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桃子 好睏
【新智元導讀】DeepMind內部研究要“封箱”了!爲保谷歌在AI競賽領先優勢,生成式AI相關論文設定6個月禁發期。不僅如此,創新成果不發,Gemini短板不提。
DeepMind研究成果,已被按下暫停鍵。
FT爆料稱,由Demis Hassabis領導的谷歌AI部門,正對研究論文發佈實施更嚴格的審查機制。
總結來說,有這麼幾種論文不發:
會被競爭對手利用的創新成果
讓Gemini模型相形見絀的研究
而那些涉及到GenAI的“戰略性研究”,更是有着長達6個月“禁發期”。
如果研究員非要發論文,就得去說服多名相關人員,認可其發表的價值。
這對於DeepMind而言,是一個重大轉變。
6個月禁發期,DeepMind文化之變
一直以來,DeepMind以發佈突破性論文聞名。
2017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開山之作出世,研究團隊提出的Transformer架構爲如今生成式AI熱潮奠定了基礎。
然而,AI戰場上激烈廝殺,讓谷歌領先優勢不再。他們不得不考慮在公開研究上策略進行重大調整。
爲了保持領先優勢,獲取最大商業利益,AI研究開放精神正在谷歌內部“凍結”。
至此,曾以AlphaGo擊敗人類棋手、Transformer架構革新AI領域的DeepMind,也正式走向了學術寒冬的變革。
據7位現任及前任研究科學家透露,“公司引入了更嚴格的審查流程和更繁瑣的程序,加大了發表研究論文的難度”。
6個月禁發期,成爲了最大的限制。
不過,研究人員通過說服多位內部員工,證明發表必要性,還是可以刊發論文的。
從某種程度上,這樣可以減輕研究人員因谷歌戰略、競爭原因,而無法發表成果的挫敗感。
但想要像2017年那樣公開發表Transformer這類的論文,幾乎是不可能了。
儘管如此,DeepMind每年仍然可以產出數百篇論文,並且是各大AI頂會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
商業利益first,研究生態受限
從時間線看,自23年DeepMind與Google Brain合併以來,谷歌加速推出了大量AI產品,試圖在與OpenAI等勁敵的較量中迎頭趕上。
然而,這一轉變也伴隨着企業文化的變化。
其實,在兩大機構合併前,谷歌內部便已有論文發表的審查流程,但自那之後流程變得更加官僚化。
一位前DeepMind研究科學家表示,“公司現在更關心產品,不關心爲了公共利益而發佈研究成果,這並非我當初加入的初衷”。
內部人士透露,新政策尤其限制了涉及了商業敏感領域的研究發佈,避免潛在創新成果泄露。
此前,一項內部研究顯示Gemini大模型,在能力/安全性方面不及GPT-4,直接被谷歌叫停。
甚至,他們還阻止了一篇揭露ChatGPT漏洞的論文,因爲擔心此舉顯得像是一種敵對的報復行爲。
不過,DeepMind方面辯稱,內部遵循“負責任披露政策”,即在研究員公開漏洞前,必須給予相關公司修復的機會,並非完全禁止此類研究。
AI大佬從谷歌“逃亡”
這種繁瑣的審查流程,已經導致部分谷歌AI人才的流失。
對於以頂級期刊發表成果衡量成功的DeepMind研究員來說,這種加強管控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一位前員工更是直言,“如果你不能發表論文,那對研究人員的職業生涯是致命打擊”。
前段時間,谷歌DeepMind七年老將Nicholas Carlini官宣離職,在長文中自述領導層已成絆腳石,想要去追尋真正的科研自由。
他的研究方向重點在於AI安全與隱私方面。
18年博士畢業後,Nicholas懷揣着夢想加入了夢寐以求的工作場所——谷歌大腦。
七年過去,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谷歌大腦在與DeepMind合併之後,Nicholas意識到——DeepMind及I領導層不再支持自己熱衷的安全與隱私研究,這也成爲他離職的主要原因。
他提出了兩條自己的核心信念:
機器學習安全與與缺陷的科學研究,應該默認開放:這個領域還有太多未知,我們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取得進展,邊需要相互學習,充分協作。
科學出版物應該是傳遞科學成果的方式:論文是爲科學家寫的,不應該參雜公關的浮誇或法律文件的模棱兩可。
Nicholas進一步表示,“寫出真相,有時並不等於寫出我們希望的真相,但這是科學應該有的態度”。
此外,內部資源(算力、數據集)的爭奪也愈加傾向於,支持Gemini系列產品的開發項目,進一步壓縮了基礎研究的生存空間。
Hassabis:不接受,就辭職
不過相應的,谷歌近年來在AI產品上的進展,可謂是十分顯著。
從優化搜索結果上方的“AI生成摘要”,到推出能實時處理視頻、音頻、文本查詢的“Astra”智能體,谷歌的市場反響令人矚目。
甚至,包括迭代後的Gemini系模型,已經在編碼、生圖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升級,超越了OpenAI最強模型。
儘管近期有所回落,過去一年,谷歌股價一度上漲高達1/3。
而作爲DeepMind掌舵人,Hassabis一直在谷歌領導層商業化需求與個人追求AGI使命之間尋求平衡。
一位現任員工透露,“任何阻礙這一目標的障礙,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移除”。
對於暫緩研究的質疑聲,Hassabis是這麼回應的:
這裏是公司,不是大學校園;想在大學那樣的環境工作,那就請你離開。
或許,谷歌的這種謹慎能鞏固其地位,但也可能讓它失去部分創新活力,甚至是AI行業翹楚。
這場AI競賽的“囚徒困境”,谷歌能否走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