕多年,江門市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鋼琴學會會員劉小艾早已與江門音樂產業緊密相連。她深感,江門謀劃建設國家音樂產業基地需要人力、財力、資源等多方面的堅實支撐。

“不少江門籍音樂人才在國內外頂尖院校深造後,因缺乏良好的平臺與政策支持,難以充分施展自身才華。”劉小艾認爲,音樂產業的核心是“人”,音樂產業發展的核心首先在於“聚人”,然而多數本土人才如蒲公英種子散落四方。她提出的解決方案直指核心:搭建“藝術人才庫”與藝術人才交流平臺,“通過多種渠道發掘具有潛力的江門籍音樂人才,讓江門音樂產業能夠保持持續的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IP賦能,讓傳統文化破圈生長。

當人才的“種子”落地生根,如何讓傳統文化的“新芽”破土?受訪者紛紛提出了一條清晰的路徑——以IP思維重構文化價值,形成“文化+旅遊”綜合效應。

“僑鄉音樂文化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應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創作源泉。”姚立娟建議,設立“僑鄉音樂文化研究中心”,系統性挖掘廣東音樂、賣雞調等資源,推動非遺申報與現代創作雙軌並行。

在翡翠音樂店,陳宗耀的手機屏幕上,珠海北村爵士音樂節的畫面躍動着靈感:清代古村與現代爵士樂交融,來自各地的觀衆穿梭其間。“我們完全可以在自力村碉樓羣打造‘僑鄉音樂節’,將江門特色美食和表演融合在一起,讓觀衆聽着鹹水歌品嚐黃鱔飯,在音樂與美食的雙重體驗中記住江門。”

“江門的音樂產業有着極大的潛力,音樂市場一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陳宗耀認爲,消費者永遠需要優質的音樂。特別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喜歡參加音樂節或演唱會,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音樂產業的發展,對消費的經濟拉動作用也很明顯,“音樂節+文旅”的綜合帶動效應在很多城市得到有效驗證,這將是未來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方向。

△今年1月舉行的恩平溫泉嘉年華“田”園音樂節迎客逾6萬人次,帶動消費超230萬元。

這個思路與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江門市舞蹈家協會榮譽主席林俐的設想不謀而合:“‘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羣衆舞蹈展演已舉辦多屆,若能將其升級爲‘舞蹈+文旅’嘉年華,讓參賽者在碉樓前起舞、在陳皮莊園裏創作,文化IP的傳播力將呈幾何級增長。”

——市場突圍,讓產業生態良性循環。

如果說文化底蘊是土壤,政策與人才是養料,那麼市場化運作就是讓產業之樹開花結果的關鍵陽光。

近年來,聚焦音樂舞蹈產業發展,江門演藝中心重點創辦了三大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舞臺藝術排演基地、廣東藝術教育實訓基地、僑都舞臺藝術研學基地,孵化了舞劇《戴愛蓮》、音樂劇《黨的女兒》、民俗音畫《僑都記憶》等江門本土項目。江門演藝中心總經理謝芬表示,希望藉助這些平臺,把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國外的文化藝術資源“引進來”,同時也推動僑都特色文化、本土孵化的文化項目“走出去”。

△音樂劇《黨的女兒》劇照。

在僑都大劇院,總經理溫碧娜展示了差異化運營之道:引進《使命必達》等平民題材優質音樂劇培養觀衆,再逐步推出本土原創劇目。“政府若設立藝術創投基金,對優質項目給予首演補貼,市場培育期將大幅縮短。”她以珠海民族樂團爲例——政府前期投入打造品牌,待市場成熟後通過商演反哺,這種“放水養魚”模式值得借鑑。

“目前江門音樂市場尚不成熟,觀衆付費意識並不強烈。培養觀衆付費意識,有了消費,音樂產業才能初步啓動,從而不斷地螺旋式往上走。”劉小艾說,政府需要明確資金投入方向與保障機制,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但產業發展不能僅依賴政府,還需探索多元化資金來源。比如,加強文旅與音樂融合,吸引更多人蔘與。

