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2024年報:六家促成貸款近萬億元 增長策略顯著分化

藍鯨財經
03-31

作者 |新經濟觀察團 堅白 

2024年,在宏觀經濟復甦乏力、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疊加助貸合作業務在貸前營銷導流等方面有所加強的監管態勢,以互聯網助貸爲主業的金融科技公司,面臨諸多挑戰。3月底,6家主要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已全部披露了2024年度財報。

財報顯示,2024年,奇富科技樂信信也科技嘉銀科技小贏科技、宜人金科等6家企業的業績整體保持了增長韌性,6家全部實現營收正增長,4家實現淨利正增長。

在規模指標方面,6家企業的新增貸款及在貸餘額,則呈現顯著的分化態勢,部分企業獲得大幅擴張,部分企業存在有意收縮。

兩大指標的背離態勢,昭示着步入存量時代後,行業內部發展策略的分化,不同的企業憑藉不同的稟賦、通過不同的路徑,以謀求盈利的持續增長。而在此期間,新一輪AI技術也在加速向助貸業務流滲透,金融科技公司的科技底座正迎來重塑。

 總營收達619億元全部實現正增長

在營收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實現總營收共計約619億元,按照營收規模,以100億元爲分界線,6家公司形成界限分明的兩大梯隊。

具體而言,奇富科技、樂信、信也科技全年營收均超百億,其中奇富科技最高爲171.66億元,樂信、信也科技則緊隨其後,分別達到142.02億元、130.66億元。而餘下3家營收規模均在50億元級別,其中小贏科技58.72億元、宜人智科58.06億元、嘉銀金科58.01億元。

而從營收增速來看,雖然6家公司2024年相比上年均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分化,規模較小的第二梯隊整體的營收增長,相比第一梯隊更爲強勁。其中,小贏科技、宜人智科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增速分別達到22%、18.59%,嘉銀科技則爲6.1%;而第一梯隊3家公司增速均在10%以下,樂信爲8.8%、奇富科技5.4%、信也科技4.1%。

在淨利潤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共實現總利潤約139億元,不過具體來看,營收規模上的顯著差異,並未體現在盈利能力上。6家公司中,仍然是奇富科技最高,其餘5家均未超過30億元,且相互之間並未拉開顯著差距。其中,信也科技達到23.88億元,小贏科技、宜人智科均在15億元水平,樂信與嘉銀科技則在11億元左右。

而從淨利增速來看,6家公司2024年相比上年同樣基本都實現了正增長,但與營收增速一樣存在明顯分化,且幅度更大。其中,小贏科技淨利潤增速達到29.74%,樂信、信也科技淨利潤同樣錄得同比正增長,增速分別爲3.20%、0.4%。

 增長策略顯著分化全年共促成貸款近萬億元

接下來,我們來看業務規模指標。金融科技公司經過多年發展,業務模式已經成熟少有變化,基本均以助貸業務爲營收支柱,因此,年度新增貸款規模以及在貸餘額規模,不僅直接反映着市場冷暖,而且從中也能一窺各家金融科技公司經營策略的調整轉變。

在新增貸款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促成貸款共計接近1萬億元,其中,奇富科技是唯一一家新增貸款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金融科技公司,而位列第二、三位的樂信、信也科技均爲2000億元出頭,小贏科技、嘉銀科技則均爲剛過1000億元,宜人智科規模最小,在500億元級別。

而從新增貸款同比增速來看,6家公司存在明顯分化,僅有2家新增貸款規模實現明顯擴張,其中,嘉銀科技同比增長14.40%,全年貸款撮合交易量由此突破1000億元大關,而宜人智科雖然規模尚小,但同比增長更加可觀,全年增速高達48.72%。

而在貸餘額同樣是有升有降,在披露數據的5家公司中,有3家實現了同比正增長,其中宜人金科同樣增速最高,同比增幅達到35.62%,是唯一一家兩大規模指標同時實現高雙位數增長的公司。

整體而言,在宏觀經濟復甦乏力、消費信貸需求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2024年金融科技公司業務規模整體保持了增長韌性,增速有升有降,並未出現整體性收縮的跡象。

而如果進一步結合營收、淨利指標來看,則可以發現,儘管業務規模指標整體有升有降,但金融科技公司整體的營收淨利卻仍然保持了較爲一致的穩健增長。在行業擴張期,業務規模與營收淨利兩大類指標通常呈現正相關,規模的增長拉動營收淨利的增長;而在行業步入存量時代,兩大類指標整體性的背離,則意味着行業內部發展策略的分化,不同的公司開始依據不同的稟賦、通過不同的路徑,以謀求可持續的盈利增長。

可以看到,奇富科技、樂信、小贏科技,選擇了控制業務規模,轉而通過精耕細作來實現業績增長。

據財報披露,奇富科技得益於其業務結構的調整——削減重資產模式業務、加碼輕資產業務,不僅有效降低風險並增厚了盈利,而且也拉動了收入端增長。從收入構成來看,2024年奇富科技平臺服務收入爲54.47億元,同比增加19.66%。其中,轉介服務收入貢獻最大爲28.43億元,同比大增199.26%。據財報解釋,轉介服務收入增加主要由於通過ICE(智能信貸引擎)撮合增加所致。

