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需要無招,但無招更需要阿里

藍鯨財經
04-03

文|偲睿洞察 308

在十週年之際,釘釘迎來了一個具備強戲劇性和重大意義的人事變動。

起因是,有媒體發佈消息稱,阿里巴巴將收購陳航創辦的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收購完成後,陳航(無招)將回歸阿里巴巴集團,並且擔任釘釘 CEO 一職。伴隨這一人事變動,現任釘釘總裁葉軍(不窮)將回到阿里巴巴集團,另有任用。

隨後,阿里巴巴集團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官方確認。

對於陳航來說,這一任命頗有“熹妃回宮”的戲劇性。

原因很簡單,已經十週年的釘釘,正是從陳航手裏誕生而來,而陳航也曾一度擔任釘釘 CEO 的職位——如此深厚的淵源,卻被阿里巴巴數年前的“雲釘一體”戰略強行阻斷,留下業內無數哀嘆。

而如今,阿里巴巴的人事已經滄海桑田——當年力推“雲釘一體”的張勇(逍遙子)已經從阿里巴巴體系中抽身而出,阿里雲已經全面 All in AI。

這時候,它才意識到:釘釘還是需要陳航來掌舵。

靠努力,也要靠“狗屎運”

“我們走了狗屎運,踩中了一個風口:中國中小企業從傳統的紙質辦公時代,進入雲和移動時代。”

2017 年年中,在接受一衆媒體的採訪時,作爲釘釘創始人和掌門人的陳航,用上面這句話來描述釘釘所面臨的發展機遇——當時,釘釘已經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團層面的重視,正處於強勁的發展勢頭。

但其實,陳航之所以能夠踩中這個風口,完全是被逼的。

實際上,陳航雖然早在 1999 就已經在阿里巴巴實習,但並沒有參與到阿里巴巴在 2010 年之前的發展歷程;一直到 2010 年之後,他在吳泳銘的邀請下回到阿里,先後從事一淘、來往等項目,其結果並不如意。

尤其是來往的失利,才逼得陳航帶領一個小團隊被迫轉而去研發面向企業的通信應用——而這纔是釘釘在 2015 年 1 月正式發佈的背景。

陳航當然是一個有天分且異常勤奮的創業者。他在 2015 年一整年時間裏帶領團隊對釘釘這款產品進行瘋狂的迭代;而釘釘也確實幸運,它成功地在年中就獲得了馬雲的青睞,以及隨之而來的來自於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源支持。

其結果是,就在 2015 年底,釘釘企業組織突破 100 萬家,並且出現在阿里財報中。

接下來的三年,是釘釘體量瘋狂生長的三年。在持續不斷的產品和生態完善之下,釘釘的體量持續不斷擴大,超越了一個又一個節點:

2016 年全年,釘釘的企業組織數量增加了 200%,並且在 2016 年底突破 300 萬家。

2017 年 9 月,釘釘宣佈其企業組織數量突破 500 萬家,成爲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臺。

2017 年 12 月 27 日,陳航在釘釘內部的工作羣宣佈,釘釘註冊用戶突破一億。

2018 年 5 月,馬雲在一年一度的 510 阿里日集體婚禮上當起了“司儀”,其中在談起婚姻之道時談到“婚姻要幸福,釘釘最重要”,言語之中,一邊講葷段子,一邊還在用諧音梗給釘釘打廣告——這也讓釘釘成爲互聯網的頂流熱議話題。

當然,我們無法忽視的是,釘釘之所以能夠一躍而起,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客觀要素是:中國企業正在全面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大勢。

到了 2019 年 8 月 27 日,在舉行於的釘釘未來組織大會上,釘釘 CEO 陳航正式宣佈: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釘釘用戶數突破 2 億,企業組織數突破 1000 萬;平均每 4 家企業組織中就有一家正在使用釘釘,平均每 6 人中就有 1 人使用釘釘。

這是釘釘的一個高光時刻——但同時,它也是陳航在釘釘職業生涯的一個潛在轉折點。

這背後的原因是,阿里巴巴已經在持續推進“雲釘一體”戰略。

其中在 2019 年 6 月,阿里巴巴 CEO 張勇發佈內部信,釘釘被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釘釘 CEO 陳航向時任阿里巴巴集團 CTO 兼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總裁張建鋒彙報。

