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美的集團年報中的一行數據在資本市場激起千層浪:這家家電巨頭以9.02億元清倉剩餘小米股票,爲十年股權合作畫上句號。
自2015年以12.73億元入股小米以來,美的累計套現18.37億元,年化收益率不足6%,遠低於其家電主業的20%+淨資產回報率。這場看似平淡的財務操作背後,實則暗含產業資本對互聯網估值泡沫的清醒認知——當小米市盈率飆升時,美的用拋售投票宣告了“生態故事”的信任危機。
01
從資本聯姻到戰略分手
時間倒回2014年12月,美的與小米的“雙向持股”曾被賦予劃時代意義。彼時美的斥資12.66億元獲得小米1.29%股權,小米則以同等金額購入美的0.92%股份,雙方試圖以股權爲紐帶,打通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生態的“任督二脈”。美的看中小米1.5億MIUI用戶的流量入口,小米則渴望藉助美的7000萬家庭用戶的線下渠道,共同構建智能家居數據閉環。
然而這場聯姻的裂痕在2019年就已顯現。美的集團2018年中報中,小米尚爲其十大流通股東之一,而2019年中報,小米已退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
2020年美的首次減持套現8.77億元,標誌着合作從“生態共建”轉向“財務投資”。至2024年徹底清倉時,美的空調在2024年的銷量雖然仍有增加,但增速低於全行業水平,市場份額略有下降。而小米空調出貨量突破680萬臺,同比增長50%。資本層面的撤退,實則是業務戰場刺刀見紅的必然結果。
02
清倉背後的三重動因
財務回報的理性抉擇成爲美的撤退的核心邏輯。儘管小米股價在造車概念刺激下暴漲,但美的十年間累計收益僅5.64億元,略高於同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單利收益。這讓美的集團將資本投向向高回報領域遷徙。
在2024年報中,美的集團計劃專注海外產品OBM(自有品牌)升級,提升OBM在海外收入中佔比。另外,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方面,公司“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分別實現336.1億元、284.7億元、287億元收入。其中“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收入同比大增20.6%,該部門包括“暖通家電部件”、“綠色能源”與“綠色交通”如壓縮機、電機、芯片、汽車部件、儲能、光伏等高精密核心部件。
業務競爭的不可調和則加速了決裂進程。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推出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產品,價格較美的同類型號低,迫使美的啓動“價格保衛戰”。這種從供應鏈合作到終端市場對抗的轉變,徹底消解了股權合作的價值基礎。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戰略邏輯的分道揚鑣。美的2024年研發投入聚焦工業互聯網、醫療影像等硬科技賽道,而小米仍依賴“硬件+互聯網”的輕資產模式。當美的將研發預算投向B端智能製造時,小米的研發費用消耗在汽車和手機業務,二者在技術創新路徑上已無交集。
03
產業變局
2025年3月29日安徽某高速路段發生小米SU7撞擊起火事故,疊加美的清倉的悲觀情緒,導致小米市值蒸發1300億港元。其“生態協同”敘事正遭遇質疑——當美的選擇將267億元分紅回報股東、271億元回購股票而非繼續投資生態鏈時,傳統製造業對互聯網估值邏輯的反思已成定局。
這場分手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估值體系的重構。進入2025年,伴隨港股科技公司價值迴歸以及計劃年交付35萬臺汽車等產業目標的提出,小米股價開啓了從未有過的上漲力度,並在3月19日出現了59.45港元的52周最高點。
港股此前對其的厚愛,可以從市盈率中窺見一斑。截至4月2日,小米的市盈率仍有45.53倍,作爲對比,同在港股的聯想集團目前市盈率不到11倍,雷軍曾去參觀學習過的吉利汽車市盈率也不到10倍。
然而,從財報上看,小米的主要收入依然來自手機,2024年第三季度,這一塊的佔比仍超過50%。雖然AI、物聯網、新能源汽車這些領域看起來很美,但實際貢獻卻有限。如果未來幾年,小米在這些領域不能迅速取得突破,那麼高估值就可能成爲壓垮小米股價的“稻草”。
HEA.CN| 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原創科技門戶
新媒體| 微博 微信 今日頭條 界面 網易 搜狐 Facebook
涉獵| 家電、數碼、財經、電動汽車、家用清潔能源、VR、海外科技與投資
時評及投資建議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Mobile|1709-2081-598
編輯 / 作者: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