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回應SU7事故,智駕捲入暴風中央

藍鯨財經
04-02

文|商業黑板報

對米粉而言,是怎樣的一天?而對事故家屬,又是怎樣的一天?

一宗小米SU7的車禍,引發了外界對小米質疑,也讓智駕,即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審視。

4月1日,小米集團股價下跌5.49%,收盤時跌至46.5港元。

據媒體報道,2025年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

2025年4月1日22點19分,雷軍在微博上回應此事:

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並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4月1日當天,小米公司還曾發出了首條調查公告,並表示公司將繼續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嚴格遵循調查結果,確保事件處理公開透明。

一些細節數據被披露:事發深夜,駛經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涉及車禍的車型是小米SU7標準版,沒有激光雷達。

當時啓用了NOA智駕,並在撞擊前2秒發出風險提示並由駕駛員接管。駕駛員接管2秒後,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

整件事件仍有疑點等待後續調查結果,同樣受到公衆關注的是:在智駕加速普及的節點,駕駛員對智駕的信任度應該有多高?智駕的安全性有保障嗎?

 都叫智駕,有何不同?

在小米公告中,介紹了車型是小米SU7標準版,啓用了NOA智駕,對於汽車不熟悉的人,可能並不瞭解這些版本和名詞的背後意味着什麼。

目前小米在售的車型只有小米SU7,分爲標準版、Pro版和Max版。硬件上,出車禍的標準版沒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也只有一個;後兩者擁有1個激光雷達和3個毫米波雷達。 

在智能駕駛過程中,激光雷達可以通過發射激光,描繪出周邊物體的3D模型,毫米波雷達則可以識別前方的距離和速度差,預防碰撞。

此外標準版僅配置一顆英偉達Orin N芯片,算力爲84TOPS;後兩者則爲兩顆英偉達Orin X芯片,算力達到508TOPS。

因此小米SU7標準版僅能開啓高速NOA智駕,也就是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無法像Pro和Max版本那樣開啓城市NOA智駕。

可以這樣理解:相比Pro和Max版本,小米SU7標準版在智駕時相對沒有那麼聰明,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也相對更弱。

目前而言,可以從硬件上把智駕區分爲兩大方案:

一是純視覺方案,也包含視覺+雷達的方案,常見的如特斯拉、小鵬、比亞迪天神之眼C、小米SU7標準版都是這樣的方案。

好處是硬件成本低,一般能滿足高速路和輔助停車的智駕功能,特斯拉、小鵬還能靠端到端大模型優化,實現城區領航輔助功能。

缺點是整體硬件更依賴光照,夜間、雨霧天性能下降明顯;深度感知高度依賴算法,城區智駕更考驗車企調教水平。 

二是激光雷達方案,常見的如華爲、理想Max車型、蔚來、比亞迪天神之眼A/B等,好處是依靠一個到多個的高精度激光雷達,可以提供更強的智駕能力,惡劣天氣性能更佳,劣勢是裝配成本高,多傳感器的調試配合也很複雜。

至少可以這樣說,讓一輛視覺能力和運算能力較弱的車輛,開在能見度低的深夜,風險肯定更高。

 智駕升級安全拷問

回顧100多年的智能駕駛發展史,始終伴隨着無法迴避的安全拷問。

20世紀80年代,日本、德國和美國都真正開啓了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無人駕駛車,首次完成了DARPA挑戰賽,成爲當時唯一穿越240公里沙漠道路的參賽車輛。

2015年,特斯拉發佈Autopilot,基於Mobileye的視覺方案打造。

據資料顯示,首次死於特斯拉智駕的一位用戶,曾分享使用特斯拉AutoPilot避免車禍的視頻,獲得了170萬次觀看和馬斯克的轉發。

他的死因是,AutoPilot無法分辨橫穿馬路的白色大貨車和天空的區別,這也是純視覺方案始終難以完全解決的痛點。 

在國內,真正推動智駕普及的是新造車勢力以及不造車的華爲。近兩年來,智駕在新能源車上已日益普及。

2024年開始,蔚小理也乘着端到端大模型的東風快速迭代智駕,同時momenta、佑駕創新、地平線、大疆卓馭智駕等智駕方案提供商也風生水起。

2025年2月,比亞迪一口氣發佈了20多款車型的智駕版,低至6.98萬的海鷗車型也能配置智駕,20萬以下的車型普遍採用視覺+雷達的方案。

期間,大家也有所疑惑,智駕真的安全嗎?

當然,車企也有解釋,智駕並非是自動駕駛,而是輔助駕駛,並且駕駛者的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這裏面也不得不提到,短視頻平臺中,一些類似開着智駕睡覺的內容大量傳播,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掉以輕心。

 要如何看待智駕?

事實上,國內針對智能駕駛早有國標。根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駕駛自動化等級分爲1至5級不等。

其中,也對駕駛自動化系統激活後用戶的角色進行了定義。

0~2級的用戶是“傳統駕駛員”,3級的是“動態駕駛人物後援用戶”,可以理解爲交給車輛駕駛,必要時接管;4到5級是“乘客”,意味着用戶可以脫手離眼,完全交給車輛駕駛,出事也由車企負責。 

目前在國內上路的所有民用乘用車,最高也是L2級,也就是“傳統駕駛員”。

何小鵬在3月曾說,下半年小鵬將在中國率先實現L3級別智能駕駛的軟件能力和體驗。在明年還將規模量產支持L4級別低速場景無人駕駛的車型。

當然,以上都是“L3 Ready”和“L4 Ready”。就算車企準備好了,也必須得到有關部門審批通過,否則在法規上來說,始終只是L2車型。

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論壇上發佈的《中國智能駕駛商業化發展白皮書》,2024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11082億元,增速達34%,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

目前在同花順的無人駕駛板塊,有306支成分股,總市值達到5.9萬億。

在白皮書的調研中,用戶一方面已經無法離開智駕,僅有16%用戶可以不要智駕;另一方面,認爲能在短期內(2030年)能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用戶比例,從2022年的31.5%降低至如今的27.6%。

TOP君和身邊接觸的不少媒體,都有高頻次接觸不同品牌智駕汽車的機會,簡單粗暴看下來,喜歡和不喜歡智駕的比例都不低。

但值得提醒的是,生命可貴,在任何時候,自己的安全要自己注意,自己的生命也要自己負責。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