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貓總:我在日本,用加密貨幣賣房子

Blockbeats
04-02
原文標題:《專訪貓總:我在日本,用加密貨幣賣房子》
原文作者:Mary Liu,比推 BitpushNews

他曾是傳統銀行和財富管理辦公室的從業者,

也是把數字貨幣變成買房工具的先行人。

他堅持在 Twitter 分享 10+ 年,

也接待了全球最神祕的一批鏈上客戶。

你可以用 USDT 在他這裏買下一套日本民宿,也可以一邊擼貓、一邊討論資產出海。

“我買房是爲了我的貓!”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這位以貓頭形象活躍於中文推特的“貓總”,你或許已經聽過他的名字。他以貓頭面具爲標識,發言風格詼諧諷刺,“黑大阪是我的職業”,自稱“海帶級金融從業者”,但他的真實身份,是日本創意初創房企京阪住業株式會社 CEO。

本文,我們將深入貓總的世界,一起了解這位帶着貓貓頭套、嘴上罵大阪人、實際上卻爲客戶一手交幣一手交房的嚴謹創業者,到底是怎麼把日本房產賣到幣圈的。

來自陸家嘴金融圈的原生“貓總”

早在 2016 年,貓總便開始投資比特幣了。

他學的專業是金融,走的是本科和研究生一路讀下來的“科班路線”,畢業先後進入銀行、券商、財富管理機構從業,傳統金融的路數都熟悉了個遍。

他對比推表示:“2017 年幣圈開始熱了,我就想跳過去,但沒人理我。”

他向包括 Binance、ZB、Gate 等主流交易平臺遞交過簡歷,背景是法國商學院,履歷是傳統金融,卻沒拿到一個幣圈 offer。

也是同一年,監管層一紙命令關停所有境內交易平臺,crypto 行業迅速熄火,他算是“錯過了”第一次的 Crypto 浪潮。

但這僅是一個小插曲,同時期,他已經開始打造個人 IP 了。

貓總並非一人一號的“創業者”,而是“傳承”而來。第一代貓總,是一位從諾亞財富出來的領導階層,後來因緣際會把這個賬號傳給了他。

如今的貓總,在推特上擁有穩定的粉絲羣體。他的頭像是一隻定製貓頭面具,始於 2015 年法國留學期間的萬聖節聚會,真正作爲品牌使用,是 2017 年他進入銀行體系後的決策。

在 2018 年一個偶然機會下,他瞭解到了日本房地產的機會——那時候日本房市並不熱門,但他“看見了方向”。

2020 年 1 月 3 日,貓總從浦東機場飛往大阪考察業務,當時新聞里正在播報武漢的一則新聞,他本以爲是個玩笑,沒想到此去再未歸國。covid 將他“封印”在日本,但也打開了另一扇門。

Crypto + 房產:走出一條務實之路

這幾年似乎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趨勢:很多人其實並非“剛需”,而是出於資產配置、身份、生活方式優化等綜合考量“潤”日。

有些是想把孩子送日本讀書,就先買房;有些本來就生活在東南亞或中東,覺得日本生活成本合理、安全係數高。

騰訊新聞報道,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人在日本買房的數量比 2021 年增加了 50%。從 10 月到 11 月短短一個月期間更是暴漲了 120%,東京的外國購房者當中中國人佔到了 8 成。

這其中也不乏很多在 crypto 圈賺到錢的人,迫切希望把資產轉爲“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資產,他們不懂日本不動產的流程,也找不到合適的中介。

而貓總,既懂 crypto 圈的語言,又有金融背景,還在日本。他抓住了這部分需求:日本房產相對穩定、收益可觀,且法律結構清晰,成爲 crypto 資金的一塊理想落地地。數字貨幣購房從此成爲一種現實選項。

這正是他所擅長的。

貓總表示,他不是做這個業務的第一人,但他是最早系統化輸出流程的人:“2018 年就有人用數字貨幣買房,但真正第一份中文攻略,是我們寫的。”

他的博客文章《數字貨幣交易日本房地產的實踐指南》幾乎是教科書級的,從換匯路徑、支付方式到可能踩的坑都寫得清清楚楚。

他還分享過真實案例:

“當年韓國人用 UST 買房,結果 LUNA 崩盤,全部違約。”