當時,對於這一消息,釘釘官方的回應是:

釘釘作爲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變革的平臺,進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能夠形成乘數效應,爲企業更好地提供一體化的基礎服務。

雲釘一體,讓創始人出局

陳航當然可以說是釘釘的創始人,但他很難說是釘釘真正意義上的命運主導者——畢竟,他始終是在阿里巴巴集團的體系之內進行釘釘這個創業項目,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收益於阿里巴巴平臺力量的加持。

所以,釘釘的發展,毫無疑問地要服務於阿里巴巴的戰略。

一開始,釘釘固然可以在陳航的帶領下野蠻生長,但是在阿里巴巴體系內,阿里雲始終是一個更加關鍵、更加核心的業務。因此,當阿里巴巴決心推動阿里雲面向智能化轉型、並面向企業深度賦能的時候,“雲釘一體”就成爲釘釘的必然路徑。

伏筆在 2018 年 11 月就已經埋下。

2018 年 11 月,時任阿里巴巴 CEO 張勇宣佈阿里巴巴的最新一次組織升級,其中阿里雲升級爲阿里雲智能,而張建鋒則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總裁。隨後在 2019 年 3 月的阿里雲北京峯會上,張建鋒表示:

雲智能升級之後,所有的技術輸出、產品輸出、對 B 端的服務都必須通過阿里雲智能平臺,包括像釘釘這樣的協同辦公系統,新零售的核心技術和新產品。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阿里巴巴的“雲釘一體”戰略就已經在規劃之中。

此後,阿里巴巴開始深度推進釘釘與阿里雲的融合。

2019 年 6 月,陳航向張建鋒彙報,開啓了融合的第一步;然而,釘釘是由陳航創立並主導,並且它本身也有足夠強烈的獨立性,因此在整合過程中必然出現衝突,而疫情的到來也延遲了這個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的到來,也對釘釘的業務發展產生了正面影響——根據阿里巴巴公佈的數據,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釘釘上已經擁有超過 3 億用戶、1500 萬家企業組織。

一直到 2020 年 9 月,阿里巴巴公佈新一輪戰略部署,宣佈將釘釘升級爲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雲全面融合,並將整合阿里集團所有相關力量,將“雲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其中,原釘釘事業部、阿里雲視頻雲團隊、阿里雲 Teambition 團隊等都被併入其中。

這次組織調整的其中一個關鍵結果是,就是身爲釘釘 CEO 的陳航從釘釘體系中離開,並且調回集團擔任 CEO 助理的職位——可以說完全是一個虛職了。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陳航從阿里巴巴的離開,就已經註定。

其實從業務邏輯的角度來看,阿里巴巴試圖通過“雲釘一體”來推進阿里雲的發展,有非常強大的內在合理性。

原因很簡單,阿里雲要想繼續做大 To B 業務,就需要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擁有一個更加強有力的抓手,也就是 SaaS——這種通過 SaaS 業務來推進雲計算業務發展的模式本身,也是微軟能夠在 AWS 擁有先發優勢的前提下推動 Azure 快速崛起的核心邏輯。

只不過,從陳航本人的角度來看,他付出大量心血一手創立、獲得巨大商業體量的釘釘業務,最終不得不服從於集團的整體戰略,成爲阿里雲開疆拓土、獲取客戶的一個工具,這確實是有一定的“爲他人做嫁衣”的意味,也着實有所不甘。

所以,當陳航選擇在 2021 年徹底離開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創業,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從“富二代”,到“創一代”

陳航雖然在 2021 從阿里巴巴離職,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完全離開阿里巴巴生態。

一個核心的原因是,陳航帶走了一批釘釘核心骨幹出走在創業,創辦了兩氫一氧公司,創業方向爲跨境出海領域,並且獲得了元璟資本的投資,其天使輪融資估值爲 30 億元——而元璟資本的掌門人,其實就是目前正在擔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 的吳泳銘。

從業務的推進上來說,陳航帶領新公司的新團隊在 2022 年 5 月發佈首款具有數字光控的 TWS耳塞 HHOGene GPods——在新公司的商業願景中,它所主打的是“全鏈路數字化”,其願景是展現硬件 + 軟件 + 服務的創新模式。

