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潤)
以下是這篇重發正文。
11年前,我離開供職近14年的微軟。
很多人都不理解,爲什麼要放棄一個"微軟中國戰略合作總監"的光環,和一份相當不菲的薪水。
爲什麼不能先確定能得,再決定要舍呢?
這是因爲,未來,是不可知的。在我認識的人中間,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
這也恰恰是生命的精彩之處。面對未知,如果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確定增加50%薪水,提升一級頭銜的前提下,才邁出下一步,我估計我此生會寸步難行,或者越走越窄吧?
我想說說我職業生涯中的三個決定。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加入微軟
第一個決定是在1999年。
當時,我在一個微軟的合作伙伴的公司工作,職位是開發經理,帶領一個十幾人的團隊,開發辦公自動化解決方案。
我帶領開發的這個產品,獲得微軟年度合作伙伴獎,因此和微軟的不少朋友很熟。
在那之前,我想都沒想過我會有機會爲我的偶像比爾蓋茨工作,直到我一個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告訴我,他通過了微軟的面試,很快就要離職了。
我瞬間被點燃:原來我們是能加入微軟的啊?
我投了簡歷,並應邀到微軟面試。
我記得,我在來上海的火車上,還在認真的背誦着自己的英文簡歷。我從上午9:30坐進了一個會議室,不斷有人進來面試我(四個大陸人、一個香港人、一個美國人),一直聊到下午3:30,終於Daizy把我從會議室領到了一個辦公室,裏面坐着一個很高大的男士。後來我知道他是唐駿。
又聊了一個小時,唐駿站起來握我的手,說:恭喜你加入微軟。
我非常的興奮。然後再回到到人事部,Laura告訴我薪資待遇。這時候,我傻掉了。什麼,微軟的收入,只有我現在收入的一半多一點點。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面臨的第一次這麼大的薪水倒退。到底要不要去?
我和我所有可信賴的朋友商量。不少人覺得,微軟就是一個光環,薪水損失太大,沒有必要。也有一些朋友覺得要去,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未來空間更重要。
你們已經知道,最終我還是選擇加入了微軟。我在微軟漲了三年的薪水,才達到之前的水平。但是,我非常慶幸當時做的這個決定,否則就沒有之後的成長。
沒有人可以給你保證,你最大的決心,來自於你對自己的信心。
從技術部到市場部
第二個決定是在2006年。這一年,我已經在微軟技術部門工作了七年,領導一個30人的團隊,除了上海的團隊外,還有2個香港人、1個臺灣人、6個韓國人、14個印度人。
這時,Luke來找我,說,你要不要考慮加入市場部門?
我必須承認,市場部門對我的誘惑力很大。技術部門的人總是說市場部門的人太"sales",市場部門的人總是說技術部門的人太"technical",從1985年開始,我就一直和計算機打交道,我想換一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和外部客戶溝通。
通過微軟內部面試後,人力資源部告訴我,因爲薪資結構不同、崗位不同,所以加入市場部門後:
1)我必須搬出獨立辦公室,坐在工位上;
2)不再管任何人,變成獨立貢獻者;
3)基本工資下調20%。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面臨的第二次這麼大的薪水倒退。到底要不要去?
這次我沒有考慮太久,就決定轉崗。管多少人才算成功?賺多少錢纔算成功?
今天你擁有的,可能恰恰是阻礙你往前走的包袱。
七年之後,我離開微軟的時候,更加慶幸當時沒有爲了一間辦公室、20%的薪水停留在原地。
如果不是因爲沒有確定能“得”,就先決定“舍”,也不可能有之後在更大的江河學習游泳,成爲獨當一面的微軟中國戰略合作總監。
離開微軟創業
第三個決定就是離開微軟的這個決定,2013年。你可以失去的越來越多,決定放棄的難度就越來越大。這次的決定,不是降薪20%,也不是降薪50%,而是降薪100%,從此一分錢穩定的收入都沒有!
我深知,微軟給我的一切,都不是我的,只有我給微軟的,纔是自己的。我決定從微軟這條大江,跳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中去,放棄你借來的鑲着金邊的光環。
今天,我依然深深地熱愛着微軟,但是我再次無比慶幸自己能做出先舍再得地決定,讓我每天醒來都面對着無限的可能。
今天,我爲我能用自己的能力幫助這麼多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化而感到非常的滿足,也爲因此而獲得的比在微軟更大的回報感到滿足。
有舍,纔會有得
我的職業生涯的三個最重要的決定,都是決定舍,而不是決定得。
其實人生中,可能恰恰只有舍,才需要"決定"。不管多高的職位、多高的薪水,那些都是別人給你的,所以都是別人的。只有你用來換取這些報酬的能力纔是自己的。
如果你對更廣闊的海洋有渴望,對自己更強大的能力有信心,就別被恐懼拴住了自己。
有舍,纔會有得。與大家共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