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9點30分 ,採訪人員搭乘 C2705次列車從北京西站駛向雄安,98公里的路程僅耗時50分鐘。這條由中國鐵建全產業鏈佈局建設的京雄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後,重構了京津冀時空版圖,讓“雙城記”化作“同城曲”。
作爲雄安新區重要的高鐵門戶車站,由中國鐵建參建的雄安站宛如一顆巨型的“青蓮露珠”,其靜美之姿與新區火熱的建設律動遙相呼應。
在大河片區建設現場,36.6萬平方米的大河安置房項目建設正酣。中鐵十二局200餘名建設者在23棟住宅樓間穿梭。“我們正在衝刺一期的精裝修收尾和二期的地下結構,爭取讓2155戶居民早日喜遷新居!”項目負責人王瑞剛言語中充滿信心。不遠處,配套幼兒園、商業樓及設施已封頂,一幅“住有所居、學有優教、生活便捷”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
地下12米深處,綜合管廊建設有條不紊。中鐵十一局大河片區道路管廊二標項目的建設者正運用BIM技術進行管線“三維排兵佈陣”,這裏集合了高壓線纜、再生水管等七大系統,智慧運維平臺實時監測着2.3萬個物聯網終端,大大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水平。“我們要讓每根‘毛細血管’都流淌智慧基因。”技術主管馬田園的比喻,揭開了“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雄安密碼。
位於起步區的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區西區綜合服務樓項目,中鐵二十二局參建團隊對屋面光伏系統進行最後的調試。該綠色能源系統覆蓋826平方米建築屋頂,通過59.14千瓦光伏瓦裝機,預計年均發電量達4.83千瓦時,爲打造世界一流大學標杆注入綠色動能。
從啓動區到容東再到容西,公共基礎設施、道路交通,產業園區和安置房建設正全面推進,中鐵十一局、十二局、十四局、十五局、十六局、十七局、十八局、二十局、二十二局、中鐵建設、鐵建電氣化局、鐵建地產、中鐵城建等產業集團在雄安新區這片創業熱土上踐行着中國鐵建“誠信創新永恆 精品人品同在”的企業價值觀,處處彰顯了中國鐵建對品質與創新的極致追求。
春風掠過白洋淀,8年前,中鐵十八局建設者在“千年秀林”中種下的第一棵樹苗已亭亭如蓋,如今這裏已經鬱鬱蔥蔥、藍綠交織,成爲雄安新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作爲參與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早在2017年,中國鐵建領導就提出要站在“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戰略高度深度參與雄安新區建設,第一時間成立雄安工作組,選派精兵強將奔赴服務國家戰略的最前線。
八載耕耘,中國鐵建以全產業鏈優勢立體賦能新區建設:累計建造房屋面積約931萬平方米,相當於12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修建市政道路和綜合管廊300公里,相當於雄安新區起步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直線距離的3倍;完成生態修復200萬平方米,可以覆蓋28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這一組組數字,是中國鐵建“一張藍圖幹到底”的決心,也是他們用奮鬥繪出的一幅美好的“雄安畫卷”。
從雄安站西廣場出發,採訪人員步行十分鐘內便到達由中鐵建河北雄安城市發展公司投資建設的雄安鐵建中心項目,這座集商業、辦公、住宅於一體的大型TOD綜合體,總建築面積近8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00億元,不僅是雄安新區重要的城市門戶,還肩負着展示新區門戶形象和自貿區創新試驗成果的重任。
項目園區內,一座橢圓玻璃穹頂建築在陽光下閃耀,穹頂上的光伏玻璃和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爲電能。這便是2023年投用的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
“這些光伏板每年發電25千瓦時,不僅滿足建築自身需求,還能向電網輸送富餘電力。”講解員劉謙向我們介紹,雄安成爲創新高地,而中國鐵建在新區首批投入運營的零碳展館中,通過地源熱泵系統和建築光伏一體化技術,年減碳量達190噸。如今,這座“未來之城”的零碳樣板,已成爲一個低碳轉型的實景教學基地,吸引了衆多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
3月25日15點,採訪人員從奧威路向東驅車15分鐘便抵達了位於啓動區的雄安創新研究院科技園區,該重點項目由中鐵十二局承建,總建築面積17.2萬平方米,堪稱雄安新區的“最強大腦”。園區每棟建築裏充滿了“黑科技”太陽能集熱器與預製輕薄地暖構成供熱“雙循環”,20餘個智能子系統實現能耗監測精度達90%以上。目前,這裏已成爲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基地。
