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單!未盈利企業IPO申請獲受理

金融時報
03-31

3月28日,據上交所官網顯示,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昂瑞微”)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並在科創板上市獲上交所受理。這既是今年以來上交所受理的第二單IPO項目,也是今年以來上交所受理的首單未盈利企業IPO申請。

此前,自2023年6月智翔金泰上市後,採用第五套標準申報的未盈利企業IPO審覈進程進入實質性暫停階段;2023年9月盛科通信採用科創板第二套標準上市後,未再出現未盈利企業登陸科創板;直到去年11月,西安奕材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這也是“科創板八條”發佈後,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業,目前該IPO項目仍處於“已問詢”狀態。

包容性,是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企業特別是未盈利企業最突出的優勢之一。3月11日,中國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提出“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儘快推出具有示範意義的典型案例,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證監會這一表態也被視作2024年“科創板八條”落地後,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重啓延續的重要信號。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的背景下,上交所受理昂瑞微上市申請,是資本市場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的又一典型案例,彰顯了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制度包容性持續深化。

上交所再受理未盈利企業IPO申請

成立於2012年的昂瑞微是一家專注於射頻、模擬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財報數據顯示,2022-2024年,昂瑞微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90億元、-4.50億元和-6470.92萬元;截至2024年末,累計未彌補虧損爲-12.39億元。

“通過把握通信制式升級和國產化替代的市場機遇,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業務管理水平,公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營業收入從2022年度的9.23億元增長到2024年度的21.01億元,複合增長率達50.88%,2024年度虧損額較前期大幅收窄。”昂瑞微稱,但考慮到市場景氣度、行業競爭、客戶拓展、供應鏈管理等影響經營結果的因素較爲複雜,其營業收入可能無法持續增長,存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持續虧損的風險,且一定時期內無法向股東進行現金分紅。

據悉,此次IPO昂瑞微擬募資20.67億元,用於5G射頻前端芯片及模組研發和產業化升級項目、射頻SoC研發及產業化升級項目、總部基地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昂瑞微研發投入金額累計爲9.8億元,佔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爲20.77%,已形成的核心技術均系自主研發的成果。截至2024年末,昂瑞微共擁有56項境內發明專利,1項境外發明專利,其中52項專利均被應用於其主營業務。

關於公司上市目的,昂瑞微在招股書中寫道:“加速關鍵技術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聚集行業優秀人才,提升技術研發水平;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爲投資者和社會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態度明確

科創板設立之初,便設置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在第二至五套上市標準中取消了盈利指標要求,有力地支持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一批具備關鍵核心技術、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促進資本與技術的有效對接。其中,“市值+研發”的第五套上市標準,更是邁出境內資本市場允許無收入、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的第一步。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科創板586家上市公司中,有54家在IPO時尚未盈利。

2023年8月,監管部門提出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之後,未盈利企業上市逐漸“熄火”。“當初IPO整體節奏都收緊了,未盈利的企業申報了也會被勸退,不過近期監管多次表態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重申資本市場包容性制度安排,就又有企業想要試一試。”有投行人士表示。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科技創新是探索未知的過程,既孕育新的動能,也伴隨着風險。科技企業往往經營業績不確定性大、轉盈利週期長,成功的可能有爆發式增長甚至指數級增長,失敗的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這是市場規律,也是創新規律。

前述科創板IPO申請已獲受理的兩家企業中,西安奕材選擇適用第四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昂瑞微因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適用科創板爲差異化表決權企業所設置的第二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

事實上,不僅是未盈利企業,近期,A股整體發行審覈速度有所提升。Wind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滬深市場共有13家企業上市,較去年同期幾乎實現翻倍。此外,年內拿到註冊批文的擬IPO企業中,多家企業從提交註冊到獲得IPO批文,用時僅十餘天。

不過,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當前A股IPO呈現“結構性恢復”特徵,審覈重啓但增量有限,效率提升且硬科技企業優先推進。IPO市場的全面恢復需待市場承受力、企業質量、資金面三方條件成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