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豐富餐桌,農業合作鼓起農民“錢袋子”(鐘聲)
——充分認識中美關係互利共贏的本質②
在美國艾奧瓦州的廣袤農田裏,農場主格蘭特·金伯利種植着數千英畝的大豆。這些大豆在秋季收穫後,經過清洗、篩選和包裝,被運往密西西比河的港口,裝上遠洋貨輪。經過數週航行,貨輪穿越太平洋,最終抵達中國。大豆隨後被運往榨油廠加工成大豆油和豆粕。大豆油進入中國的超市和餐館,成爲千家萬戶烹飪的必備品;豆粕被用作飼料,餵養豬和家禽。
艾奧瓦州的“大豆之旅”是中美農業合作的生動縮影。農業是中美起步最早、最富實效、最具潛力的合作領域之一。自兩國建交以來,農業合作始終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中美農業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天然的農業合作夥伴。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達291億美元,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佔美農產品總出口近1/5。2024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達245億美元,其中對華大豆出口總額近128億美元,美國出口的大豆一半銷往中國。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不僅滿足了中國市場的需求,還推動了美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美國農民的收入,雙方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美農業合作不僅豐富了兩國人民的餐桌,也鼓起了兩國農民的“錢袋子”。2023年,平均每個美國農民對華出口近9000美元。去年1月中美重啓農業合作機制,爲共同發展氣候智能農業、提高糧食產量提供新機遇,兩國農業合作的清單進一步拉長。隨着中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近5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中國人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將更快增長,中美農業合作將在開放市場中迎來更廣闊空間。
中美農業深化合作不僅惠及兩國,還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美兩國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互補性強,兩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不僅是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糧食安全體系的關鍵一環。從精準農業到生物技術,從節水灌溉到智慧農場,兩國在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合作,爲全球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動力,爲世界糧食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建設免於飢餓貧困的世界貢獻智慧和方案。
近年來,中美農業合作面臨挑戰。伴隨美國加徵關稅,中美農業合作陰雲籠罩。《華盛頓郵報》日前報道說,美國政府極具保護主義色彩的關稅和貿易政策,讓美國農民再次站在了“全球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上。美國媒體曾算過一筆賬:2018年至2019年,美國採取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近260億美元,2019年美國農民的收入比2017年下降約8%。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25農業展望報告》預計,2025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爲220億美元。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吉姆·薩特直言:“爲貿易戰付出代價的是農民。”這句話道出衆多美國農戶的心聲。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也損害中美兩國農業合作基礎。農業關乎民生福祉,不應被政治化、泛安全化所綁架。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爲農業合作創造良好環境,讓兩國農民和消費者繼續從中受益,共同推動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