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產業資本
一份翻倍的成績單隻給股價帶來了短暫的“狂歡”。
3月28日,水滴(WDH)股價報收1.3美元,大跌7%,直接吞沒了年報發佈後累計超25%的漲幅。
半個月前的3月12日,水滴發佈的2024年業績報告顯示,全年營收27.72億元,同比增長僅5.36%;歸母淨利潤3.6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0%。
受這份淨利增速翻倍的利好影響,水滴股價次日應聲大漲14.5%,報收於1.5美元,創下了一年半以來的歷史新高。
不過,這份翻倍的成績單隻給水滴的股價帶來短暫的利好,僅僅半個月後股價又跌破年報發佈當天的1.31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股價迴歸的背後,透露出了投資者對水滴成長性的擔憂——作爲營收與淨利潤支柱的保險經紀收入同比增速僅1%。同期,衆籌與其他業務依舊未脫離虧損泥潭。
這意味着,在保險經紀業務增速幾乎停滯的背景下,要想重新贏得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水滴只剩下儘快實現衆籌與其他業務盈利這條路可走……
利潤翻倍下的隱憂
3月13日,水滴公佈了去年的四季報和全年業績。
這份財報亮點頗多。首先,水滴公司2024年全年歸母淨利潤較2023年同比增長約120%至3.68億元;其次,公司核心業務保險板塊中首年保費(FYP)同比增長5.1%至74.7億元;最後,第四季度水滴錄得歸母淨利潤9962萬元,連續12個季度實現正向盈利。
在這份財報公佈之際,水滴董事會還批准新一輪約730萬美元的現金股息派發計劃。結合公司截至2025年2月底已累計從公開市場回購約5210萬份ADS(佔公司總股本超14%)的市值管理動作。
受這些利好消息影響,水滴的股價應聲大漲,從1.2美元最高漲至1.57美元,較年報發佈前大漲幅約20%。
“這一大漲並未改變市場對滴水成長性的認可。”一位來自國內某頭部券商的美股分析師表示,“更多是對其‘收窄新業務虧損’以及‘持續回報股東’動作的肯定。”
如今,短短的半個月之後股價又跌回年報公告前的原點,又進一步驗證了上述分析人士的看法。
財報顯示,水滴翻倍的歸母淨利潤,更多是來自“衆籌”與“其它”業務的虧損收窄,並非支柱型業務“保險板塊”的強勁增長。
相反受制於保險業務的低迷增長,水滴在2024年仍未突破30億營收的規模瓶頸。
具體數字來看,水滴全年27.72億元的營收,不及2021年32億元營收高峯的九成。
也就是說,水滴的營收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
究其原因,保險經紀業務過早的陷入增長瓶頸,是水滴營收停滯不前的首要因素。
對於水滴這樣的互聯網保險中介商,用衆籌工具(水滴籌)及互助工具(水滴互助)引流,再通過售賣定製保險產品變現是其最核心的商業模式。
根據招股書及公司財報,2019年-2024年,保險業務佔水滴總營收的平均比重高達89.5%。2024年這一比重所有下滑,但仍高達85%。
換而言之,水滴是一家以衆籌、互助以及互聯網健康等爲引流平臺的保險中介商。
但這種模式也並非一勞永逸,水滴這一支柱的保險經紀業務自2021年開始,以年化-8.4%的速度在萎縮。
令人擔憂的是,在保險業務持續收縮之際,水滴得以期望的兩大新業務“衆籌服務費”及“數字臨牀試驗解決方案”並未釋放出明顯的增長勢頭。
據《產業資本》統計,2019年-2024年,除保險業務之外,水滴的其他收入合計從1.96億元上升到4.08億元,年化增速不到16%。這些業務不僅體量小,還至今未扭虧。
如此一來,在支柱型業務規模持續收縮與新業務虧損難換高增長的雙重挑戰下,作爲一家科技類上市公司,其成長的想象空間又可想而知?
更現實的挑戰的是,2024年水滴翻倍的利潤增長勢頭,又能否長期的持續下去?