距雄安創新研究院科技園區不到一公里,便是雄安科創中心,這座由中鐵建設承建的科創綜合服務中心項目,總建築面積達51188平方米。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創新應用BIM技術,實現了管線預埋的“零碰撞”,將工期縮短了20%,更將施工返工率降低了40%;項目採用的輕質高強實心加氣塊磚、多股四級鋼複合結構等創新建材,讓樓板荷載強度達到普通建築的三倍以上,滿足了科研機構對實驗環境的嚴苛要求。一樓大廳內的智慧大屏上,展示着近三年來雄安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的數據。採訪人員瞭解到,雄安科創中心目前已匯聚了一批前沿科創成果,並吸引大量科技型民營企業落戶。
正午的陽光掠過白洋淀燕南堤,公園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中鐵建物業公司雄安燕南堤公園項目保安組長代周楊正帶領隊員,手持長柄濾網探入湖水中,嫺熟打撈青苔、漂浮物,清理枯萎水草,以“水面清可見底”的標準守護着“華北明珠”的生態顏值。
“春三月青苔已開始長了,我們要抓緊清理,不然一湖清水可就變成‘綠豆湯’嘍。”說話間他手腕一抖,漂浮的雜物裹着青苔被利落地撈進網兜。岸邊,一輛運輸車已滿載而歸,這是他們今天的第四車清理成果。在每年藻苔暴發期,他們每天都要完成6到7車的打撈量。園內燕南堤觀景臺上,中鐵建物業公司保潔員正用納米海綿輕輕擦拭着欄杆,去年這裏接待了825場重要考察。燕堤公園項目負責人張敏輝介紹,他們爲園內不同材質制定了21項養護標準,這些標準是物業團隊多年生態保護的結晶。
位於雄安新區起步區的北部林帶公園此時正生機勃勃。中鐵十四局(雄安)城市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運維團隊的80名作業人員正開展春季全方位養護作業:維修河道護欄、疏浚水系網絡、拆除苗木越冬防護設施、調整喬灌木支撐結構,現場作業人員穿梭在80萬平方米的生態空間裏,專業呵護着這座“會呼吸”的園林。
這樣的精細養護,與雄安容東片區B2組團社區裏的溫情形成呼應。中午的食堂飄來陣陣飯香,62歲的回遷居民王大娘看到竟有她最喜歡喫的白洋淀特色燉雜魚,老人眼角的皺紋笑成了花。“這是咱物業特意爲大家準備的特色菜,想讓大家在社區食堂也能嚐到‘老味道’”,物業項目負責人張誠說道。
從生態養護到社區服務,這些平凡人的匠心遍佈雄安每個角落。作爲首批城市運營商,他們管理着從住宅社區到生態園林養護的13個項目,服務面積覆蓋257萬平方米安居之所,更將觸角延伸至1851萬平方米的公共生態空間。
隨着雄安新區安置回遷工作的推進和人口持續導入,中國鐵建累計運營安置房項目344萬平方米,服務回遷羣衆7萬多人;商業委管及物業運營覆蓋442萬平方米,城市公園與生態廊道運營共約2000萬平方米……數據的背後 ,是中國鐵建物業人365天的堅守,他們用實際行動,將“城市運營商”五個字拆解成無數個可觸摸的日常,以匠心將國家戰略轉化爲可感知的民生獲得感。
2025年2月11日清晨,中鐵城建北京公司員工劉鵬的工位從北京朝陽區五里橋搬至雄安新區華望城。跨越160公里的不僅是地理座標,更是一場國家戰略與企業使命的“雙向奔赴”。隨着近千名員工整建制遷入雄安,中國鐵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答卷上再添重彩。
“5個月完成整體搬遷,速度背後是我們的決心!”2025年3月20日在中鐵城建北京公司雄安揭牌儀式上,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作爲全產業鏈服務雄安建設的關鍵落子,中國鐵建用“疏解加速度”詮釋着對雄安新區建設的堅定支持。截至目前,中國鐵建已推動16家各級子公司落戶,3000多名職工在疏解中實現事業“再出發”。
中鐵二十二局旗下的中鐵雄安建設有限公司作爲最早落戶雄安的建築類央企子公司之一,通過承接納污坑塘等生態修復項目、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區西區綜合服務樓、世紀大街等8個重點項目,累計爲當地提供千餘個就業崗位,實現“工程建設推進”與“民生福祉提升”同頻共振,中鐵二十二局還獲得2024年度“雄安質量”傑出貢獻單位稱號,他們用實幹詮釋了“疏解即紮根”的使命。
2023年5月,雄安考察時強調“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這爲中國鐵建的實踐指明方向。從16家公司遷入釋放的“鏈式效應”,到規劃設計、智能建造、生態治理的全產業鏈佈局,疏解帶來的不僅是空間騰挪,更是發展能級的躍升。
中國鐵建員工以奮鬥的足跡伴隨着雄安這座“妙不可言、心嚮往之”的未來之城“拔節生長”。2023年10月,中鐵十六局通過“緣聚中國鐵建·情定千年雄安”爲主題的集體婚禮, 讓40對新人在未來之城緣定未來、在雄安新區開啓人生新篇章。
這場雙向奔赴同樣體現在企業與雄安人才培育的互動中。曾參與雄安建設的中國鐵建員工張洪達,如今已是雄安住房管理中心業務骨幹。目前,中國鐵建已經向新區不同領域輸送了50多名管理人才,推薦10名工匠進入“雄安工匠團”,他們帶着央企經驗,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紮根,書寫着新的篇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