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將雷軍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儘管小米公司兩次回應市場關切,公司三位管理人員也先後發聲,但依然難以消除市場疑慮:小米SU7(標準版)的智駕系統在此次事故中有多少相關性?此次事故到底是駕駛人的責任還是小米SU7出了質量問題?小米SU7在安全設計上有無問題?
4月2日,北京兩位汽車專業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汽車行業是容錯率最低、試錯成本最高的行業之一,此次事件看似只是個案,但值得新能源汽車全行業反思,避免浮誇式營銷,把產品安全和可靠放在首位,認真思考科技發展與產品安全的平衡問題。
圖:小米汽車三位管理人員發聲 資料來源:個人微博
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安徽池祁段碰撞爆燃,導致三人身亡。4月1日,小米公司披露了相關細節。4月1日晚10點19分,小米公司創始人、CEO雷軍在其個人微博上發文稱“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並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批評,你們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聽見了,記下了,我們會用行動回答大家的問題。”
隨後,小米汽車通過其官方公衆號發佈《關於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一文,對市場關注的問題進行回覆說明。
不過,小米公司的這些努力依然未削弱市場對此次事故的關注,小米SU7高速爆燃、雷軍的回應、智駕安全等話題依然登上了4月2日的微博熱搜。
北京某高校一位車輛動力領域專家4月2日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目前的情況看,此次SU7交通事故可能暴露了現階段智能駕駛的一些缺陷,但不能因此否定智能駕駛的發展,重要的是車企、媒體要科學、嚴謹地宣傳智駕,甚至車企需要很保守地去對外宣傳智駕,在強調智駕的性能的同時更要明確告知消費者L2級智駕只是提供駕駛輔助,駕駛員仍需要全程監控路況,雙手不能長時間離開方向盤。
對此,4月2日,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動力資深研發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全球矚目,但我們也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如何平衡發展與安全是值得汽車行業深度思考的問題,目前來看,全行業都注重“快”,都追求速度,但汽車行業是容錯率最低、試錯成本最高的行業之一,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
他指出,動力性能是消費者尤其男性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慮之一。傳統汽車動力性能與價格基本成正比,想要更高的動力性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新能源汽車大幅降低了動力性能購買門檻,其15萬元級車輛動力性能堪比30萬元級傳統汽車,20萬元到30萬元級車輛動力性能堪比80萬元以上傳統汽車,小米SU7 Ultra動力性能可趕超千萬元級超跑。高動力性能車輛具有颯爽的駕駛體驗,但更埋伏着潛在的危險。消費者從駕駛傳統汽車轉變爲駕駛新能源汽車,車輛動力性能出現斷層式提升,但是對新能源汽車動力性能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認知,加之我國新能源汽車駕駛員駕齡相對較短、年齡偏年輕化、駕駛經驗和能力不足,這些因素疊加都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風險。
“日本曾經對汽車發動機功率有過限制,規定在日本銷售的量產車最高功率不得超過280馬力(約205千瓦)。這一規定旨在減少交通事故和環境污染”,該人士稱,在執行相當長時間、交通事故率下降後,該規定才撤銷,在我國新能源汽車交通事故率高於燃油車交通事故率的情況下,這些經驗也值得我們參考借鑑。
爲此,該人士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引導企業謹慎合理設計。廣泛對標和調研,以滿足實際使用爲目標,徵集社會意見,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性能參數指引,引導汽車生產企業謹慎合理設計動力性能,推動源頭治理;二是嚴格落實電子圍欄應用。生產超高動力性能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應研究分類分級的電子圍欄,並向有關部門備案,嚴格落實電子圍欄應用,非特定道路嚴禁釋放全部性能,提升車輛安全應用水平;三是提高特殊車輛購買門檻。管理部門應參考國外成熟經驗,研究制定超高動力性能車輛購買門檻,如駕駛員年齡、駕駛經驗、身體狀況、專屬駕照等;四是開展車輛安全使用宣傳。新能源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於傳統汽車,管理部門應開展公益宣傳,告知消費者安全使用方法,逐步提升安全駕駛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