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車企2024年度財報的陸續出爐,各家企業的研發投入情況也隨之公佈。
在已經公佈財報的車企中,比亞迪再次以542億元的絕對值大幅領先於其他企業,小米集團則以241億元位居第二,需要注意的是,這並非小米汽車的研發投入金額。但如果按照研發費用與營收的比例來排序,排名第一的就變成了蔚來汽車,其佔比居然高達20%,遠超過其他車企的5%~8%。不得不說,蔚來能在經營面臨較大壓力的2024年,依然拿出收入的五分之一來投入研發,真可謂是捨得“下血本”。難怪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大家都知道蔚來在經營方面有很大壓力,需要提高效率和降本,但是我們研發和充換電網絡的投入仍然比較堅決,蔚來應該是研發投入在營收佔比,全球最高的汽車公司之一。”
(製表:汽車縱橫,數據來源:車企財報)
比亞迪“遙遙領先”,小米緊隨其後
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的5年時間裏,比亞迪營業收入增長約5倍,淨利潤增長約24倍。在市場銷量與財務業績表現一路“狂飆”的背後,比亞迪的研發費用也逐年上漲。根據最新披露的財報內容,比亞迪2024年研發投入約爲542億元,同比增長35.68%,累計研發投入超1800億元,比亞迪的研發工程師總人數已經超過了12萬,位居全球第一。
在2022年和2023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分別爲202.23億元和399.18億元,近三年來投入研發的費用累計已經達到了1143億元。比亞迪在財報中自豪地表示,公司堅持“技術爲王、創新爲本”的發展理念,2024年平均每個工作日專利申請45項、專利授權20項,並於年內先後發佈一系列重磅技術。據瞭解,比亞迪的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電池技術、電動平臺和智能駕駛三大領域,2024年比亞迪陸續推出第五代DM、易三方、天神之眼高階智駕、超級e平臺等顛覆性技術。

小米汽車同樣在研發方面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銀”。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指出,五年前小米就下決心要在五年時間裏投入1000億元。如今五年過去了,小米大概投了1050億元,今年的研發投入將超過300億元。財報信息透露,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米集團已在全球獲得超過4.2萬件專利,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相關的專利授權超過1000項。
小米在財報中指出,公司始終堅持投入底層核心技術,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電系統、智能底盤等智能電動車領域持續深耕。在智能駕駛方面,小米2024年陸續推出了高速領航輔助、城市領航輔助,以及基於“端到端”及視覺語言大模型的“小米智能駕駛”,實現從起點至終點的全場景智能駕駛體驗;小米澎湃智能座艙基於小米澎湃OS的互聯互通能力,可與手機、車載屏幕、智能家居深度互動,實現人車家全生態閉環;在硬件方面,小米汽車在電機設計、材料強度、高效散熱等多項技術不斷創新,其自主研發生產的小米超級電機V8s,轉速可達到27200rpm。小米表示,將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迭代,不斷提升用戶智能駕駛體驗。
日前還有媒體爆料稱,小米汽車正從寶馬等歐洲車企挖角至少5名高管,籌建歐洲研發中心,加速其全球化的進程。
蔚來“對研發投入仍然堅決”,
理想終圓操作系統自研夢
正如同那句俗語“再苦不能苦教育”,汽車界也有一句話——“再窮不能窮研發”,蔚來汽車就成爲了這句話的最有力踐行者。
根據蔚來最新發布的財報內容,雖然2024年交付量、營收和毛利率都有所提升,但其虧損仍在進一步擴大,年內淨虧損達到224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8.1%。公開數據顯示,自成立至2024年底,蔚來累計虧損已超過千億元。對此,李斌前不久進行了正面回應:“蔚來的錢主要花在研發上。”誠如李斌所言,2024年蔚來的收入不及理想的一半,但全年研發投入卻比理想高出約20億元,更是小鵬研發支出的兩倍之多。
李斌指出,蔚來去年的研發投入爲130億元,前年則爲134億元人民幣,每個季度平均投入30億元人民幣,從創立至今,蔚來累計投入研發近600億元。業內人士認爲,蔚來目前覆蓋智能電動汽車的12項全棧技術佈局,從芯片到車載智能硬件,到操作系統、車輛工程各方面。例如蔚來自研的5nm車規級芯片“神璣NX9031”,已經搭載於蔚來ET9,其自研的全域操作系統“SkyOS•天樞”也應用於樂道L60上。不過,由於每一個技術領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且很多在短期內都難以獲得明顯直接的回報,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蔚來所承受的資金壓力。