樂信的營收增長除了來自於業務結構變化,也來自於在縮減業務規模的同時提升服務費率。財報顯示,2024年,樂信的貸款收益率(takerate,淨利潤/平均貸款餘額)上升了22個基點至1.31%。收益率的上升帶來重資本貸款模式下促成與服務費同比增長26.5%至63.3億元,而這直接拉動了樂信整體營收的增長。

而小贏科技在新增貸款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實現了在貸餘額的穩步增長,據財報披露,這源於業務深耕之下2024年預期的提前還款率較上年有所下降,提前還款的減少不僅推動小贏科技貸款撮合服務收入實現了13.2%的增長,而且還拉動融資收入增長20.6%,疊加其他利潤表改善項,共同促成了小贏科技營收淨利的增長。

信也科技則向海外市場要增長,海外業務已經成爲信也科技的第二增長引擎。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信也科技國際交易額首次超過100億元,未償貸款餘額達到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 和31%。在收入方面,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達到25億元人民幣,在2024年全年總收入中的佔比已接近20%。

而嘉銀科技和宜人智科,則仍然希望抓住尚存的增長紅利,重金投入獲客,以期擴大規模,而且也都取得了較爲亮眼的成效。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宜人智科累計服務的借款人數量達到1235萬人,同比增長33%,用戶規模的增長推動貸款規模實現了高兩位數大幅增長。

而嘉銀科技全年新增借款人數達277.4萬人,同比增長約45.1%。其中四季度新增借款人數達80.3萬人,同比增長約88.5%。用戶規模的快速擴張,拉動全年貸款撮合交易量突破一千億元大關。

 AI技術成變革核心驅動力 重塑金融科技底座

在金融科技公司們憑藉差異化發展策略,以謀求可持續的盈利增長的過程中,對於科技的倚重也越來越明顯,可以看到,在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AI技術已成爲金融科技行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奇富科技通過構建智能體平臺,重構了金融生產力。連接2億+用戶及162家金融機構,豐富的自有場景數據爲奇富科技引入AI技術開發智能體提供了絕佳條件,截至2024年末,奇富科技完成超100個智能體研發並構建智能體平臺,其中26個實現商業化,提升了整個業務鏈效率。

小贏科技自主研發WinSAFE智贏體系,目前已經成爲小贏科技的“中軸器”,前端對接營銷,穩步提升獲客效率。中端對接風控評估,實現多場景賦能小微企業業務發展。後端對接智能客服平臺,大幅度提高客服效率,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提升用戶體驗。

樂信專有AI大模型“奇點”已在研發提效、內部工具、業務賦能等方面落地應用。研發提效場景中,實現研發人員100%落地應用,2024年月均輔助生成代碼86萬次、全年提出質量改進建議21萬次,有效助力研發人員編碼效率提升約35%;在智能對話場景中,通過大模型學習過往對話數據,持續優化和迭代對話流程樹、提升服務效果,場景開口率和交互輪次均有提升。

信也科技推出的智能體創新應用平臺Zeta,結合2023年發佈的大模型開發平臺E-LADF,構建了覆蓋投放獲客、風險控制、客戶交互等核心業務環節的智能化體系。AI技術的應用,推動着運營成本的持續下降,比如,在投放獲客方面,AI技術使廣告素材生產成本降低60%,在客服環節,信也科技大模型通過自動生成通話內容摘要及用戶關切點,使人效提升20倍。

宜人智科在2024年開啓了轉型升級的全新徵程,通過接入DeepSeek等先進AI平臺,公司實現了業務的深度智能化,從內部管理到外部服務,從獲客到風控,各個環節都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在AI智能化營銷方面,通過深度分析客戶行爲和偏好,實現了個性化的營銷方案推薦,目前已經累計實現營銷超過10億人次, 智能覆蓋超過970萬人次。AI營銷機器人,日均撥打超12萬次。

在內部技術沉澱和外部大模型發展迭代的催化下,嘉銀科技持續深化AI技術在客服、風控、營銷等業務場景的應用與賦能,實現全鏈路智能化、數字化升級。2024年,嘉銀科技自研的“天機”實時模型平臺有效連接各業務系統,加速在風控、營銷等多場景的模型投產和低門檻落地;“天路”DevOps智能化研發運維協同平臺,打造了一站式企業級敏捷研發樞紐,讓需求流轉更高效。

整體而言,在充滿挑戰的2024年,各大金融科技公司憑藉差異化發展策略,整體展現出了充滿韌性的增長能力,而發展策略的進一步分化,也表明行業步入存量時代後,競爭的核心和增長的邏輯均已發生轉換,而在行業整體增長邏輯切換的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稟賦,以及如何藉助新一輪AI浪潮重塑自身的技術底座,將成爲金融科技公司打造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