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回歸,擔起“關鍵”任務

藍鯨財經
04-02

文|獵雲精選 邵延港

在釘釘創立的第十年,出走四年多的創始人陳航(無招)又被阿里請回來了。

3月31日晚,釘釘方面向獵雲網證實,阿里集團擬收購陳航創辦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交易完成後,陳航將出任阿里集團釘釘CEO。原釘釘CEO葉軍(不窮)將回歸阿里集團,另有任用。

陳航從0開始創造了釘釘,是釘釘的靈魂人物。2020年,因發展理念不同,陳航離開釘釘,離開阿里,帶着幾位釘釘核心高管在杭州創立兩氫一氧。但作爲阿里1999年的實習生,無論是對阿里,還是釘釘,陳航與二者之間都有着很深的羈絆。

此前因分歧而離開,這次也將因共識而重聚。陳航迴歸,背後也有着阿里集團層面的戰略調整。在AI浪潮中,作爲阿里AI TOB戰略的核心平臺,釘釘正在進行智能化轉型,而能夠接手阿里這一關鍵任務,可見吳泳銘及阿里對陳航的信任。

陳航和釘釘,在阿里變革中起伏

陳航,算得上阿里創業的元老級人物。1999年,陳航成爲剛成立的阿里的第一位實習生,上司就是吳泳銘。不過畢業後,陳航便前往日本工作生活了11年,因此,陳航錯過了阿里巴巴創業之初的崢嶸歲月,但陳航並沒有與阿里斷聯。

2010年,陳航受“老領導”吳泳銘之邀,加入阿里巴巴,先是負責淘寶的搜索業務,然後又被派去負責一淘的運營,但這兩個產品算不上很成功。不過,阿里並沒有對陳航失去信心。

2013年10月的一個晚上,陳航接到通知,要他到來往團隊報到,負責來往產品。這個命令來自馬雲。彼時,微信已經有近6億用戶了,而胸懷“社交夢”的馬雲卻剛剛推出“來往”。對於“來往”,馬雲十分重視。當陳航接手時,“來往”項目團隊只有20多人,但阿里傾注大量資源, 陳航甚至可以在阿里內部選人,馬雲也爲項目團隊支援了十億資金。

不過,動用阿里所有資源宣傳和推廣後,“來往”的數據表上成績不錯,但是用戶留不下來。“來往”做得很努力,但因爲失掉先機,微信當時壓得來往抬不起頭。2014年,阿里決定放棄本被寄予厚望的“來往”。

陳航又失敗了,但阿里並沒有放棄陳航,甚至給機會讓陳航重新開始。陳航提議組建一個小團隊繼續深入地做調研,希望能做一個區別於微信朋友圈的工作圈。2014年5月,陳航向馬雲借阿里的聖地湖畔花園,說是要沾沾風水吧!

當時陳航團隊只剩下六個人。2014年下半年,釘釘當時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產品模型,只是在功能和用途方面還沒有明朗,包括陳航在內都還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

經過很多很多次迭代升級,半年後,釘釘1.0版本上線。因爲“板上釘釘,言之鑿鑿”,所以釘釘叫“釘釘”。

進入尚未被建立護城河的工作社交,釘釘如入無人之境。釘釘率先獲得了國際上最嚴格的ISO27001:2013 安全認證,成爲中國首個獲得該認證的企業級社交平臺產品,逐漸成爲中國最大的企業通訊應用。

只不過對於釘釘的發展方向,陳航這位創始人並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2019年,馬雲宣佈退休後,時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的張勇主導了一次組織升級,宣佈釘釘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陳航從釘釘調任到集團,向張建鋒彙報。

第二年,阿里宣佈“雲釘一體”戰略,將釘釘升級爲“大釘釘事業部”並與阿里雲全面融合,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直接管理。作爲調整的一部分,陳航被調離釘釘CEO職位,轉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助理。

在阿里“雲釘一體”戰略下,阿里雲通過釘釘獲取企業客戶資源,提升雲計算收入。但陳航更希望釘釘保持獨立性並發展壯大。分歧之下,陳航向集團戰略不得不妥協。

2021年,陳航正式出走創業,成立兩氫一氧。一同創業的還有此前釘釘的核心骨幹,包括原釘釘副總裁任卿、原釘釘市場部負責人甘聰、以及原釘釘首席架構師、CTO朱鴻。

打造過釘釘這樣超級應用的陳航團隊,在資本市場自然不會被忽視。但即便是獨立創業,陳航依然沒有離開阿里的“勢力”範圍。

天眼查信息顯示,兩氫一氧在2021年6月和7月已經分別完成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天使輪的估值定在30億。投資方包括吳泳銘的元璟資本、阿里雲戰投出身的張婷的深澗資本,阿里巴巴合夥人蔡崇信的家族辦公室Blue Pool Capital,以及IDG。

