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安聯合創始人趙長鵬(CZ)再次在加密和 AI 社區引發熱議,批評 AI 代理開發者過度關注代幣發行,而非打造真正有用的產品。
CZ 在 X 上發文表示,許多 AI 代理開發者過於專注於代幣,而忽略了代理本身的實際效用。
他建議開發者“先做出真正優秀的代理”,並且只有在產品與市場匹配得到驗證後,才考慮發行代幣。
Too many AI agent developers focus too much on their token and not enough on the agent's usefulness. I recommend making a really good agent first.Only launch a token when there is product-market fit.
— CZ 🔶 BNB (@cz_binance) April 2, 2025
CZ 的批評呼應了他此前對 AI 與加密的看法,他曾表示絕大多數 AI 代理根本不需要代幣。
在回應一位用戶“95% 的 AI 代理不需要代幣”的說法時,CZ 進一步補充道:“或許是 99.95%。”
這與他 3 月 17 日的發言一致,當時他指出,加密可以作爲 AI 的貨幣載體,但並非每個代理都需要發行原生代幣。
相反,他建議AI 代理應直接以現有加密貨幣收取費用,只有在規模化後才考慮發行代幣。
On AI agents, I have an unpopular opinion:While crypto is the currency for AI, not every agent needs its own token.Agents can take fees in an existing crypto for providing a service.Launch a coin only if you have scale. Focus on utility, not tokens.🙏
— CZ 🔶 BNB (@cz_binance) March 17, 2025
CZ 的言論正值 AI 驅動的代理快速增長,並與區塊鏈技術深度融合之際,業界對此現象的擔憂也在加劇。
AI 在加密領域的應用大幅擴展,AI 代理如今已涉足量化交易、執行智能合約及管理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然而,批評者指出,許多項目只是將 AI 作爲營銷噱頭,爲發行代幣尋找理由,而非真正構建有價值的 AI 系統。
包括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內的行業領袖也表達了對 AI 可能帶來風險的擔憂。Buterin 近期警告稱,AI 若變得過於強大且缺乏監管,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AI done wrong is making new forms of independent self-replicating intelligent lifeAI done right is mecha suits for the human mindIf we do the former without the latter, we risk permanent human disempowerment. If we do the latter, flourishing superinteligent human civilization
— vitalik.eth (@VitalikButerin) January 10, 2025
他強調,隨着 AI 代理獲得更高的自主性,必須建立清晰的責任追溯機制。
據 Cryptonews 獨家報道,一些專家提出可採用 去中心化身份(DID)系統,以確保 AI 代理的行爲可追蹤並承擔相應責任。
去中心化身份協議 KILT 的創始人 Ingo Rübe 認爲,AI 代理應擁有可驗證的憑證,類似於人類的認證體系,以建立可信度和責任機制。
🆔️ Vitalik Buterin recently warned of the dangers of AI going rogue. I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comes more powerful, how could we stop the machines? Some experts believe decentralized IDs could help keep AI agents under control.#AI #AIAgents #Cryp…https://t.co/cvmbIZTjcm
— Cryptonews.com (@cryptonews) February 28, 2025
在加密領域,爲 AI 代理綁定財務責任被視爲降低 AI 相關風險的一種解決方案。
Rübe 提倡建立一個機制,讓開發者在部署 AI 代理時必須在區塊鏈上抵押保證金。
這一機制類似於保險,如果 AI 代理出現惡意行爲或造成損害,受影響的用戶可以從抵押資金中獲得賠償。
該概念與現實世界的認證體系類似,確保 AI 代理遵循更高的信任與透明度標準。
這種方法有助於防止 AI 在加密交易中的操控行爲,例如刷量交易(wash trading)和誘騙交易(spoofing)。
目前,已有多個加密項目開始利用 AI 自動執行智能合約、進行投資研究以及優化治理流程。
然而,CZ 的批評凸顯了真正用 AI 進行創新的項目與僅將其作爲發幣噱頭的項目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
他強調應該優先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匹配,而非盲目進行投機性的代幣發行,這與他一貫的觀點一致,即加密行業的真正價值在於“構建”,而非短期逐利。
這一立場也呼應了他此前的言論:“加密領域 99% 的人只是想快速套利,只有 1% 的人在真正建設。”
Unpopular opinion: 99% of people in crypto are here to make a quick buck. 1% are building. Real money is in the latter.
— CZ 🔶 BNB (@cz_binance) March 29, 2025
隨着關於 AI 代理與代幣化 的爭論持續發酵,監管審查 預計也將進一步加強。
AI 代理能否在不過度依賴代幣的情況下實現大規模應用,仍是 AI 與區塊鏈融合未來發展 的關鍵問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