2024年,理想汽車以全年營收1445億元、淨利潤80億元的業績,成爲了國內首家連續兩年營收突破千億元的新勢力車企。值得強調的是,理想汽車當年的研發費用與營收比例雖然不及蔚來,但仍高於比亞迪和小米等其他車企。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理想的研發費用達111億元,同比增長4.6%,特別是人工智能相關的支出佔比顯著提升。根據財報,理想汽車在去年共實現智能駕駛領域的12次技術升級,並在2024年7月向理想AD Max用戶全量推送了不依賴於先驗信息、全國範圍內都可用的無圖NOA,2024年10月又向理想AD Max用戶全量推送全棧自研的端到端(E2E)和視覺語言模型(VLM)的全新雙系統智駕方案。1個月後,理想又推出了基於該技術的“車位到車位”一鍵智駕和全國高速收費站ETC自主通行功能,實現日常駕駛場景的100%覆蓋。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表示,爲實現操作系統的自研,從2021年啓動,投入200名研發人員和10億人民幣,理想才最終推出了理想星環OS,並在2024年首次實現自研操作系統上車。
傳統車企“大象轉身”成效顯現
3月20日,吉利汽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度財報。報告顯示,2024年吉利汽車的總收入首次突破2400億元,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全年歸母淨利潤達到166億元,同比增長213%。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份增收、提量、全線飄紅成績單的背後,是吉利多年來在各領域的佈局終見成效。財報顯示,僅在去年上半年,吉利圍繞着技術授權帶來的直接營業收入就達到198.25億元,佔據非整車業務的18.5%。
來自技術授權的可觀收入自然離不開在研發領域的大量投入。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4年間,吉利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100億元。在2024年,吉利汽車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強化產品核心競爭力,研發總投入達到104億元,相比2023年的78億元增長約33%。分析指出,正是隨着規模化的上量、單車收益和成本的改善,吉利過去在技術上的投入逐漸被攤薄,才迎來了“紅利期”和“收穫期”。應當指出的是,吉利汽車還探索出了一條兼顧投入與效率的發展路徑,在加大對核心技術研發投入的同時,也注重不斷提升研發效率,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品迭代升級。
和吉利汽車一樣,長城汽車的多年深耕也在2024年迎來了收穫:全年營收超2021.9億元、淨利潤126.9億元、扣非利潤同比增長101.4%。而這樣一份成績單的誕生,與長城汽車多年來在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密不可分。據悉,目前長城汽車研發人員爲2.3萬人,研發投入連續3年超百億元,目前已構建起“混動+純電+氫能”三軌並行的技術路線。此外,在智能化方面,長城汽車搭建了九州超算中心,最大算力達到5EFLOPS,可以應對上百種大規模訓練的算力需求。目前,長城汽車端到端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駕已經涵蓋ADC2.0、3.0和4.0三大智駕平臺,實現不同價格區間產品匹配不同智駕方案。根據規劃,未來長城汽車10萬元級產品將實現無圖高速NOA。

應當強調的是,儘管從單年的研發投入費用來看,傳統車企或許普遍不如造車新勢力,但前者投入的時間更長,積澱更深,因此絕不能從近幾年研發費用多少的簡單對比,就推算出車企的技術實力與水平高低。此外,傳統車企的技術佈局大多都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既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網聯,也關注傳統燃油領域,但新勢力車企多數都只侷限於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客觀而言,在“技術樹”的豐富程度還是傳統車企略勝一籌。
研發投入是汽車企業保持技術領先、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適應電動化、智能化趨勢的核心驅動力。當技術變革的浪潮持續湧動,這些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最終會成爲車企能否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因素,應當進一步加強關注與重視。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汽車縱橫
排版:汽車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