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品期貨市場4月7日大面積下跌,其中集運歐線主力合約跌超10%;滬銀主力合約跌超9%;滬錫主力合約跌超8%;滬鎳主力合約跌超7%;燃料油、瀝青、LU、SC原油、對二甲苯、滬銅、國際銅、BR橡膠、瓶片、PTA、短纖、NR、天然橡膠、苯乙烯、乙二醇主力合約收跌停,跌幅在5.98%-7.03%。上漲品種方面,豆粕、豆一、菜粕、雞蛋主力合約漲超1%。
截至7日下午收盤,中證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收報1365.90點,較前一交易日下跌62.34點,跌幅4.36%;中證商品期貨指數收報1879.83點,較前一交易日下跌85.80點,跌幅4.37%。
商品大面積下跌,多品種跌停
美國關稅政策令市場對經濟衰退的預期增強,恐慌情緒下商品遭到拋售,國內外金屬及原油等主要品種全線下挫。
4月7日,集運歐線主力合約以超10%的跌幅領跌國內商品市場。在美國“對等關稅”落地後,市場對全球貿易局勢擔憂加劇,對歐洲經濟復甦風險預期增強,集運歐線顯著承壓。據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截至2025年4月7日,上海出口集裝箱結算運價指數(歐洲航線)報1422.42點,與上期相比跌3.5%。而展望後市,申銀萬國期貨表示,當前市場對於季節性旺季仍存預期,但盤面陷入震盪盤整,主要是仍面臨供給過剩和貨量未能明顯爆艙的情況,節後預計迎來船司5月的運價提漲,建議關注。目前在美國超預期關稅政策影響下,預計旺季運價空間將受到壓制,後續歐洲反制措施仍不確定,短期EC在市場風險偏好承壓下或偏弱。
有色金屬在海外市場拖累下,今日也全線下挫,其中滬錫主力合約跌超8%;滬鎳主力合約跌超7%;滬銅、國際銅主力合約收跌停,分別收跌7.01%、7.00%。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令工業需求預期顯著走弱,短期內盤面可能主要聚焦在市場情緒對盤面的壓制上,但在恐慌情緒減弱後,盤面可能重新回到基本面邏輯。對於銅來說,銅冠金源期貨表示,銅作爲全球經濟晴雨表短期難免承壓;基本面今年我國精銅供應仍然平穩,需求表現富有韌性,去庫總體緩慢。預計中期銅價將在超跌後尋求下方支撐後逐步企穩,密切關注關稅政策是否持續升級,以及全球經濟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抗壓能力。
貴金屬近日也持續回落,但在工業需求預期擔憂情緒加劇下,相比黃金,工業屬性更強的白銀則面對較大壓力。總的來看,市場普遍認爲,黃金在關稅政策落地後短期回調但不影響其避險需求,並且在急跌後配置價值顯現。銀河期貨認爲,長期黃金仍然被看好,主要是各國央行購金及金融機構及民間對金條金幣等投資需求仍然會增長。短期貴金屬不宜追空,等待充分調整之後再找做多機會。而白銀比黃金則弱的多,白銀可能暫時還是弱勢。
國際貿易局勢惡化,原油需求恐進一步承壓,油價重挫帶動相關化工品今日集體走弱,其中多品種收跌停。展望後市,光大期貨預計,綜合來看,關稅政策疊加OPEC+增產帶來了原油市場的危機演繹,國際油價在清明假期期間跌幅超過10美元/桶,SC原油主力合約今日也收跌停。預計後市將考驗市場的成本支撐以及系統性風險的共振程度。同時也繼續關注OPEC+的相關舉措,如果價格持續大幅走弱可能引發其再度更改增減產態度。因而短期認爲原油作爲風險資產將承壓下行。
宏觀敘事支撐農產品偏強,豆菜粕雞蛋齊漲超1%
受關稅政策帶來的宏觀敘事影響,國內農產品板塊4月7日整體表現堅挺。截至收盤,豆粕、和菜粕均錄得超過1%的漲幅。雞蛋、生豬、玉米、蘋果、澱粉也分別收高0.19%至1.05%不等。
在美國關稅政策導致金融市場普遍遭遇拋售的背景下,剛剛過去的週末,國內沿海地區豆粕市場價格較清明節前上漲150元/噸,整體變動方向符合市場預期。這給國內蛋白粕市場帶來情緒上的積極提振。受此影響,國內豆菜粕7日早盤跳空高開。不過,卓創資訊分析師表示,目前國內大豆進口結構已經轉向巴西,當下正值巴西出口旺季,進口量上並沒有市場情緒所表現出來的那麼“緊缺”。且考慮到4、5月均1000萬噸以上的月到港量,豆粕市場量價抬升的預期較爲明確,但在基本面沒有百分百助力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逢高鎖定利潤或更爲穩妥。
雞蛋在上週四再創2020年6月以來新低之後反彈企穩。7日雞蛋期價盤中一度大漲超2.5%,但最終漲幅收窄至1.05%。多重因素導致了雞蛋價格的大幅波動。從成本端看,受關稅政策影響,飼料原料價格7日開盤跳漲,給雞蛋帶來明顯支撐,推動蛋價高開。加之清明假期國內部分地區雞蛋走貨好轉,雞蛋價格也借勢衝高。不過,清明節後需求轉弱和五一備貨啓動前需求支撐力度偏弱的預期仍存,加之各環節雞蛋庫存充裕,也使得蛋價衝高空間受限。整體在基本面供應壓力依舊明顯的背景下,市場對雞蛋後期走勢整體持謹慎態度。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