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渠道分化:大行代銷收入普降超20%!險企價值狂飆,新華保險暴增516%

時代財經
04-03

  “去銀行存錢卻被推薦5年期保險”“理財經理承諾收益4.5%到期僅2.3%”——近期,小紅書、微博等平臺湧現大量關於銀行代銷保險的“踩雷”帖,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00萬次,讓不少消費者擔心“存款變保險”。

  一直以來,銀行都是代理保險業務的重要渠道,而隨着“報行合一”政策的深入實施,2024年銀行代銷保險收入普遍下滑,但險企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近年,爲應對低利率環境下銀行業淨息差收窄的壓力,中間業務收入被視爲銀行業績的“第二增長曲線”。然而,從A股市場已經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的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來看,中間業務收入普遍承壓,代銷保險收入同比普遍下降。例如,平安銀行代理個人保險收入8.43億元,同比下降超七成;招商銀行代理保險收入64.25億元,同比下降超五成;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代理業務收入同比下降均超過兩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市險企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卻迎來爆發式增長,平安人壽、人保壽險、新華保險等3家頭部險企增速均超60%。其中,新華保險增速高達516%。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時代財經表示,隨着銀保渠道“報行合一”的推行,渠道費用已經大幅下降,平均降幅在30%左右。因此,從成本的角度考慮,銀保渠道的吸引力在上升。

  銀行代銷保險“量增價減”,收入增長普遍受阻

  2024年,多家銀行的代銷保險業務收入增長遭遇瓶頸。儘管代銷規模普遍上升,但受監管政策、費率下調等因素影響,相關收入卻出現顯著下滑。

  “現在賣保險就像走平衡木,既要完成銷售指標,又得守住合規底線。”某股份制銀行廣州某支行理財經理王慧慧(化名)對時代財經坦言。她所在的網點2024年保險銷售額同比增長近30%,但個人績效提成卻縮水近半。

  這種“量增價減”的倒掛現象在2024年銀行業已成普遍現象。以招商銀行爲例,2024年其代理保險保費達1172.25億元,同比增長21.07%,但代理保險收入僅64.25億元,同比降幅達52.71%。招商銀行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主要是受銀保渠道降費影響。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銀行。2024年,興業銀行保險代理銷售量增長14.56%的同時,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下降13.18%;即便是代銷大戶交通銀行,在2024年代銷個人保險產品餘額3263.31億元,同比增長11.98%,代理類業務收入卻同比下降33.6%。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向時代財經表示,“量增價減”現象的一個重要成因是銀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相關費用進行降價或減免。同時,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經濟主體對銀行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在金融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許多金融服務呈現出“質優價廉”的特點,這將對未來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同樣受銀保渠道降費等因素影響,還有多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國有大行2024年代理業務收入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數據顯示,2024年多家股份制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普遍出現兩位數下滑。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該項收入分別下降14.93%、29.4%和、29.57%。其中,平安銀行代理個人保險收入8.43億元,同比降幅達71.8%。民生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張俊潼在近日召開的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回應稱,這種暫時性的費率調整是個短期因素。只要業務在增長,業務量在增長,就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國有大行同樣未能避開行業“寒流”。工商銀行2024年代理銷售個人保險規模同比下降19.2%至787億元。不僅是規模下滑,相關業務收入也在縮減。“受落實保險‘報行合一’政策、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等因素影響,業務收入有所減少。”工商銀行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

  其他國有大行的代理業務收入也普遍下跌,但降幅分化明顯。郵儲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以55.75%的跌幅居首,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分別以23.72%、20.6%的跌幅緊隨其後,中國銀行則以2.24%的輕微降幅表現相對穩健。

  4月2日,郵儲銀行召開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談及零售業務,副行長徐學明指出,代理保險是郵儲銀行傳統的優勢業務,但這兩年受“報行合一”政策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他表示,對此,郵儲銀行積極調整業務發展的策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郵儲銀行代理保險的降幅持續收窄。

  時代財經近日走訪多家銀行發現,理財專區已難覓“保本高收益”宣傳。王慧慧表示,嚴格執行“雙錄”規定後,銷售誤導投訴量下降。但不少消費者仍心有餘悸:“現在聽到‘預期收益’就緊張,寧可選擇定期存款。”

  險企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爆發,新華保險增速超5倍

  儘管銀行代理業務收入縮水,上市險企卻通過“報行合一”實現降本增效,推動銀保渠道價值躍升。

  2024年年報顯示,平安人壽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2.7%,銀保渠道壽險及健康險業務規模保費達217.94億元,同比增長10.6%;太保壽險銀保渠道實現規模保費409.02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新保期繳規模保費108.71億元,同比增長20.5%,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貢獻顯著提升;人保壽險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33.87%,達到23.41億元。

  新華保險2024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516.74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長期險首年期交保費138.73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1.5%。新華保險副總裁王練文在該公司2024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表示,2024年,公司銀保新業務價值達到25億元,實現增速高達516%,在新業務價值貢獻中佔比達到40%,較2023年提升27個百分點。在公司新業務價值增量貢獻中,銀保業務超一半,達65%。

  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監管層推動的“報行合一”改革,本質是破除銀保渠道費用虛高現象。“以前保險公司要給銀行支付的手續費裏,暗含大量銷售激勵費用,現在要求費用‘報多少、行多少’,直接壓降了渠道成本。”

  除了“報行合一”以外,監管政策的鬆綁也推高了銀保渠道的價值。2024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再次發佈《關於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取消銀行網點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數量限制。至此,銀保渠道執行十多年的銀保銷售“一對三”模式正式廢除。

  周瑾認爲,報行合一和“一對三”銀保合作限制的放開,對銀行和保險公司而言,均擁有着更多的選擇,也是一個行業格局重塑的機會。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佣金的競爭不再是主要手段,要靠產品的設計、服務的質量,品牌的口碑等因素贏得競爭,同時也會更多考慮銀行的客羣和品牌與自己的匹配度;而對於銀行而言,在選擇合作保險公司時,除了短期佣金收入的考慮因素,對於客戶長期需求的滿足以及客戶黏性的提升會變得更爲重要。因此,品牌聲譽好,客戶滿意度高,產品和服務更加貼合客戶需求的保險公司,有望將在這一輪的格局重塑中贏得先機。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