另一方面,釘釘的第二任CEO葉軍在2020年上任。在葉軍的帶領下,釘釘延續高速增長勢頭,如今已成爲全國用戶數最大的企業應用,其用戶數超過7億;生態夥伴總數超過5600家,覆蓋了20個國民經濟行業,遍佈135個城市。

不過,儘管釘釘大客戶數量增長,但轉化爲雲收入的效率其實並不高。阿里的“雲釘一體”戰略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023年,阿里再次進行組織變革,隨着“1+6+N”的啓動,集團拆分爲多個獨立業務集團,釘釘從阿里雲剝離,成爲“N”中的獨立業務單元,不再由阿里雲直接管理,“雲釘一體”也隨之終止。

在管理層上,張勇卸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吳泳銘一人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兼CEO、淘天董事長兼CEO、智能雲集團董事長兼CEO,本地生活業務也由他直接管理。

吳泳銘掌舵阿里,加上釘釘獨立運營的路線跟陳航一開始的計劃契合,這或許成爲陳航能夠迴歸的重要契機。在該戰略之後不久的釘釘2023年生態大會上,陳航作爲神祕嘉賓出場。

有人說,陳航的迴歸,更加證實了當年“雲釘一體”就是瞎折騰。但陳航的迴歸,也代表釘釘在新的戰場上,需要更有影響力的掌舵人。

AI競爭,阿里將釘釘的挑戰交給陳航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吳泳銘明確主張在阿里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化”,並告知所有部門,2025年的績效將依據如何利用AI促進增長來評估。此舉,爲阿里的AI加速轉型敲響戰鼓。

今年2月24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計劃未來三年投入至少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計算和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遠超過去十年投資總和。阿里是目標不僅在現有業務中融入AI,還積極佈局一系列AI原生應用。

在阿里內部,對於基於成熟AI技術打造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充滿信心。在ToC端,夸克成爲其AI戰略落地的重要載體。今年3月13日,阿里宣佈推出AI旗艦應用——新夸克。此外,阿里將To C硬件業務“天貓精靈”歸入智能信息事業羣,通義也從阿里雲分拆歸入夸克所在事業羣,夸克將成爲阿里AI戰略的第一個重拳。

在ToB端,吳泳銘直言釘釘對阿里的重要性。

在葉軍管理時,釘釘已經是阿里ToB業務最大的窗口,也是阿里集團四大戰略級創新業務(1688、閒魚、釘釘、夸克)之一。據公開數據,目前,釘釘用戶數已超過7億,生態夥伴總數超過5600家,釘釘AI每天調用量超1000萬次。2025財年,釘釘訂閱收入超過30億元,並預計在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

創立十年,釘釘就邁過商業化門檻,在企業軟件市場這種案例並不多見,但如今的市場環境,釘釘不能只是完成扭虧這麼簡單了。

兩年前的釘釘生態大會上,陳航說釘釘應該做得“酷”一點。阿里管理層在2025財年三季度財報中提到過:在AI時代,釘釘是阿里To B端最重要的資產。

有媒體援引阿里集團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陳航迴歸,是爲配合阿里集團的智能化戰略,作爲企業軟件的釘釘被認爲更加重要,與葉軍掌舵時期的相對“獨立發展”方向定位不同,釘釘的定位將發生改變——被拔高到阿里AI To B(面向企業級)的入口級產品。

能接下這個任務的人選中,釘釘的創始人陳航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其實,這四年,陳航並沒有走得太遠。葉軍在一次採訪時表示:雖然在無招(陳航)離開後,他們很少交流,但不時通過別人向他轉達釘釘改進的建議。

陳航和阿里集團高層之間就釘釘未來的AI轉型已經達成了共識。在AI時代,釘釘如何在AI戰場上角逐?無招有哪些招?

陳航是最在意釘釘的人。人工智能浪潮中,釘釘勢必要進行AI轉型。過去兩年,葉軍也做了很多工作。2023年4月,釘釘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宣佈將用大模型把釘釘重做一遍。之後,釘釘將旗下產品線和場景陸續進行智能化升級,甚至嘗試孵化了一些 AI 結合 SaaS 的應用。

2024年,釘釘的AI戰略加速。釘釘發佈多款AI工具,還對AI交互進行統一升級,還開放了更多的模型基座能力。

今年,DeepSeek攪動人工智能市場,智能辦公場景增添了更多想象力。作爲一個擁有7億多用戶的企業服務平臺,釘釘的AI轉型,影響着未來能否搶佔更多市場先機,也是釘釘作爲阿里AI TOB戰略核心平臺,要迎接的新的挑戰。

從陳航的履歷來看,阿里對其有極高的信任。在阿里的十幾年,陳航承擔關鍵任務的時期佔據了大半時間,或許這次也和“來往”一樣,阿里相信陳航一定能成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