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3月29日夜間,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發生的小米SU7標準版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將小米汽車推至輿論風口。
這起事件不僅讓市場對“電動車新兵”小米汽車,在極端場景下,電池、車鎖設計以及智能駕駛系統安全隱患的擔憂,也引發了消費者對小米汽車標準版低配車型,相較Max和Ultra等高配車型,安全性差異的質疑。
質疑一:標準版與高配版電池安全性是否存在差異?
市場普遍關心涉事車輛的動力電池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小米客服人員4月2日上午回應稱,小米SU7分爲標準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標準版搭載的是弗迪刀片電池或寧德時代電池,兩種電池混裝,隨機安裝,車主在購車時不能選擇。
然而,該解釋顯然無法打消市場的疑慮。
據瞭解,事故車輛爲小米SU7標準版,搭載比亞迪弗迪動力生產的73.6kWh磷酸鐵鋰電池,該電池包殼體抗壓強度爲1500MPa,低於高配版中寧德時代電池的2000MPa。
不僅如此,小米標準版採用比亞迪CTP技術,未配備高配版搭載的“電芯倒置技術”,後者可在極端情況下引導高溫氣體和火焰向下排出,而非向上侵入乘員艙,理論上可延長逃生時間。
有分析認爲,涉事小米SU7的電池在碰撞後3秒內爆燃,可能與電芯間隔熱材料(氣凝膠)層數不足有關,因標準版僅配備14層物理防護,而高配版爲17層。
此外,標準版電池底部採用普通塗層,而高配版使用“防彈塗層”,耐穿刺性能提升13倍,底部防護能力也有所不同。
行業專家指出,國標僅要求電池系統在熱失控後5分鐘內不起火,但實際高速碰撞場景遠超實驗室條件,電池包若因機械形變導致電解液泄漏,仍可能迅速引發爆燃。
此次事故中,車輛以97km/h撞擊水泥樁,電池包遭受劇烈擠壓,最終起火燃燒,凸顯小米SU7標準版電池防護設計的不足。
質疑二:車門鎖死是否存在設計缺陷?
遇難者家屬質疑事故後車門鎖死導致逃生失敗。小米官方回應稱,四個車門均配備機械應急拉手,位於儲物格下方,斷電時可通過機械解鎖。
然而,該解釋也未能打消市場的疑慮。
據瞭解,小米SU7標準版採用12V低壓蓄電池供電,位於車頭。事故中因車頭嚴重變形導致電源短路,電子解鎖功能完全失效。
作爲對比的是,特斯拉Model 3配備48V鋰電備份,解鎖時間長達120秒。而小米SU7標準版無冗餘電源設計,或導致事故中車門無法解鎖。
與此同時,小米汽車的機械拉手隱藏在車門儲物格底部,需掀開防滑墊並施加150N拉力,相當於提起15公斤重物,碰撞後變形的儲物格或使多數用戶無法及時操作。
清華大學碰撞測試顯示,當車門變形量超過50mm時,小米SU7機械拉手操作成功率不足37%。
此外,小米銷售環節對應急裝置的使用說明不足。多名車主反映,購車時未接受相關安全培訓,用戶手冊中的機械拉手說明易被忽視。當緊急情況發生時,進一步增加了處於慌亂之中車主的逃生難度。
質疑三:低配車型智駕系統是否充分考慮安全性因素?
事故發生時,小米SU7標準版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行駛。考慮到配置差異,市場對小米汽車低配車型智駕系統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質疑。
據瞭解,小米SU7標準版僅配備11顆攝像頭和5顆毫米波雷達,採用無激光雷達的純視覺感知方案,依賴算力爲84 TOPS的單顆英偉達Orin芯片。
與之對比的是,小米SU7高配Max版則增加了激光雷達,採用多傳感器融合,並搭載算力達508 TOPS的雙Orin-X芯片,無論是傳感器的數量和類型,還是芯片處理能力,相較低配版均存在顯著差異。
此次事故發生於夜間施工路段,對純視覺方案的識別能力進一步構成挑戰。
目前,國標要求AEB在100km/h時速下實現160米檢測距離,而視覺方案的夜間識別距離僅120米,在碰撞前2秒才發出預警,激光雷達方案則可達200米以上,Max版此前也通過了夜間120km/h靜止障礙物AEB測試。
小米官方曾表示,AEB功能僅針對車輛、行人、二輪車,無法響應錐桶、石頭、動物等路面上相對靜態的障礙物。此外,小米與Waymo合作開發端到端神經網絡模型,支持高速NOA,但靜態障礙物識別能力較弱。
此前,特斯拉Autopilot在類似場景中因純視覺方案曾多次發生靜態障礙物碰撞事故,而小鵬 XNGP、華爲ADS等採用激光雷達方案的系統識別率更高。
事實上,此次事故中小米SU7標準版的AEB確實未明確觸發緊急制動,駕駛員接管後製動不足,最終導致車輛碰撞和人員傷亡的發生。
結語:降本和營銷應有度、安全不容妥協
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價位的產品配置不同合情合理,然而在乘用車這種與人身安全息息相關的產品上,低配車型在安全方面做出多大妥協,廠商決策時尤其應當格外慎重。
若上述問題最終被證實,作爲新能源汽車的“新兵”,小米汽車可能將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要想挽回口碑,小米需儘快配合相關部門公開事故完整數據,並加快技術迭代,在研發投入上向安全領域傾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小米汽車業務研發費用約96億元,同比增長68.4%,銷售費用約51億元,同比增長75.9%,超同期研發增速。
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新能源汽車時需理性看待宣傳中的營銷噱頭,應更重視實際場景下的安全配置,畢竟安全才是一切的根基。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