如今,二級市場股價又跌回原點的事實,或許已經說明了一切。
保險經紀業務盈利下降
仔細分析水滴的成績單,不難看出歸母淨利潤翻倍的背後,並非來自支柱型業務保險板塊的強勁盈利,而是受益於衆籌與其它業務的虧損收窄。
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水滴衆籌與其它(主要包括數字臨牀解決方案)業務的虧損額度分別爲-2201萬元與-593萬元,這兩項數據均較2023年同期的-5172萬元與2708萬元有明顯的收窄。
事實上,該兩項業務虧損收窄的趨勢貫穿了一整年,這使得2024年水滴衆籌與其它業務的經營利潤分別爲-9508萬元及-9653萬元,較2023年全年的-2.28億元與-1.55億元,合計節省出了2.09億元利潤,佔2024年公司經營利潤增增額的132%。
換言之,如果沒有“衆籌”與“其它”兩項業務虧損的巨幅收窄,2024年水滴的實際利潤增速則是負值。
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保險經紀業務利潤率的下滑。
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水滴保險業務的營業利潤率爲17.61%,較2023年同期淨減少4.2個百分點。而2024年全年,水滴保險業務的營業利潤率爲20.19%,則較2023年減少約2.4個百分點。
水滴的保險業務爲何會越來越不賺錢?
這恐怕與過去兩年發生在保險行業的一大重磅政策變動有關。
《產業資本》年報數據統計發現,2021年以來,水滴運營成本佔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攀升,由2023年的45.5%進一步攀升至2024年的47.5%。
在上述年報中,水滴公司解釋稱,公司運營成本的上升主要來自保險業務“轉介與服務費”的上升,以2023年爲例,該費用佔到公司運營成本淨增加值的61%。考慮到技術服務收入佔水滴總收入的比例長年不足7%,這意味着水滴毛利率下滑的“首因”——保險經紀服務成本的攀升。
相較於2024年保險中介行業,水滴的保險業務表現尚屬“可圈可點”。像慧擇、泛華等頭部上市保險中介商,2024年上半年營收端均出現了雙位數下滑,利潤端則由於運營成本的剛性下滑幅度更大。
這些保險中介紛紛出現業績變臉,離不開“報行合一”這一旨在“規範保險行業備案費用與實際執行費率一致”政策的推出。
根據梳理“報行合一”政策於2023年率先在銀保渠道實行,2024年初延伸到中介渠道。據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政策實施後,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較之前降低30%。
這一形勢對於近八成收入來自保險經紀佣金的水滴而言,無異於暴風雨的前夜。
須防範聲譽風險
儘管以“公益切入,用保險變現”的商業模式,讓水滴藉助“水滴籌”等自有流量入口一舉成爲互聯網保險中介巨頭。但“公益流量一旦使用不當又會造成巨大反噬”。
《產業資本》梳理發現,容易發生聲譽風險的主要包括:“水滴籌平臺上的詐捐”、“水滴保亂扣費”與“水滴保誤導性營銷”等。
以詐捐現象爲例。據DeepSeek統計,2019年-2024年,發生在水滴籌上的知名“詐捐”事件至少有7起,這其中就包括去年11月“湖北黃某的詐捐案”。
實際上,詐捐案的發生有可能動搖了水滴籌的公信力——用戶基於信任對大病患者進行衆籌與捐贈,但當這種“大病”變成某些人謀利的誘餌”時,衆籌活動的吸引力就會驟降。
至今,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中檢索“水滴籌詐捐”或“水滴籌騙人”等關鍵詞仍能搜索出大量相關內容。
除此之外,關於“水滴保亂扣費”以及“水滴保相關產品誤導性營銷”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上,關於水滴保的投訴內容一半以上是“自動扣費”與“誤導性營銷”方面。
銀保監會此前就因“水滴保險經紀在宣傳銷售頁面列出’首月0元‘誘導銷售,且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處罰其120萬元”。
據瞭解,水滴目前也針對相關投訴情況進行了整改。比如,通過技術手段將水滴籌上的惡意推廣數量,從2022年的每月數百起降到2024年的每月個位數;再比如,針對水滴籌平臺上的詐捐現象,公司通過建立“黑名單機制”與增加“真實性審覈”來避免。
顯然,這些舉措僅僅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想要在用戶心中築牢水滴的品牌聲譽,這對於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年輕公司而言,依舊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尉旖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