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學
如果雷軍不回應呢?
“小米SU7高速車禍致3死”事件持續熱搜,4月1日晚,雷軍以小米當家人的身份公開回應。
他稱,對高速車禍致三位年輕女孩離世表示心情沉重,並表示團隊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小組,30日趕赴現場、31日配合警方提交車輛數據,因事故在調查,未接觸事故車,現代表小米承諾無論如何不會迴避,會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進展、盡力回應家屬及社會關切,還表示聽到並記下大家的關注和批評,會用行動作答。
這番不長的回應,顯然是經過多輪打磨的。很多人也注意到,與雷軍往日高頻更新社交狀態的節奏不同,此次距離其上一條微博動態,已超過24小時 。
雷軍發文4分鐘前,小米汽車官方微博發佈了“關於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並沒有被雷軍轉發。如“安徽事故發生後,小米官方爲什麼不聯繫家屬?”“事故車輛已經被拉回北京”等網上傳聞。
巨大的輿論風波背後,是大衆,包括米粉的支持、疑惑、批評、責罵、旁觀的情緒關注。各種聲音夾雜成一股洪流,將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推入到最嚴峻的信任危機中。
這些討論裏,不少業界人士關注的重點落在:雷軍該不該立刻發聲?雷軍的回應是不是太晚了?這是一類“教大公司做公關”的技術性討論。有網友在小米汽車“回答”下的一條高贊評論,可以作爲答案:“這是我最欣賞小米的一點,你罵他,他會回覆”。
顯然,討論是必要的,比如智駕安全、事故原因、車企營銷、善後措施等,雷軍和小米也必須做出回應,接受罵聲。但在當前事故所有的細節都沒有完全披露,特別是警方調查報告沒有出來之前——雷軍也只能說,“因事故在調查,沒有接觸到事故車”——進行事故歸因都太早,其中不乏所謂的“專家分析”。
正如虎嗅所表達的觀點,絕大部分人會關注錯事故真正重要的“關鍵點”,也忽視了引發這次事故的真兇——所有參與方(包括車企、消費者、道路、監管)的不夠作爲。
實際上,完全沒必要過度關注雷軍或者小米回應的公關技巧,是雞賊的誘導,還是真誠的回應。因爲這個時候任何的技術性操作,在公衆面前都是“皇帝的新衣”,都會引來滔天的情緒反噬。
作爲小米的一號位,也幾乎是小米公司唯一的公關策略,考慮到其個人的流量以及與小米的捆綁,雷軍在官方調查結果出來之前,站出來表態,就已經是推演了各種預案的最好回應。但在生命和安全面前,這種“誠意”根本無法抵消之前過度營銷、狂立人設時挖下的坑。
就在小米汽車瘋狂上熱搜時,特斯拉等友商紛紛表達類似的觀點,“造車的首要原則永遠是安全”。雷軍和小米掀起一輪行業性的智駕安全冷思考,但代價太大了。這或是一個轉折點:對智能駕駛的盲目追捧,將進入冷靜期。
早在2021年,李想就在朋友圈發文,拒絕誇張宣傳。他呼籲,媒體和行業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的標準,L2=輔助駕駛;L3=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無人駕駛。一個多餘的中文字也不有,避免誇張的宣傳造成用戶使用的誤解。並提出,“在推廣上剋制,在技術上投入,對用戶、行業、企業都長期有利。”
他的表態有一個背景,當年8月,31歲的企業家林文欽,駕駛蔚來ES8汽車啓用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後,在瀋海高速涵江段發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李想並沒有提及此事,從其呼籲內容可見,他認爲是行業的誇張宣傳導致了用戶在使用系統時存在誤解。
進入2025年,智能駕駛再次成爲車企特別是造車新勢力的宣傳王牌,甚至成爲核心競爭力的標誌。比如特斯拉FSD多次被傳進入國內市場,狼真的來了;比亞迪喊出智駕平權的口號,要開創全民智駕時代。
對雷軍來說,這起爆燃事故也當引起其對造車思路的重新思考。他曾表示,智能電動汽車本質上就是“汽車×電動×智能”。過去十年,已經解決了電動化的問題;未來十年,將是智能化的十年。智能化將成爲這個時代的決勝點。“智駕+智艙+生態”將會成爲小米汽車參與競爭的技術制高點。
目前來看,作爲後入局者,小米在智駕技術上並沒有太多優勢,“人-車-家”的生態優勢纔是其殺手鐧。2024年,小米SU7上市即大賣,雷軍在覆盤小米SU7成功的原因時,他分享了幾條心得:
“我們在產品定義的第一條就是,顏值是王道,車好看是第一位的”。
“我們在產品規格書的第一條,就是要做好看”。
“這一次,我們一定要讓一半的女生喜歡我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女生喜歡的車”。
這與他在決定正式造車前的思考,並沒有本質不同。當時,他認爲,這個時代傑出的智能電動汽車,必須做好三點:首先是一輛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好車;第二,是可移動的智能終端;第三,更是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
所以,小米汽車設立的目標就是: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做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
這很難不讓人指着鼻子罵,小米汽車首要考慮的是好看、好開,駕駛安全並沒有放在首位。雖然雷軍也多次強調安全,比如小米的電池技術經過了包含碰撞、擠壓、火燒在內的1050項安全標準測試,這些測試項目數是國家標準的20倍。
在普通受衆眼裏,特別是經過小米手機、小米“全家桶”洗禮的米粉,雷軍給小米汽車所渲染的形象就是“好看,好開,舒適,而且具有性價比”。
小米用戶、米粉給雷軍的印象分太高了,其IP效應溢出到小米汽車上,就成爲財務報表中的銷售量、銷售額,但安全對於車主用戶來說,卻是永遠也不能降權的首要原則。
放在更長維度裏看,智能駕駛以及自動駕駛是未來發展不可迴避的趨勢。但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車企功能迭代和宣傳、用戶駕乘認知、監管部門作爲等各方面的關係,也是道路各參與方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雷軍造車,天命之選”,“小米造車,三年就成”的神話也需要被打破了。《流浪地球》裏那句話,永遠不會過時:“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