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亞洲3月31日晚間報道,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Foundries)考慮與聯電合併,成爲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以因應全球地緣政治變化日益緊張。
日經報道稱,兩家公司有意創建一家規模更大的美國公司,將生產業務範圍深入亞洲、美國和歐洲,藉此確保美國能獲得更多成熟製程芯片。
日經報導指出,兩家公司已就潛在合併事宜接觸,美國和中國臺灣的一些政府官員也知曉這一討論。一位知情人士稱,兩家芯片製造商大約兩年前曾討論過潛在的合作關係,但談判並未取得進展。
日經並未披露兩家公司交易金額等細節。格芯和聯電主力都是成熟製程,兩家公司市佔率在相差不大。根據研調機構集邦科技統計,去年第4季聯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爲4.7%,居第四,格芯市佔率4.6%,居第五。
一旦兩家公司合併,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將衝高至9%以上,超越三星與中芯,成爲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但仍與龍頭臺積電的六成以上市佔率有極大的差距。聯電成立於1980年,創立時間比臺積電更早,並且是中國臺灣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當年聯電與臺積電比拼,但後來在0.18微米制程之戰落後,兩家公司技術層次拉開。聯電股票於1985年在證交所掛牌上市,聯電ADR 2000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對於相關傳聞,聯電錶示目前沒有任何合併案進行。格芯方面暫時未有公開回應。
臺媒方面指出,兩家公司合併要克服困難重重。首先聯電與格芯分屬中國臺灣與美國,企業文化、管理方式及運營模式差異較大,整合過程可能出現管理衝突或效率低下的問題,合併後營收是否會1+1>=2仍不確定,但營業費用將直接急速增加。
其次,兩家公司均主攻成熟製程,部分技術可能重疊,導致資源浪費。製程相異的部分,如何協調技術開發方向,避免內部競爭,將是合併後的重大挑戰。此外,美國CFIUS(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可能對合並進行審查,尤其聯電作爲臺資企業,可能影響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戰略。
分析師表示,格芯財務狀況較差,合併可能增加聯電財務負擔。格芯2024年營收67.5億美元,年減9%。毛利率24.5%(非IFRS毛利率爲25.3%),淨虧損2.62億美元。格芯的主要股東之一阿布達比投資局(Mubadala),可能尋求降低持股或出售股份,影響合併條件。
此外,是否影響聯電與英特爾的長期晶圓代工合約,需再觀察。聯電2月營收月減8.1%、年增4.2%,部分來自地震的影響。第1季受惠去中化訂單的轉單,抵銷通訊和消費性產品衰退的不利因素,22、28nm還是主要的成長動能,市場預估全季晶圓出貨量維持上季水準,產能利用率也與上季相近,不過受到一次性ASP調整以及折舊費用增加、地震等影響,使毛利率可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