當然,願景雖然美好,但是從商業落地效果來看,情況並不好。

對於此,陳航在一個與釘釘有關的公開場合也談到:以前在一個大體系內,有諸多便利,當時覺得都是理所當然,“以前是富二代”,現在必須當“創一代”了。

反過來看,在陳航失去了對於釘釘的掌舵權之後,釘釘繼續在阿里巴巴“雲釘一體”的戰略下進行快速的體量擴張——具體負責人,就是釘釘總裁葉軍。

具體來看,2021 年 1 月,釘釘用戶數突破 4 億,包括企業、學校在內的各類組織數超過 1700 萬。2021 年 8 月 31 日,釘釘用戶數突破 5 億,包括企業、學校在內的各類組織數超過 1900 萬。2022 年 9 月 30 日,釘釘用戶數破 6 億,企業組織數超過 2300 萬,付費 DAU 突破 1500 萬。

可以看到,儘管在陳航缺席的情況下,釘釘依舊能夠藉助於行業大勢和阿里巴巴的體系之力實現持續性的增長——儘管它未必能夠從商業落地層面助力於阿里雲的增長。

然而,情況在 2022 年底發生新的變化。

具體來說,2022 年 12 月 29 日,阿里巴巴發出組織變革的全員郵件,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同時,時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 張勇親自擔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對於這一變化,外界的解讀主要是阿里雲的營收增速放緩。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雲釘一體”對阿里雲帶來的商業助力確實有限。

2023 年 8 月,在阿里巴巴“1 + 6 + N”組織變革的持續推進中,阿里集團終於明確,釘釘繼續作爲阿里巴巴集團內獨立業務,獨立發展——這一變動,可以說是官方層面正式宣告了“雲釘一體”戰略的結束。

當然,獨立後的釘釘,依舊在增長。

2024 年 1 月 9 日,在釘釘 7.5 產品發佈會上,釘釘總裁葉軍表示,截止 2023 年年底,釘釘用戶數達到 7 億,軟件付費企業數達到 12 萬家,付費日活躍用戶 DAU 突破 2800 萬。

與此同時,從擁抱變化的角度來看,釘釘也在 2023 年 8 月迴歸獨立之後一直在積極擁抱 AI 大模。

不僅如此,在產品進化層面,釘釘又進行了登陸 Apple Vision Pro、面向微信開放、面向所有大模型廠商開放、全面支持 iOS/鴻蒙 HarmonyOS NEXT 系統 CallKit 功能、接入 DeepSeek 等一系列操作。

毫無疑問,釘釘與 AI 的關聯越來越密切了。

釘釘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陳航這一次迴歸釘釘,其實不難理解。

一個不得不強調的背景是,當初制定和執行“雲釘一體”戰略的兩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張勇和張建鋒,都已經離開了他們原有的職位;而如今的阿里巴巴,掌舵者正是陳航的老上司、元璟資本的掌門人吳泳銘。

在這種背景下,吳泳銘有足夠的動力爲釘釘這塊 AI 落地空間和商業化潛力極大的沃土,來尋找到一個更好的掌門人——如今來看,這個人就是釘釘的創始人陳航。

所以,阿里巴巴收購兩氫一氧公司,本質上只有一個目的:召回陳航。

有意思的是,就在阿里巴巴最新一次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 CEO 吳泳銘也表達了對於釘釘的高度期待,他表示:

AI 技術對於集團的 To B 和 To C 業務都會帶來效率的提升以及用戶時長和用戶價值的巨大提升……集團內非常重要的 To B 資產釘釘,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 AI 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而釘釘是我們最重要的面向 To B 領域的 AI 應用。

結合這段話語來看,在 AI 時代,陳航領導下的釘釘,將毫無疑問地在阿里巴巴體系中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有意思的是,早在 2017 年的一次採訪中,關於釘釘的未來,陳航曾經表示,他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軟硬一體,讓中國 4300 萬中小企業都用上釘釘,同時個人用戶數量要達到 10 億級。

但如今,技術潮流滾滾向前,世殊時異,陳航也經歷了從 0 到 1 創業的艱難,他越來越意識到平臺加持的重要性——只不過,當陳航再次回到這個曾經屬於他的角色,那個關於 10 億級產品的目標是否還會繼續,已經成爲未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