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鄧莉)4月1日,小米汽車因一宗車禍引發熱議。小米公司披露的細節顯示,今年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事故在NOA(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解除到被接管至“人駕狀態”的一秒後發生。對於家屬提及的“車門被鎖”等情況,小米公司未作更多回應。此次事故中仍有更多未解之謎待進一步調查披露。
當日,小米集團股價午後持續走低,港股收盤跌至46.5港元,下跌5.49%,股價較3月19日的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下跌21.7%,創下2月18日以來的新低。
熱議:碰撞前後諸多細節存疑
3月29日22:44:24,車輛處於NOA狀態;22:44:25,NOA被接管,進入人駕狀態;22:44:26—22:44:28之間,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據小米公司披露的時間線來看,事故車輛從智駕到人駕,再到撞擊起火,前後只有2秒。過快的車速,是導致車輛碰撞後起火燒燬的主要原因。業內也同時指出,事故中仍有許多待解之謎。
首先,是小米智駕能力如何?據小米公司披露,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NOA實際工作中,從發出預警到車禍發生只有兩秒,顯然對施工路段的提前預判不足,留給人爲接管的反應時間非常緊迫。
其次,該車輛AEB(自動緊急剎車系統)是否起作用?按照工作原理,在識別到前方障礙物時,車輛會觸發AEB功能介入,尤其駕駛員在持續剎車之下,能有效大幅降低車速。細節中披露的車速從116km/h到97km/h減速只有38%。小米公司在昨日深夜的回應中指出:標準版配備AEB,“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間,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最後,車門是否自動解鎖?對於家屬在社交平臺上提出的“車門被鎖”的情況,也需要小米公司進一步解釋。就此,記者撥打小米汽車官網客服熱線諮詢,客服工作人員表示暫時無法回答事故當時的情況,需等進一步調查結果,但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SU7)車輛配備了機械把手。在斷電的情況下也可以打開車門。”
焦點: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小米SU7此次高速嚴重事故,再次引發智駕安全的討論。某智駕系統公司的研發人員胡鵬告訴記者,此次發生事故的是一臺小米SU7標準版,沒有配備激光雷達,若以純視覺模式進行智駕,在夜間、極端天氣或複雜場景時的識別效果並不佳,尤其在車速極快的情況下,對障礙物識別精準度或會大打折扣。此次事故中,留給駕駛員接管後的反應時間已非常短暫。
胡鵬指出,儘管L2級技術越來越成熟,但智駕決定效果依然存在參差,當前技術條件下,如芯片算力、搭載激光雷達及應用的數量,都直接影響智駕的決策效果。“開啓NOA,車主仍要保證駕駛注意力。”
對於純視覺智駕方案,禾賽科技CEO李一帆直言,真正要跑通純視覺的隱性成本很高。但“很多主機廠被成本逼得很緊,他們希望傳感器、域控芯片等,成本越低越好。”在衆多業內人士看來,“智駕平權”雖然是一個大趨勢,但若盲目跟風只炒噱頭,相關硬件欠缺,那麼實際應用效果不言而喻。
業內觀察
安全駕駛核心在人
不能過度依賴機器
在智能化技術狂飆的時代,時間變得珍貴。小米從零開始,從組建團隊到新車上市只用了36個月;蔚來汽車的樂道品牌從規劃到首款車下線約30個月;理想汽車去年表示正挑戰12個月完成新的項目開發週期……在傳統汽車中,依託成熟的團隊和生產線,每一款車的開發時間都至少需3~5年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的各種測試。
業內指出,當下,部分車企希望在智能化中搶佔先機“搶時間”推新車,還出現了各種對智駕功能“誤導性宣傳”,混淆了智駕能力的邊界。安全駕駛的核心在於人,不能過度依賴機器;智駕要實現“平權”更要築牢“安全”。人類研發智駕的初衷,原本就是爲了駕駛安全,降低事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