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SU7 3月29日出車禍,4月1日小米股價暴跌 事發72小時雷軍回應
來源:智谷趨勢Trend
作者 | 王戰新
火光熊熊,一輛小米SU7在安徽境內的德上高速路段碰撞爆燃,致使車內3人全部遇難,據說均爲女大學生。
她們在從湖北開車去安徽準備考事業編的路上,懷着夢想與希望,猝然離世。
據澎湃新聞,一位自稱駕駛員男友的受訪者表示,他是車主,和女友相戀多年,感情很好,“只差一場婚禮了”。給喜歡小米的女友買了一臺SU7,本是爲了方便出行,沒想到突遭橫禍,從此陰陽兩隔……
讓人痛心的事故背後,暴露出令人警醒的問題:
一場全民盲目“吹”智駕的汽車盛宴,是不是來得太早了,讓很多人忽略了安全?
在小米汽車的宣傳上萬丈光芒的雷軍,曾發微博喊出小米汽車安全性最佳。但這個說要賭上自己全部聲譽造車的男人,是否已遭到流量的反噬?
致命的2秒鐘
事故發生三天後,也就是今天中午12:46,藍V認證微博賬號“小米公司發言人”發佈了公告,詳細描述了事件經過:
“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
“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
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爲97km/h。
最值得關注的,是事故發生全過程中,智能駕駛的表現:
22:27:17 NOA激活,車速116km/h
22:28:17 輕度分心報警
22:36:48 NOA發出脫手預警提示“請手握方向盤”
22:44:24 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發出減速請求,並開始減速
22:44:25 NOA被接管,進入人駕狀態,方向盤往左轉角22.0625度,制動踏板開度31%
22:44:26 方向盤往右轉角1.0625度,制動踏板開度38%
22:44:26-28之間 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
22:44:28 車端Ecall觸發
22:44:39 車端Ecall接通,確認事故發生,並報警、呼叫120急救服務。
22:45:06 與車主取得聯繫,確認非車主駕駛
22:47:15 調配120成功
約23時許 120抵達現場
從時間線可以看到,事故車輛在NOA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時,距離撞擊已經不足兩秒。
這致命的2秒,可以說是挑戰駕駛員的極限,參考116公里每小時減速到97公里每小時的過程,車輛整個行駛過程大約只有60米。
可以明確的是,自動駕駛(NOA)在遇到修路改道時,沒能完全躲開障礙,系統檢測到危險後先減速了,但接管後最後還是撞上了。
也就是說:駕駛者,對自動駕駛過於信任。
小米公告裏,也有兩句意味深長的話:22:28:17 輕度分心報警;22:36:48 NOA發出脫手預警提示“請手握方向盤”。
這是不是想“甩鍋”?把責任都推給駕駛者,也有網友被“帶了節奏”,指責司機“作死不要命”。
但我們設身處地想想,一個正值青春的少女,正在奔赴考編的路上,怎麼會不惜命亂來?
她的雙手之所以會離開方向盤,大概率是因爲她長期生活在“智能駕駛先進可靠”的輿論環境下。如果說她有過失,那最大的過失,就是盲目相信車企的自動駕駛宣傳話術。
這是一份致命的信任。
流量的反噬
近年來,爲了忽悠年輕人買車,不少車企已經放棄底線,明明只有L2輔助駕駛的水平,卻把“解放雙手”“自動駕駛”“XX公里0接管”頻頻掛在嘴邊。
部分汽車主播,爲了博取流量,也在直播間和短視頻裏瘋狂整活兒,比如“用飲料瓶夾方向盤來騙智駕系統”“開着智駕去後排看電影”“司機假裝睡覺讓車子自動開回家”。
這些充滿戲劇性的短視頻,再配上“國產逆襲”等激情話術,對年輕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據遇難者母親透露,女兒經常誇智駕“方便、安全”,當長輩發出警告時,女生還反駁,說有“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
另外,這位女司機還是小米的忠實粉絲,迷戀小米所有產品,可能不太懂高配車和低配車的區別。
從網絡流傳的圖片來看,她駕駛的這臺車,是小米SU7的標準版。
事實上,在小米SU7發佈會上,雷軍重點講了Max版的高性能,可以實現100米探測距離,輕鬆駕馭各種複雜路段。
然而,標準版只有一枚英偉達Orin N芯片,採用以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爲主的純視覺方案,算力只有84TOPS;Max版採用了雙達Orin X芯片,並配有激光雷達和多個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算力可達508TOPS。
雖然是同一款車,但算力相差好幾倍,安全性也就天差地別。可是,對大部分女生來說,可能不會關注這些參數細節,只留下“小米智駕很安全”的籠統印象。
這其實也是不少車企在營銷上慣用的“套路”。講性能上主推高配版,講價格時主推低配版,有意攪亂,就能讓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感覺“我用低價買到了豪華車”。
然而,當極端場景出現時,這樣的認知誤差,往往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
這也許就是流量的反噬。某種程度上講,這三位女生的死,跟某些無底線的汽車營銷,脫不了干係。
誰該擔責
關於這場惡性事故的責任,網上還有很多的討論。
比如,有網友提出質疑,小米公佈的信息是否獲得了車主的授權?如果沒有,是否構成了侵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行蹤軌跡”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應當取得書面同意的,從其規定。
部分法律專家則認爲,既然警方已經介入調查,小米就沒有資格“搶發”事故信息,要發也得由警方來發。
此外,也有網友認爲小米在公告中避重就輕,沒有解釋汽車發生自燃和自動緊急剎車系統失靈的原因,迴避了車門是否打開、安全氣囊是否打開、電池安全設計是否有缺陷等關鍵問題。
隨後,針對網友質疑車門斷電後無法開啓,小米汽車工作人員表示,在四個車門內飾板下方,儲物格位置均配有應急拉手,應急拉手爲機械鎖,即使電池受損也能打開,緊急情況下可使用應急拉手打開車門。
事故的責任如何認定,最後還是有賴於警方的調查。
但被奪走的鮮活生命,再也無法挽回了。
每一位汽車駕駛者,都必須擦亮眼睛、保持清醒,不要完全陷進營銷話術的“認知陷阱”之中,避免盲目推崇所謂的“自動駕駛”,好好休息,專心開車。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經不起錯誤。珍視安全,牢記生命至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