△民俗音畫《僑都記憶》。

舞蹈產業的突圍也頗受關注。美達錦綸研發抗菌舞蹈服、小岡香開發舞蹈香薰、用陳皮製成健康茶飲……林俐描繪的場景讓人興奮,她建議,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吸引舞蹈產業資源大展拳腳,打造一條包括研發、製造、體驗、消費的舞蹈文創文旅產業鏈,“當舞蹈產業鏈與江門製造碰撞,一場演出就能帶動紡織、食品、日化多個產業,從而進一步帶動文化藝術發展”。

他山之石

東莞市“圓夢松湖 知音有你”樂隊孵化項目:以音樂爲媒 激發青年人才活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高地東莞市松山湖,以音樂爲紐帶的青年人才培育計劃——“圓夢松湖 知音有你”樂隊孵化項目,正以獨特的模式推動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該項目自2024年1月啓動以來,通過整合園區資源、搭建多元舞臺,成功孵化7支風格各異的樂隊,吸引56名青年人才加入,成爲松山湖文化建設的亮眼名片。

據悉,該項目以“聚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爲核心理念,廣泛吸納園區科研人員、企業職工、高校師生及居民中的音樂愛好者,根據個人特長組建樂隊,涵蓋搖滾、民謠、R&B等多種風格。例如,“G—玖肆”樂隊成員來自研究院、企業等不同領域,工作日從事研發、教育等工作,業餘時間以音樂聯結彼此;“風向標”樂隊則由東莞理工學院學生組成,以自由與成長爲創作底色。

項目通過“展演+孵化”雙軌並行,全年舉辦8場主題音樂會,覆蓋戶外廣場、社區基地等場景。每場活動不僅展示樂隊成果,還增設積極分子展示環節,鼓勵新人登臺。

一年間,項目成效顯著,實現人才凝聚與文化賦能雙豐收。音樂會累計吸引超千名觀衆,成爲講述松山湖奮鬥故事的文化載體。通過音樂活動,青年人才在松山湖找到“第二舞臺”,如科研人員通過原創民謠表達創業心路,強化了紮根園區的信心。

“圓夢松湖”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一座城市與人才共成長的生動實踐。在這裏,科研與藝術交融,夢想與城市共鳴,奏響了灣區創新高地的人文強音。

專家聲音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席汪洌:推動名家工作室落戶江門

江門是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舞蹈之母、舞蹈教育家戴愛蓮先生的故鄉。可以說,江門的舞蹈羣衆基礎非常好,尤其在廣場舞、健康舞的推廣普及上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

近些年,江門吸引了“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羣衆舞蹈展演落地,並承辦了廣東省第二屆中老年舞蹈大賽、廣東省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等舞蹈比賽,持續推出一批具有時代氣息、僑都韻味的舞蹈文藝精品,塑造僑鄉文化新品牌,擦亮了城市名片。

要建設國家舞蹈產業基地,江門應在舞蹈方面加大投入,營造濃厚的舞蹈氛圍,多引入舞蹈名人名家,推動名家工作室落戶江門;普及推廣羣衆舞蹈的同時,積極發展尖端教育,大力培養本土優秀的舞蹈創編人才。此外,江門可以敞開胸懷、博採衆長,打造全國舞蹈種類的學習培訓基地。

目前,許多舞劇的首演盯着廣州大劇院,到國家層面就是國家大劇院,目光仍比較少聚焦江門。江門要找到一個正確的抓手,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吸引更多舞蹈節、舞蹈大賽落戶江門。

來源:江門日報(策劃:谷江民 謝敏 統籌:曹乃付 王平強 採寫:黎禹君 朱磊磊 蔡昭璐 胡晴晴)

責任編輯:方藝 葉雋毅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