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音樂帝國:騰訊音樂正在輸掉未來之戰?

藍鯨財經
03-31

文|韭菜財經v

作爲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雙巨頭之一,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憑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產品矩陣,長期佔據行業領先地位。

然而,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騰訊音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付費訂閱滲透率被網易雲音樂反超、獨家版權護城河瓦解、原創內容孵化乏力、社交功能短板凸顯,以及全球化佈局遲緩。這些問題不僅威脅其市場份額,更暴露了其在戰略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

訂閱滲透率之爭:用戶付費意願的落差

儘管騰訊音樂坐擁超6億月活用戶,但其付費訂閱滲透率(約8%)顯著低於網易雲音樂(約15%)。這一差距背後,折射出兩者商業模式與用戶運營邏輯的差異。

1.網易雲音樂的“社區化付費”策略

網易雲音樂通過強化社區屬性(如歌單共創、樂評互動、音樂故事等),將用戶從“聽歌工具”轉化爲“情感共同體”,從而提升付費意願。其黑膠會員體系不僅提供音質升級,更賦予用戶身份認同感,形成“爲情懷買單”的消費心理。

2.騰訊音樂的“流量思維”桎梏

騰訊音樂長期依賴廣告、直播打賞等流量變現模式,其會員權益設計更側重功能性(如免廣告、下載權限),缺乏情感附加值。QuestMobile數據顯示,騰訊音樂用戶使用時長中,超過40%流向直播及社交娛樂業務,音樂核心體驗反而被邊緣化。

3.價格戰與價值感知失衡

騰訊音樂試圖通過低價促銷(如連續包月折扣)拉動付費率,但用戶對“音樂服務本身”的價值認可度不足,導致續費率低迷。反觀網易雲音樂,通過差異化內容(如獨立音樂人專輯、播客節目)增強會員專屬感,形成良性循環。

後版權時代:從資源壟斷到生態競爭

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責令騰訊音樂放棄獨家版權,標誌着“版權軍備競賽”時代終結。這一政策雖促進市場公平,卻讓騰訊音樂失去了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1.版權壁壘破除後的同質化危機

此前,騰訊音樂通過收購華納、索尼、環球等唱片公司獨家代理權,構建了覆蓋90%以上流行音樂的版權庫。然而,版權開放後,網易雲音樂迅速補足內容短板,雙方曲庫重合度升至80%以上,用戶遷移成本大幅降低。

2.原創內容孵化:遲到的覺醒

騰訊音樂的“騰訊音樂人計劃”雖已吸引超30萬獨立音樂人入駐,但爆款作品寥寥。相比之下,網易雲憑藉“石頭計劃”“星辰集”等扶持計劃,孵化了毛不易、房東的貓等現象級音樂人,其原創歌曲播放佔比達45%(騰訊音樂僅爲22%)。

問題根源一方面在於功利化導向,騰訊音樂更傾向流量變現快的“網紅神曲”,忽視長期內容沉澱;另一方面在於生態閉環缺失,網易雲音樂從創作、宣發到演出形成全鏈條支持,而騰訊音樂仍依賴外部版權採購。

3. 音樂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困境

騰訊音樂曾嘗試通過投資唱片公司、併購直播平臺延伸產業鏈,但業務協同性不足。例如,收購懶人聽書佈局長音頻,卻未能與音樂業務形成有效聯動。

社交短板:流量池中的“孤獨聽衆”

社交功能是在線音樂平臺提升粘性的關鍵,但騰訊音樂在此領域明顯落後。

1. 網易雲音樂的“雲村社區”範式

網易雲音樂將音樂與社交深度綁定:用戶可創建“音樂日記”、參與“撲通小組”討論、通過“一起聽”功能實時互動。其日活用戶中,35%參與過UGC內容創作,形成高活躍度社區。

2. 騰訊音樂的“工具化”陷阱

騰訊音樂旗下產品更側重功能堆砌(如K歌、直播),而非社交關係鏈構建。以QQ音樂爲例,“撲通社區”模仿網易雲但活躍度低迷,用戶評論互動率僅爲後者的1/3。其根本問題一方面在於基因衝突,騰訊的社交優勢集中於微信/QQ,音樂產品未能打通社交圖譜;另一方面在於場景割裂:直播、K歌等場景與核心聽歌體驗分離,反而稀釋用戶注意力。

3. 數據印證:用戶粘性下滑

極光大數據顯示,2023年騰訊音樂用戶次日留存率較2021年下降12%,而網易雲同期增長7%。社交功能薄弱導致用戶“用完即走”,難以建立忠誠度。

出海困局:本土市場的“舒適區”依賴

相比Spotify、Apple Music的全球化佈局,騰訊音樂的出海戰略始終未能突破。

1. 投資替代自主擴張的侷限性

騰訊音樂選擇以資本出海(如入股Spotify、環球音樂)而非產品出海,雖獲得財務收益,但未建立自有國際品牌。其海外產品Joox在東南亞市場份額不足5%,且面臨Spotify、YouTube Music的擠壓。

2. 文化輸出能力不足

網易雲音樂通過“尋光計劃”推動國風音樂出海,TikTok憑藉算法重塑全球音樂流行趨勢,而騰訊音樂仍停留在版權轉售模式,缺乏內容創新與文化適配能力。

3.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美國SEC對中概股的審計監管趨嚴,加之國際市場競爭壁壘,騰訊音樂的出海窗口期正在關閉。

騰訊音樂的困境,本質是“流量帝國”與“音樂生態”之間的戰略搖擺。在獨家版權紅利消失後,唯有迴歸音樂本質,以技術創新提升聽覺體驗,以社區運營深化情感聯結,以全球化視野突破增長天花板,方能在存量競爭中重生。音樂產業的終局,不屬於資源壟斷者,而屬於生態創造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