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預審IPO)
文/瑞財經 李姍姍
入住華住、萬豪、洲際、亞朵、錦江國際等酒店,如需前臺接待、送餐送物、客房服務等,經常能看到機器人的出沒。
爲這些頭部酒店提供機器人的,正是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跡科技”),目前,該公司正在衝刺港交所“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
關注雲跡科技的IPO歷程,堪稱一部資本壓力下的突圍史。2022年,公司原計劃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但此後無果而終,該計劃在2025年3月終止後,公司迅速轉戰港股,核心驅動力在於18.7億元贖回負債的倒逼機制。
而在籌謀登陸資本市場的三年裏,雲跡科技總共虧掉了8億元,一切則源於經歷了多年的融資熱潮之後,用虧損換取擴張。
此後,酒店機器人市場遇冷,雲跡科技接連經歷“募資難”和“裁員潮”,公司尋求上市以獲得融資已迫在眉睫。
01
理工女攜一衆大佬造機器人,IPO前夕首席技術官突離職
雲跡科技的創始人爲支濤,現年53歲,是一位致力於發展人工智能的“理工女”,也是機器人領域少有的女性創始人及CEO。
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曾評價支濤,是女性創業者中“比較少見的技術派加業務派結合的人”。
她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學,理工科出身的她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並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
從事機器人行業,也是出於她從小對於機器人的癡迷,在創立雲跡科技前,支濤曾擔任北京英維思科技CEO,在傳感器及自動化領域擁有十餘年的經驗,積累了豐富的工業機器人、室內定位導航等核心技術經驗。
支濤創業的成功並非單槍匹馬,她的身後還站着一衆大神。
其中,聯合創始人之一吳明輝,本碩博均就讀於北京大學,是人工智能領域鼎鼎有名的連續創業者,他用18年時間先後創辦了秒針系統、明略科技和匯智控股。目前,明略科技和匯智控股也在衝刺港交所IPO,兩家公司估值分別達200億元和105億元。
2014年1月,吳明輝加入支濤的創業團隊,獲委任爲公司董事,並於2025年2月調任爲非執行董事,爲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管理建言獻策。
吳明輝的到來還爲雲跡科技獻了兩把“好刀”,分別是胡泉和李全印,兩人均出身於秒針系統。
履歷顯示,胡泉擁有逾20年企業管理經驗,與支濤年齡相仿,其曾先後擔任上海尼爾森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秒針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目前,爲雲跡科技“二把手”,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現年42歲的李全印則擁有約20年互聯網科技經驗及逾10年機器人項目管理經驗,曾先後在北京富訊盈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擔任軟件開發工程師、北京秒針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產品擔任副總監。目前,擔任雲跡科技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作爲雲跡科技的開闢者,他們均享有公司股份。遞表前,支濤直接持有公司9.73%的股份,控制行使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合共約36.52%的投票權;胡泉持股7.30%;吳明輝持股3.99%;李全印持股2.23%;員工持股平臺雲跡天使管理持股爲7.08%。按照40.8億元估值來算,支濤、胡泉、吳明輝、李全印直接持有的股份分別價值約4億元、3億元、1.6億元及0.9億元。
除了創始團隊,雲跡科技在發展過程中也持續吸引高端人才。2021年3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家林小俊博士加盟雲跡科技,出任首席技術官CTO兼核心合夥人,曾一度成爲行業大新聞。
資料顯示,林小俊是北京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專業博士,在自然語言處理及數據挖掘領域擁有多年研究經驗,長期專注人工智能領域科研和創新,並作爲主要技術負責人承擔多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他曾於2011年創建慧評網,首次實現了中國酒店行業的大數據應用。2015年主導慧評網與中軟好泰合併重組,成立衆薈信息並出任CEO。
林小俊的加盟令雲跡科技如虎添翼,其在職期間,全面負責雲跡科技整體技術架構設計和AI產品研發,2023年10月,雲跡科技研發出第三代“UP”系列機器人,當年售出17臺,2024年銷量增至672臺。
不過,作爲公司核心人員的林小俊本應出現在高管之列,但招股書中卻並沒有他的身影。有報道稱,雲跡科技宣佈赴港上市前一個月,林小俊突然離職創業。公司核心成員的離開,不禁引發外界對其經營穩定性的猜測。
02
三年未獲融資,面臨19億對賭壓力
雲跡科技發展早期,鎖定酒店用工成本高、培訓難度大的痛點,確定了以酒店場景爲主的發展方向。
爲了使產品更好地適合客戶,支濤曾親自走訪了前100家目標客戶,制定了機器人服務客戶時的喜聞話術,不斷優化產品。
隨着外賣的普及、疫情的客觀推動等,機器人送物的需求迅速增長。自2020年開始,酒店類客戶對於機器人的需求不斷擴大,大量訂單紛至沓來。
短短几年的發展,雲跡科技坐上了行業的頭把交椅。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來自酒店場景的收入計,雲跡科技在酒店場景的智能體市場排名全球第一,市場份額9.0%。
截至2024年末,雲跡科技已積累超3.4萬名企業客戶,包括超3萬家酒店及100家醫院,合作客戶包含萬豪、洲際、凱悅、錦江國際、亞朵等多家頭部酒店集團。同時,公司還綁定了國內大型酒旅企業。
作爲行業內的隱形冠軍,雲跡科技的背後站着一支龐大的投資隊伍。
