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信任大考!在生命面前,容不得半點“隨機”

Ofweek維科網
04-03

文 / 大力財經

作者 / 魏力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一場慘烈的交通事故將小米SU7推向輿論風口。一輛標準版SU7以近百公里時速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後爆燃,導致3人遇難。

這場悲劇迅速點燃公衆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敏感神經,而隨着調查深入,一個此前未被廣泛關注的細節浮出水面——小米SU7標準版電池採用比亞迪弗迪與寧德時代雙供應商隨機裝配模式,事故車輛的電池歸屬成爲各方追問的核心。

根據小米汽車官網信息,SU7目前在售三個版本:標準版(21.59萬元起)、Pro版(24.59萬元起)、Max版(29.99萬元起)。其中,標準版電池供應商爲比亞迪弗迪或寧德時代,後兩者則全系搭載寧德時代電池。

客服明確表示,“兩種電池隨機安裝,車主購車時無法選擇”。這一策略本爲分散供應鏈風險、保障產能,卻在事故後成爲爭議焦點:當寧德時代率先發聲“涉事電池非我生產”,比亞迪卻因“非業務部門無法查詢”保持沉默,小米自身也因“未接觸事故車”而無法定論,電池溯源陷入僵局。

01 雙供應商策略:產能保障背後的信任裂痕

事實上,新能源車企採用多電池供應商已是行業潛規則。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均與多家電池廠合作,以避免單一供應商斷供風險。小米SU7自2024年6月起引入雙供應商體系,標準版73.6kWh磷酸鐵鋰電池由弗迪與寧德時代共同供貨,兩者性能參數一致(CLTC續航668-700km),理論上不存在質量差異。

但問題在於,小米官網僅標註電池類型與容量,從未明確告知用戶具體供應商,這種“模糊化”處理在日常使用中被視爲“中性策略”,卻在事故後暴露出用戶知情權與品牌透明度的缺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版本電池技術存在隱性差異。據界面新聞報道,標準版未配備小米宣傳的“電芯倒置技術”——這項被雷軍稱爲“極端情況下快速向下釋放能量”的核心安全技術,僅應用於Pro版與Max版。儘管客服強調“隨機裝配的電池均通過相同安全測試”,但消費者難免質疑:價格更低的標準版是否在安全配置上有所妥協?當事故車輛被證實爲標準版時,這種技術差異被輿論放大爲“高低配安全鴻溝”,對小米“技術普惠”的品牌形象造成衝擊。

02 寧德時代“火速撇清”,比亞迪沉默背後的行業生態

事故發生後,供應鏈各方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

寧德時代在4月2日通過互動平臺明確回覆投資者:“涉事車輛搭載的不是寧德時代的電池”,並通過媒體釋放“可通過車輛識別號追溯電池來源”的信息,態度堅決且迅速。這一行爲被解讀爲“切割風險”,畢竟寧德時代作爲行業龍頭,任何質量爭議都可能影響股價與訂單。

比亞迪弗迪電池則顯得謹慎得多。當澎湃新聞致電比亞迪客服,得到的回應是“非業務部門無法查詢,需等待技術部門回電”,此後再無公開聲明。作爲電池供應商,弗迪與小米的合作模式爲“提供電芯、由寧德時代或小米自行組裝電池包”,這種半開放的供應鏈關係導致責任界定模糊——若事故電池確屬弗迪,其是否需承擔直接責任?行業內類似“電芯-電池包”的分工模式普遍存在,但風險共擔機制尚未成熟。

小米汽車處於風暴中心,客服口徑始終強調“事故因劇烈撞擊導致,非電池自燃”,但對電池供應商具體信息閃爍其詞。官網參數表僅標註“磷酸鐵鋰電池”,迴避供應商名稱,被部分車主質疑“故意隱瞞關鍵信息”。

儘管雷軍在4月1日深夜發文“不迴避責任”,但“未接觸事故車”“數據已提交警方”的表態,未能緩解公衆對“電池安全把控能力”的擔憂。

03 技術爭議:磷酸鐵鋰的“安全神話”與現實挑戰

事故引發的另一重討論,是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標準版SU7搭載的73.6kWh磷酸鐵鋰電池,被認爲是“更安全”的選擇——其熱失控溫度高於三元鋰電池,且小米宣稱採用CTB一體化技術,具備14層物理防護結構。液態電解液鋰電池的本質缺陷在於隔膜破裂引發內短路,“以近100km/h速度撞擊水泥樁,任何電池都難以承受”。

然而,輿論對“電芯倒置技術”的缺失尤爲敏感。該技術通過改變電芯排列方向,在碰撞時將能量釋放導向車底而非座艙,被視爲小米SU7的核心安全賣點。但標準版未配備這一技術,客觀上導致其在極端工況下的安全冗餘低於高配版本。這種“差異化安全配置”是否合理?有車主在論壇吐槽:“安全技術不應該是標配嗎?爲何要分版本區別對待?”

04 用戶知情權與行業透明度:隨機裝配模式的合法性之辯

小米SU7的電池隨機裝配模式,本質上是車企平衡供應鏈與成本的商業選擇,但已觸及用戶知情權的邊界。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應如實告知商品的重要信息,包括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儘管行業內“雙供應商隨機裝配”並非個例(如特斯拉Model 3曾混用寧德時代與LG電池),但多數車企會在官網或購車合同中明確說明,而小米的“模糊處理”爲後續爭議埋下隱患。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供應鏈正在從“技術黑箱”走向透明化。隨着電池安全事故頻發,消費者對“電池是誰造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某新能源車主社羣調查顯示,82%的用戶希望在購車時明確知曉電池供應商,超過60%的人表示“會因供應商不同調整購買決策”。小米的案例表明,傳統的“車企主導、用戶被動接受”的供應鏈模式,正在遭遇信任危機。

行業分析師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車事故調查的兩大短板:缺乏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目前依賴車企自查或警方委託),以及供應鏈數據共享機制缺失。當車企、電池廠、用戶三方信息不對等時,任何事故都可能演變爲信任危機。

05 對小米的啓示:從“性價比”到“安全感”的品牌必修課

小米SU7自上市起便以“雷軍造車”“高性價比”“智能化”爲標籤,銷量一路飆升。但此次事故揭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正在從“參數比拼”轉向“安全可信度”。當用戶發現自己的愛車可能搭載不同供應商的電池,且安全配置存在版本差異時,“性價比”優勢會被“不確定性”削弱。

短期來看,小米需儘快公開事故車輛電池溯源結果,無論歸屬哪家供應商,都應承擔起車企的主體責任;長期而言,建立清晰的供應鏈告知機制、統一各版本核心安全配置、提升事故調查透明度,將是重建用戶信任的關鍵。畢竟在電動車時代,“電池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品牌能否跨越“從網紅到長紅”門檻的試金石。

06結語:一場事故照見行業真相

小米SU7的電池供應商爭議,本質上是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期各類矛盾的縮影:供應鏈多元化與用戶知情權的衝突,成本控制與安全配置的權衡,企業危機應對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當“隨機裝配”成爲行業潛規則,當“技術差異”被隱藏在參數表背後,用戶對“安全”的樸素期待,正在倒逼車企走向更坦誠的溝通與更紮實的安全設計。

事故終會塵埃落定,但留給行業的思考遠未停止:如何讓“雙供應商策略”既保障產能,又不失透明?如何讓安全技術真正成爲“標配”而非“高配專屬”?

或許,當車企願意在陽光下展示每一個零部件的來龍去脈時,消費者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疑慮——畢竟,在生命安全面前,容不得半點“隨機”。

大力財經原創內容,歡迎轉發朋友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