正因爲見過 crypto 圈的瘋狂,他格外謹慎,只做一對一真實房產交易。在信任極度珍貴的 crypto 行業裏,他靠實打實的交付贏得口碑。

據貓總介紹,數字貨幣交易日本房產具備幾個顯著優勢:

· 便捷跨境支付:無需通過傳統銀行,交易速度快,手續簡潔;

· 低稅務敏感度:不同國家對 Crypto Assets 認定不同,部分情況下更具靈活性;

· 市場天然匹配:crypto 圈投資者多爲年輕一代,對資產配置和生活方式有獨特偏好。

那些年,當業內人士在爲 DeFi、NFT 的暴富神話瘋狂時,貓總已經悄然把“USDT 換成東京房產”這件事做成了生意。

如何獲客?一個堅持寫推特 10+ 年的人,成了自己最好的廣告

“我 90% 的客戶都來自 Twitter。”——貓總 2022

貓總早期也走過“傳統套路”的營銷方式,寫公衆號、講乾貨、吹東京、講政策…

“但太捲了,大家寫得都一樣。”

直到有一天,他在大阪難波拍了一張 ATM 機滿是垃圾的照片發到推特,配文“這就是大阪”,結果爆了。

“漲粉一萬多,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流量密碼。”

這個無心之舉讓他意識到,市場不缺對日本的吹捧,而是缺一個敢講“反面”、“真實”的人,從此,貓總開啓了“專業黑大阪人”的營銷策略,也讓他成爲 crypto 圈最另類的地產中介。

信息氾濫的時代,你不能用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講金融,也不能用一個普通中介的口吻講日本房地產。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的時代,要麼就做得有趣,要麼就沒人記住你。

而“我買房是爲了我的貓”、“窮到只剩 32 萬房貸”這些 slogan,則來自於他真實的人生——

2018 年貓總家中資產曾突破 3000 萬,但揹負大量房貸。爲了減輕父母壓力,他扛下 95% 的貸款,目前還到只剩最後 32 萬了。

貓總也坦言,這條創業的路並不好走。早期手續費高達 12%,清算渠道幾乎被韓國人壟斷。2022 年 LUNA 事件爆發,大量客戶使用的 UST 歸零,清算渠道一度中斷半年。

“最難的不是流程,是信任。”crypto 人對中介天然警惕,而傳統日本房東對加密貨幣投資者也存疑,大量房源無法匹配。

他和團隊最終逐步搭建了自己的一套流程。不求做最快的,但要做活的最久的那一個。

貓總的客戶,幾乎都是 80 後、90 後的數字貨幣投資者。相對年輕、資金實力強,卻找不到願意接他們單的房地產公司,因爲日本房產從業者普遍年齡較大,不瞭解數字貨幣操作,而貓總,是少數懂幣又懂房的人。

他的公司也正在與日本本地一些開發商接洽,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可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的房源出現。

不急於追風口,只希望腳踏實地

談及火熱的 RWA(Real World Assets)賽道,貓總很清醒:“這個行業太早期了,像 100 年前的基金業。沒有底層資產保障,沒法律支撐,大部分還在炒概念。”

他不急着發幣,不急着把房產“上鍊”,只希望能先把“一手交幣,一手交房”的流程跑順。

“日本房地產還在用傳真辦手續。談智能合約自動交割?那是很遙遠的未來”。

但他依然相信方向沒錯。未來房地產交易一定會越來越平臺化、數字化,哪怕不是在鏈上,也會被數字資產持有者推動往前走。

貓總的終極目標是把“幣圈買房”變成規範服務。他不急於擴大規模,更願意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地服務清楚,把這個模型驗證清楚,再看是否複製。“至於未來能否做 RWA,需要看全球範圍內 RWA 的立法情況。我們不排除會小規模測試,但是現有的日本法律想要通過 RWA 還非常遙遠”。

結語

這不是個暴富神話,而是一個關於在傳統與新型金融的夾縫中,走通一條務實之路的故事。貓總用他對市場的直覺、對人性的理解,找到一個位置——然後坐穩了它。當潮水退去,或許正是這些沒有華麗敘事的“基建者”,最終定義了加密經濟的真實價值。

原文鏈接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羣:

Telegram 訂閱羣: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羣: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