自成立以來,雲跡科技先後進行了八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12.02億元,投後估值由0.5億元抬升至40.8億元,投資方包括騰訊、聯想、阿里巴巴、攜程、沸點、啓明創投等明星資本。
2018年,雲跡科技B輪融資拿到了1.28億元,有6家機構參與。其中茂跡壹號、茂跡貳號兩傢俬募基金頗有來頭。穿透層層股權可以發現,中國金茂(0817.HK)、申萬宏源(6806.HK、000166.SZ)藏身其後。
2021年12月,雲跡科技完成最後一輪D輪融資,阿里巴巴、河南科投、啓明創投等投資者合計注資5.8億元,這也是雲跡科技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
然而,一口氣吞進數億元融資後的三年多時間裏,雲跡科技在資本市場再沒了聲響。
遞表前,沸點資本持股10.70%,爲第一大外部股東;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股9.57%;騰訊、啓明創投、聯想、阿里巴巴、攜程則分別持股9.09%、5.39%、4.22%、2.94%及2.69%。其中,早期投資者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已持股超10年,騰訊、聯想入股5年未退出。
而此次衝刺港交所上市,雲跡科技還揹負着對賭壓力。根據補充協議,若18個月內未完成上市,投資者將恢復贖回權,雲跡科技則面臨18.7億元贖回負債需現金償還。而截至2024年末,公司賬面現金僅1.06億元,流動比率0.2,償債壓力較大。
03
主力產品跌價超22%,銷售過度依賴酒店場景
過去五年時間,酒店服務機器人逐漸標配化。一方面,是由於疫情期間無接觸配送的興起;另一方面,是酒店人工成本逐年上升,部分工種如保潔,面臨着招工難、流動性大的難題。這成了酒店機器人飛速崛起的好時機,雲跡科技亦在這幾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繼首代送物機器人“潤”系列之後,2021年,雲跡科技推出第二代“格格”系列,對“潤”系列的功能進行迭代升級。
2022年-2024年,“格格”系列機器人實現銷量分別爲1326臺、3777臺、6358臺;“潤”系列機器人則隨着“格格”的出世出現銷量下滑,各期銷量分別爲2881臺、1829臺、1255臺。
2023年,雲跡科技又推出機器人底盤“UP”系列,成爲全球首批推出的複合多態機器人產品之一,2024年銷量爲672臺。
而與此同時,行業競爭內卷也在同步加劇,機器人價格一降再降,雲跡科技也未能倖免。
雲跡科技首席產品官李全印此前表示,2016年公司賣出的第一臺酒店送物機器人價格13.6萬元,至今價格3萬元以內。
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的主力銷售機型“格格”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由2022年的2.68萬元下降7.1%至2023年的2.49萬元,並進一步下降16%至2024年的2.09萬元。
新品UP系列機器人的平均售價則從2023年的5.42萬元“腰斬”至2024年的2.23萬元。而“潤”系列機器人更是從每臺2.32萬元的價格降至1.31萬元,累計降價43.5%。
價格內捲成了商用機器人企業普遍難以盈利的原因之一。2022年-2024年,雲跡科技實現收入分別爲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波動中增長;各期淨虧損分別爲3.65億元、2.65億元、1.8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8.15億元。
從收入場景來看,雲跡科技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酒店,各期收入佔比達70.1%、95.1%及83%。可以看出,雲跡科技收入來源較爲單一,對酒店過於依賴。
對此,雲跡科技表示,公司計劃多元化發展,並將業務拓展至商業樓宇、醫療機構及工廠等多個場景。
雲跡科技的客戶羣主要由B2B場景中的企業客戶組成,此外,公司亦以B2C模式爲個人客戶提供服務,通過智能售貨機從事智能零售業務。
但云跡科技的客戶較爲分散,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戶貢獻收入佔比爲14.1%,而每個客戶的銷售收入佔比均不超過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雲跡科技缺少核心實力客戶。
04
毛利率翻倍,裁員降本
儘管雲跡科技成立十年以來仍未擺脫虧損的困境,但虧損面已經肉眼可見地收窄。一方面,要歸功於公司毛利率的翻倍,報告期內,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爲24.3%、27%、43.5%。
毛利的改善與利潤率更高的AI數字化系統業務有關。2022年-2024年,公司的機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佔比由83.6%降至77.2%;同期,AI數字化系統收入佔比則由16.4%提升至22.8%。2024年,機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數字化系統毛利率分別爲38.1%、61.5%。
另一方面,雲跡科技過去兩年時間裏迎來“裁員潮”,大力縮減了人力成本,從而降低了期間費用,爲盈利創造了空間。
2022年-2024年,公司研發開支中的員工開支分別爲5499.6萬元、4799.2萬元、4654.1萬元。其中,2023年-2024年同比分別減少了約700萬元、150萬元。
招股書稱,研發人員的員工開支有所減少,主要是精簡研發團隊,優化勞工結構及提高整體經營效率,對從事若干縮產產品線研發的輔助人員進行了優化。
截至2024年末,雲跡科技的研發團隊由66位機器人行業的專家和資深工程師組成,佔員工人數的約27.6%。
此外,銷售及營銷開支、行政開支中的員工開支同樣銳減,分別由2022年的6996萬元、7172.3萬元降至2024年的4033.9萬元、3766萬元,均收縮了近一半之多。對此,雲跡科技與研發員工開支減少幾乎保持了完全相同的說法。
大幅削減員工開支之下,雲跡科技期間費用率得到有效控制,報告期各期分別爲172.2%、125.9%、70.1%。
附:雲跡科技上市發行有關中介機構清單
聯席保薦人:中信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建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